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资讯
传承爱国忠义精神 ——晚清瑞城的放翁祠聚会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5-10-19 10:47:23

  瑞安市区明镜公园。 孙凛 摄

  1922年瑞安统捐局局长兼知事等人在放翁亭、放翁祠前合影。

  “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经过瑞安时写的《泛瑞安江风涛贴然》。这首让世人吟咏了近九百年的短诗,在瑞安可谓家喻户晓。

  而在160多年前陆游生日这天,瑞安士绅曾举行了一场集祀放翁的聚会。

  知县集祀陆放翁

  南宋绍兴二十八年,陆游任福建宁德主簿,途经瑞安,温州方志相传他也曾任瑞安主簿,晚清瑞安士绅胡玠《集祀放翁生日记》说:“邑署之后偏有祠,祀宋陆放翁。祠之前有亭,曰放翁亭,旧主簿厅址也。相传放翁尝为瑞安簿,后人因而祠之。”胡玠接着说:“夫公之宦瑞,无所考;瑞之祠公,不知始于何时。”不过据民国《瑞安县志稿》载,祠、亭之建筑年代,可上溯到清早期康熙五十八年(1719),放翁亭题额为康熙六十年薛俊声所书。

  160多年前发生在放翁祠的这场聚会,是清咸丰十年(1860)冬十月十七日瑞安县令钱国珍组织的。

  钱国珍,字子奇,江苏江都人,历署瑞安、余杭、缙云、永嘉、安吉等县知县。工诗文,著有《峰青馆诗钞》《寄庐杂记》等,曾多次出任瑞安知县。一向推崇陆游、不断吟诵放翁的他,重修了放翁祠,并在陆游生日这天组织了这场祭祀活动。

  瑞邑士绅同赋诗

  这场聚会,严肃的祭祀仪式过后是“置酒作乐”,席间“分韵赋诗”,直到夕阳西下。

  陆游的飞云江诗20个字,每人一韵,应是20人参加聚会,瑞安名士孙衣言《放翁生日燕客记》就说“钱侯子奇集同志二十人设祭于祠中,取放翁《瑞安江诗》二十言,人各得其一言以为诗”。不过从结果来看,每人“得其一言”,可以为多首诗,做不出来的也可以由他人代;同时有两人用同一韵,说明“二十言”韵不够用了,参与集会的人或不止20人,除知县钱国珍,县衙中有赵姓县丞、华姓胥吏,士绅中有孙衣言、李缙云、胡玠、沈宝瑚、沈兰生等。

  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钱国珍做的诗题为《十月十七日为放翁生日,招同人于公祠致祭,即席分韵纪事,分得“远”字》,中有“东瓯山川区,忆昔停车幰。云江五字诗,风流溯非远。我来展丛祠,黄叶疏林晚。韵事蹑前踪,诸公才衮衮。待启旧池亭,幽花披绿畹”。

  孙衣言是在咸丰九年(1858)由安庆知府引疾归休,回到瑞安。咸丰十年春,钱国珍聘其为玉尺书院山长。钱知县在署内放翁祠组织集祀,或跟孙衣言有关。因为此前三年孙在京城食笋斋与同人做过此事,并作诗《十月十七日陆放翁生日,与少鹤颖叔集祀食笋斋,会者沈朗亭侍郎、潘伯寅学士、张怡琴前辈、曾枢元同年》。

  胡玠,少有才名,同治四年(1865)举人。一向诗思敏捷的他,分韵得“风”字,而他的现场发挥跟所得字极为相符,“风头”颇健。他共作了三首诗,一首为200多字的古体诗,另两首为七言律诗,还写了篇《集祀放翁生日记》,成为其文集的开篇之作。

  李缙云,邑诸生,其诗为同时期的举人曹应枢所欣赏,谓其得气,笔格清上而铿锵节奏。李缙云的《瘦梅香室诗钞》收录了三首这天做的诗,均是替别人做的。沈宝瑚,邑诸生,其《韫玉山馆诗钞》中有《陆剑南生日分得“一”字韵,代家兰生兄答钱大令子奇》,表明这首诗也是代作。

  另根据有关资料,与钱知县交好、他们之间时有诗词互酬唱和的,推测还有瑞安训导、钱知县同年戴咸弼,孙衣言之弟锵鸣、胡玠堂兄胡烑、举人黄体芳、天王寺僧和尚大川(字小默)等应在受邀之列。这次集祀活动,可以说是瑞安清后期最知名的一场文人活动。

  放翁精神最可嘉

  在众人的诗作中,自然会论及陆游是否簿瑞安,虽然各有看法,但这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大家共同认可并要弘扬的是陆游的“忠义之气”,这才是钱知县举办这次活动的根本目的。胡玠在其《集祀放翁生日记》说得比较清楚:“顾侯之意,则有进贤才之在世,生而为英、没而为灵,如日月之在天、江河之行地,无乎在,亦无乎不在。”

