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原创文化
《温州大典》首创“文物图像编” 《江山胜览图》成收编的第一幅画
来源:温州都市报来源:2025-10-17 05:15:00

  央视记者在朔门古港遗址现场比对《江山胜览图》

  温州网讯 “这是体量最大、与温州关联度最高的一张画。”昨天上午,看着面前的《江山胜览图》(印刷测试版),《温州大典》编委高启新感慨:“‘文物图像编’属《温州大典》首创,这幅元代版‘清明上河图’是收编的第一幅画,意义非凡。”

  时间拉回到4年前,2021年12月《温州大典》开启编纂。这是100多年来温州第6次大型文献整理研究行动。与过往相比,《温州大典》对文献整理的广度、深度,以及数字化表现,都达到了最高级别。作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省市共建的典籍集成项目,《温州大典》需要放眼5000多年文明史,2200多年建城史,1700多年建郡史,站在全面盘点温州文化遗产的高度进行编纂研究。

  面对与温州有关的海量文献——30302部、218786册的全市十家公藏单位现存古籍、民国线装书,如何做到既要“淘”出属于温州的历史印记、挖出鲜为人知的文献记载,将散落全球各地具有温州辨识度的文献系统性“集合”,又能将《温州大典》做出特有亮点?

  “书画名城”,这张相对低调的“文化金名片”,让《温州大典》编纂委员会找到了突破思路:“文物图像编,在国内其他大典或文库中都没有出现过,温州为何不开一个先例?”很快,集体决策出来了:“干!”

  “文物图像编”与“历代古籍编”“晚近书刊编”“档案史料编”“民间遗存编”“要籍选刊编”和“专题研究编”六大编共同构成了《温州大典》框架。2023年8月“文物图像编”启动编纂。

  要汇聚千百年来散落各处的典籍精华,实非易事。副主编洪振宁打开话匣:“像《东岩周礼订义》此次收入虽仍有缺字之憾,却是这部国宝级文献首次在770年后以宋刻本原貌影印出版。现存最早的《永嘉县志》嘉靖本在国内已无收藏,仅存于日本尊经阁文库,历经漫长沟通,才获取到清晰影印件。而文物图像收编难度更大。”

  2024年11月,“文物图像编”《温州宋元书画卷》开编,温州著名书画家张如元担任主编。他的定心丸正是——温州有元代温籍宫廷画家绘制的(一说认为作者是王振鹏,也有一说认为是宫廷画师林一清),长达9.5米的神作《江山胜览图》的一手资料。

  提起《江山胜览图》,《温州大典》主编金柏东都会补充一个15年前的故事,“2010年前后,当时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余辉到温州博物馆参观,那时我是馆长,余辉跟我说,他有一些关于《江山胜览图》的珍贵照片要捐献。”原来,2002年5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书画展”上,已“消失”半个多世纪的《江山胜览图》重回国人视野。而余辉又恰是研究王振鹏的专家,后来他专程赴比利时观摩《江山胜览图》原画,并拍摄下来作为今后研究的史料。“余辉捐献的资料,让我们开始关注并寻找温籍宫廷画师的画作。”

  随后以《江山胜览图》史料为基点,带动了一大批流落在海内外的温州书画作品的数字化回归。编辑们一边广撒网“求线索”,一边到国内外博物馆开放馆藏里“淘宝贝”,通过线上档案浏览下载到了温州画家如黄公望、谢庭循、蔡家挺、陈居中、杨文骢等作品原件图片。而在此之前,宋元时期温州历史上著名画家的作品,如赵岫的《风竹图》、周朗的《杜秋图》等或藏于故宫博物院,或远藏于日本。

  现在,张如元已列出了宋元时代温籍作者现存书画的详尽目录,其中黄公望和王振鹏各有50件左右。而这个“一部典籍介绍一座城”的“大典故事”,还在不断更新。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第1幅“大作”

  记者:何群芳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