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谦《异鱼图》(上)及局部的琴虾、石砝(下)。
杨冰杰
在晚清画坛,赵之谦是绕不开的重要人物。1861年他客居瑞安时创作了《瓯中草木图》《异鱼图》《瓯中物产图》,合称为“瓯中三图”。《异鱼图》与温州的羁绊尤为深厚:画中15种海洋生物大多是浙闽沿海常见的,至今仍是温州人餐桌上的常客,题识里更藏着温州方言印记。
2021年嘉德春季拍卖会上,这幅在史海中漂流了160年的画作,以2530万元的高价被温州藏家拍下,那些曾跃然纸上的“异鱼”终于又“游”回了温州。
赵之谦(绍兴人)初到温州,面对陌生的海物,只能求教于当地渔民,并结合文人的审美与想象力重构画面。《异鱼图》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写生画的“写实束缚”。画中生物或许与真实形态有出入,题识里的名称也多是按当地方言发音记录,恰恰是这份“陌生感”,让作品兼具纪实性与奇幻感,成为晚清画坛独树一帜的“奇作”。让我逐一简介画中15种海产。
沙噀:即海葵。在温州话里,“噀”(xùn)音“蒜”,因为其形状像蒜头,字生僻,所以在永强等地也被称为“沙蒜”。“噀”字在古汉语中义为“口中喷水”,正是其在泥沙中常见的动态。图中沙噀的题识记载:“形如牛马,藏头,长短视水浅深,以须浮水面,吸食鱼虾,出水即缩,无目无皮,骨有知觉。”
章拒:《异鱼图》中刻画得极具动感,题识:“大者名石拒,又名章举、章锯、射踏子,总称章鱼。八足,中二足最长,足上密缀肉如臼,臼吸物绝有力……中无骨,与乌鲗异。”这里的“章拒”应指章鱼。很多人分不清楚章鱼、墨鱼和鱿鱼。虽然这三者同属于头足纲,但章鱼属于八腕目,乌贼和鱿鱼属于十腕目;而乌贼和鱿鱼又因内壳、身体形态等差异,分属不同的科。
《异鱼图》中所绘的八足鱼更像是“望潮儿”(小章鱼)。“章拒”一词应是赵之谦从当地渔民口中听到后用音最近的字去记录。沈克成主编的《温州话辞典》里收录了“章举”一词条。可能因为地域差异,温州人常说的“章举”指的既不是章鱼也不是乌鲗(乌贼),而是一种较短小的“花乌贼”。
魚孱鱼:魚孱是个极生僻的古字,即龙头鱼,也称水鱼,是温州人餐桌上的家常菜。常见做法有红烧、豆腐汤,尤其是用椒盐油炸后外酥里嫩。《异鱼图》中,其题识有“多齿,柔若无骨,能食琴虾”,全身柔若无骨,却是海洋中凶猛的小型捕猎者。无法想象这绵柔之身,却可以活吞全身有盔甲和利爪的琴虾,真的是诠释了什么叫“以柔克刚”。
琴虾:即虾蛄,温州人通常叫作“虾狗弹”。图中题识记载:“形类蜈蚣,古称管虾、虾公者。鳞甲遍体而受制(魚孱)鱼,身相等,辄为所吞噬。”“虾狗弹”也是温州人最喜欢的海鲜。都说冬天下“雪霰子”时,“虾狗弹”最是肥美,尤其是那些“有膏”的母虾。鉴别母虾的方法较为简便,虾脖底下有三条白痕的便是母虾。温州人吃“虾狗弹”也自有妙招,用筷子插入虾屁股后一撬,虾壳就可完整剥离。
相对“虾狗弹”这么俗的名字,能想出“琴虾”这名字的必是个善琴的文人了。把虾头朝右放平,我们不禁惊叹于古代文人的想象力了。虾头像是琴头,颈部恰似岳山,虾尾又像是琴尾龙龈,虾背上那一条条隆起的条纹更像是琴弦。“虾狗弹”的俗与“琴虾”的雅,何尝不是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海豨:《异鱼图》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海豨(xī)了。“豨”,《广韵》“楚人呼猪也”,所以赵之谦把它画成一头会游泳的猪也就不奇怪了。画中对应的题识为“土人呼海猪,鱼身豕首,小者亦数百斤,肉不堪食,取以为油点灯,蝇不敢近”。
