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从美学维度深入探究地方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实现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我国地方发展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如何激活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审美品质、塑造特色风貌,成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地考察时反复强调,要“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这为我们从人文美学角度理解地方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人文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着力破解地方发展中的“千城一面”“文化虚无”“审美缺失”等困境,坚守“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揭示了审美要素与地方发展交融互动、融合共生的内在机理,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美学动能,深化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美学内涵。在人文美学视域中,审美现代性如何转化为地方发展新优势,需要从哲学高度进行系统阐释。基于此,从哲学维度探究人文美学驱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机理,必须遵循从现象到本质、从外围到核心的认识路径,通过五个相互关联又层层递进的理论维度,系统揭示人文美学在地方发展进程中的内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
一、从“同质化发展”到“审美性发展”:人文美学的逻辑起点
破除地方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同质化竞争”和“审美缺失”弊端,人文美学首先需要确立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对传统发展模式中的“GDP至上论”和“功能主义”进行哲学反思,进而建构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审美生产力”理论和“地方美学”观念。
人文美学是对地方发展中“见物不见人”“重功能轻审美”等异化现象的根本超越。长期以来,在西方现代化模式影响下,许多地方陷入了“标准化”“同质化”的发展陷阱,城市建设千篇一律,乡村风貌日渐消失,地方特色文化被边缘化。这种发展模式背后是工具理性对审美理性的压制,是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审美价值的遮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的现代性后果,这在地方发展领域表现为地方性、特殊性被普遍性、同一性所吞噬。而马克思同时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强调了审美创造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地方发展不仅是经济增长过程,更是审美创造过程,是人们诗意栖居的家园营造。
人文美学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出发,以“审美生产力”作为理论支点,超越了传统发展观的“物质生产力”单一维度。审美不再是发展的装饰品,而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本质要求。地方的山水格局、历史文脉、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等审美要素,构成了地方发展的独特资源和比较优势。“审美性发展”理念的确立,实现了从“物的现代化”向“人的现代化”的转变,推动形成“全要素审美生产率”的新机制,取代了传统的“单一经济指标”评价体系。这就是坚守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彰显地方审美特质的人文美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文美学成为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理念,开辟了一条让每个地方都能够彰显特色、留住乡愁、实现美好生活的发展道路。
二、从“审美缺失”到审美创造与质量提升“同频共振”: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把握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彰显审美品质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统一性,这是人文美学研究的核心任务。因此,必须将“审美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纳入地方发展战略。
将“审美品质”与“发展质量”同步纳入人文美学研究视域,考察地方发展呈现的美学经济共生形态,形成“美丽与富裕”并进格局,这成为人文美学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美学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内在统一。在地方发展实践中,如果审美品质与经济实力能够有效呈现“双强”态势、协同发展格局,就会形成美学与发展共生共荣的良性循环。我们看到,一些地方虽然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但城市面貌杂乱、文化特色缺失、生态环境恶化,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另一些地方虽然自然风光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但未能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陷入“守着金山讨饭吃”的困境。显然,“审美”与“发展”两者都弱或一强一弱,都不是高质量发展形态。
“审美品质”与“发展质量”双强之间具有深层的相互支撑性、转化性和提升性。人文美学将两者的“双强效应”自觉纳入研究对象,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揭示其内在规律性:当地方的审美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同提升时,将产生“1+1>2”的倍增效应,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反之,如果任何一方的缺失或失衡,都会制约地方发展的整体水平和长远潜力。这一规律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强调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经济繁荣与文化繁荣的有机统一。以杭州、苏州、成都等城市为例,它们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城市美学品质提升,形成了“既有颜值、又有价值”的发展模式,成为人文美学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三、美学与发展融合贯通、相互赋能路径:塑造有机的地方发展图景
人文美学不仅要将审美与发展同步纳入研究对象,更要着力考察两者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范式和双向转化的机制。审美品质与发展质量虽然都是地方综合竞争力不可缺少的关键要素,但如果双方处于彼此割裂状态,没有形成内在的交融互动关系,就不会产生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效应。
理解审美与发展的彼此关联和互动方式,我们既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又要创新理解两者在地方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在地方发展实践中,“审美经济化”与“经济审美化”的相互赋能机制日益凸显。一方面,地方的审美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通过创意设计、品牌塑造、业态创新等方式转化为经济价值,形成文旅产业、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等新兴业态。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为审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推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生态修复等审美化改造,提升地方的整体审美品质。
这种相互赋能机制的关键在于找到审美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结合点和转化路径。例如,浙江安吉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将生态美学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景德镇通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将传统工艺美学转化为现代产业价值;成都通过公园城市建设,将城市美学营造转化为生活品质和投资环境优势。这些成功案例表明,只有建立起有效的相互赋能机制,审美品质才能成为发展的硬支撑,发展成果才能提升审美品质,形成良性循环。
四、美学铸魂和创新驱动:本体论意义
人文美学在肯定相互赋能机制的同时,更强调审美对地方发展的价值引领和创新驱动,即审美不仅是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发展的灵魂和动力。通过历史唯物主义对人文美学进行创新阐释,要揭示审美如何为地方发展铸魂、如何通过审美创新激发发展新动能。
人文美学强调审美铸魂、创新驱动,即审美要素对于地方发展的价值优先性和贯通性。要打破将审美视为“锦上添花”而非发展必需的传统观念。从哲学意义上,作为地方发展灵魂的“审美”已经不再局限于表面装饰层次,而是渗透和转化在地方发展全过程、各领域的核心要素。人文美学对地方发展具有多重驱动功能:一是价值定向功能。通过审美理想和审美标准的确立,引导地方发展的价值取向,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家园”这一根本问题。二是特色塑造功能。通过挖掘和彰显地方审美特质,形成独特的地方性格和文化标识,避免同质化竞争。三是品质提升功能。通过审美化改造和审美品质提升,增强地方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四是创新驱动功能。审美创新激发设计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成为地方发展的新动能。五是认同凝聚功能。通过共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记忆,增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和归属感。六是生态优化功能。通过生态美学理念的贯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七是治理创新功能。通过审美化的空间营造和环境治理,提升地方治理的精细化、人性化水平。总之,人文美学强调以美育人、以美化境、以美兴业,将审美创造力作为地方发展的原动力,在全链条关系上明确审美要素对于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性、决定性和贯通性作用。
五、坚持以人民美好生活为中心:价值底色
人文美学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宗旨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果地方发展仅仅追求经济指标增长,忽视人民的审美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就无法实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人文美学之所以能够为地方发展提供新路径,根本原因在于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文美学视域下的地方高质量发展,本质上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美好、更有尊严、更加幸福。这要求地方发展必须回应人民的审美期待:城市要有品位、乡村要有韵味、生活要有诗意。审美权利作为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应当在地方发展中得到充分保障和实现。这包括:享受优美环境的权利、参与审美创造的权利、传承地方文化的权利、表达审美诉求的权利等。
为此,人文美学主张建立“全民共建共享”的审美发展机制,让人民群众成为地方审美建设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旁观者或消费者。通过社区营造、参与式设计、民间文艺活动等方式,激发人民群众的审美创造活力,形成“人人都是美的创造者、人人都是美的享受者”的生动局面。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人民群众的审美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作为衡量地方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可见,只有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人文美学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人文美学不是对地方发展的外在修饰,而是内在要求;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必由之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人文美学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大的美学动力,创造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普遍意义的地方发展新范式。(作者:孙非寒 系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