  胡玠在其文章也说:“公祖居越中,生于淮上,奔走半天下,老居剑南,一种忠义之气,耿耿不可磨灭,尽发之于诗。迄今读其诗者,孰不想见其为人?瑞之士方蒸蒸然思从事于文,推如公者,宜尸祝之。”“公之为德于斯土(指瑞安)者无所表见,而瑞之人至今祷祀之不忘,诚哉所谓忠义之不可磨灭者。”陆游的忠义之气是一众儒生所极力推崇的。

  推仰陆游的才气、学习放翁诗作也是一方面。孙衣言在《放翁生日燕客记》中说:“放翁在宋时,非有瑰奇绝异之行、高爵显位、盖世之功名以自震襮于流俗,而乃区区以诗人闻。然当放翁在时,其诗已大行暴著,至后世学者尤往往喜称放翁,以比唐之杜子美、韩退之,宋之苏子瞻,岂不以其文辞之美哉?”但孙衣言也接着说:“然放翁非徒文辞而已。当其浮沉幕府,屡起屡踬,国家之事未尝与闻,而放翁惓惓君国,常以复仇雪耻为心……于流离奔走之中,疾痛号呼,慷慨悲愤,老死而不能释,然则其忠义之气发为文辞,固足以垂世而不朽也。”

  当时的大清帝国,正处于外患内忧交加、风雨飘摇之际。外有列强环伺,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特别是不久前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耻辱;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攻占南京,中国半壁江山处于战火之中。对于儒学培养出来的正统士人,“忠义”在他们心中重如泰山,因此他们特别崇敬陆游,崇敬他的爱国精神,并因此参与这次集祀活动。

  咸丰末,平阳钱库团练金钱会与在乡办团的孙锵鸣“白布会”出现矛盾并起冲突,一度攻入温州郡城。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金钱会围攻瑞安城十昼夜。以孙锵鸣为核心的瑞安团局,会集了瑞安一批士绅,组织全城百姓抵抗。胡烑、胡玠、黄体芳、洪叶臣等是瑞安团局中骨干成员,他们中的不少人就参加了这次活动。而这次由知县组织的集祀放翁,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次“忠义”思想的动员。

  或因为这件事,民国《瑞安县志稿·政教编》将“钱国珍”列入《名宦传》,说“国珍于游生辰十月十七日,集同志二十人,设祭祠下,取游《瑞安江诗五绝》,人各得一言以为诗,衣言为之《记》,今尚传为盛事云”。

  钱国珍后在景宁知县任上复制了瑞安的活动,作《放翁生日祭,分韵得“远”字》:“酹酒三吴外,招魂一瓣真。山河余涕泪,笠屐想风神。诗力回天梦,兵魂绕剑尘。今宵寒月白,犹照放翁远。”足见在那个风雨飘摇年代,他对陆游精神的弘扬可谓不遗余力。

  放翁遗响存明镜

  放翁祠等建筑此后还经过多次修建。据民国《瑞安县志稿》载,民国三年(1914),知事莫章达重建;民国十二年,知事杨承孝(君述)予以重修,并改名为陆公祠,同样组织了一次集祭活动。

  胡玠之侄胡调元(清光绪进士)参加了这次活动,留有《次韵奉和君述知事〈重修放翁祠落成,并邀集同人致祭〉原倡》诗两首:“宁德主簿官,事已详宋史。或云官瑞安,竟不知谁氏。翳惟飞云渡,翁尝扁舟行。大江媲明镜,五言长城横。文人工附会,因是心为倾。”诗中,胡调元认为陆游只是途经瑞安,扁舟渡江,写下五言名诗,同时发出感慨“江山黯黯穷途泪,禾黍离离故国忧”。忧国忧民,自古至今,从来都是仁人志士无法割舍的情怀。

  此后的民国二十一年,放翁祠重修,并辟为公园。公园内除祠、亭,还取陆游诗中的词语名桥、池、阁、厅,有仰青桥、明镜池、蓬莱阁、一帆厅,并由书法家池志澂书丹“蓬莱阁”“一帆厅”等匾额。1949年底公园关闭,园内景物逐渐毁废,其遗址上相继建成其他建筑(原县人民武装部办公楼、公检法系统职工宿舍等)。

  2014年,瑞安在莘阳大道与塘河北路交叉口建成明镜公园,即以陆游诗中的词命名。吟诵放翁、纪念陆游、崇敬其爱国精神,在瑞安从不曾断绝,并以新的形式呈现。(作者:陈增童)

编辑:赵乐韵|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