老一代温州人把海豚称为“海猪”,江豚则称为“江猪”。也常有海豚游入江河,1992年1月23日的《温州日报》曾报道大群海豚嬉游瓯江。温州人把海豚称为海猪并不是土人之呼,“豕”字始见于甲骨文,形像猪,在先秦文献中,豕是表示猪的常用字。豚本身就和猪同义。如日式拉面中的豚骨面,就是猪骨面。也许赵之谦压根就没见过真正的海豚,仅凭当地人的口述的来画,这恰恰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观察。跨类表述的画法让此画更形象生动。
阑胡:温州人说的阑胡就是弹涂鱼,温州入海口处的滩涂上盛产阑胡,永强等地还有花阑、口阑、阑胡狗等细分。阑胡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丰富,素有“海中人参”美誉,被温州人视为盘中珍馐。阑胡的题识生动有趣:“俗呼跳鱼,志称弹涂。头上点如星,目突出,聚千百盎中,跳掷无已,间亦挺走,如激射覆地。一夜旦,发视之,骈首共北修,炼家忌之同水厌。”身为温州人,对阑胡大多并不陌生。然而,弹涂鱼集中养在瓦罐里,经过一整晚,打开容器查看时,会发现所有鱼的脑袋都一致朝向北方,这一说法真实性则不得而知。
竹夹鱼:即舌鳎,温州人叫其“鳎鱼”,属于比目鱼一种。温州人常说“八月鳎鳗强吃鸭”。题识中“渔者以手平浅涂如榻,标以竹取鱼”的记载,生动还原了晚清温州渔民捕舌鳎的场景。
燕魟与锦魟:《异鱼图》中,锦魟的题识仅“背有斑”三字,燕魟则标注“魟凡五六十种,此为最奇”。两者均属软骨鱼纲鲼形目,身体扁平呈菱形或圆形,胸鳍宽大如翼,通过飞翔状运动游动。赵之谦以流畅线条勾勒出它们“似鱼似鸟”的形态,精准捕捉到鲼形目鱼类的典型样貌。
剑鲨:即锯鲨,最显著特征是吻部延长如剑,两侧排列尖锐齿棘。赵之谦以凌厉线条勾勒出“长嘴如剑”的形态,与现代锯鲨标本的样貌高度契合。不过,锯鲨在温州沿海并不常见,赵之谦能将其纳入画中,大概率是从远洋渔民的口述中得知,也侧面反映出晚清温州渔业的“远洋视野”。
石砝:题识“形如龟脚,土人呼以龟脚,一名紫蜐,一名紫蜐,一名仙人掌”。石砝即龟足,身体分为头部和柄部,头部有坚硬外壳,柄部细长如龟脚,与题识描述完全吻合。温州人更常称为龟脚,“石砝”“紫蜐”等名称仅见于古籍或方言研究资料。
鬼蟹与虎蟹:蝤蛑、江蟹、田蟢儿等都是温州人最喜欢吃的“十只脚”,蟹种类繁多、千奇百怪。鬼蟹的题识颇具故事性:“《蟹谱》载沈氏子食蟹得背壳若鬼状者,眉目口鼻分布明白,盖即此也。土人呼关王蟹,或以亵也,易名霸王蟹。皆未安,因定为鬼蟹云。”虎蟹的题识则简单:“土人呼花蟹,又云名和尚蟹。”
温州话里,两者的称呼与题识高度契合。鬼蟹在温州方言老派词汇中被注为“关老爷蟹”,与题识中“土人呼关王蟹”的记载一致;虎蟹则更常被称为“花蟹”或“和尚蟹”,画中的虎蟹更像是温州人常说的“蝤蛑虎”。
马鞭鱼:即鳞烟管鱼,在温州沿海也不常见。赵之谦以“眼在腰,色纯赤,按此疑即鞘鱼”概括其特征。浙闽一带也有把它叫做“火管鱼”的。“管”字在温州方言中除了读gv^45外,还有一读音为gang^45。比如“火管(吹火棍)”“毛管”等。
骰子鱼:即箱鲀,身体被坚硬骨板包裹,呈方形或立方体,外形奇特,体表斑纹如骰子上的点数,与题识中“周匝幺三四五六点”的描述惊人吻合。这种鱼在温州沿海并不多见。
赵之谦以“异”为创作内核,用文人的笔墨重构了温州海洋生物的形态,更以方言为纽带,记录了晚清温州的渔业生活、食俗文化与生态认知。《异鱼图》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艺术价值,也是晚清文人与渔民的“智慧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