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强调城市发展要“深刻把握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定位,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指明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根本方向,更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意涵和哲学智慧。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性转变中,如何以生活美学的理念和实践引领地方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既有现代化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民城市,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唯物史观的高度把握生活美学与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关系,需要进行系统的哲学阐释,揭示其本质内涵和规律性效应。
一、从“功能城市”到“美学城市”
破除传统城市发展模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局限,生活美学引领的城市发展首先需要实现从“功能城市”到“美学城市”的根本转向。传统的城市发展理念往往将城市视为纯粹的经济载体和功能空间,强调效率优先、规模至上,追求GDP增长和基础设施完善,而忽视了城市作为人的生活世界所应具有的审美属性和精神内涵。这种“功能主义”的城市观念,本质上体现了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压制,反映了资本逻辑对人文逻辑的遮蔽。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这种发展模式必然导致人的“异化”和城市的“物化”。
生活美学视域下的“美学城市”理念,则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将审美作为人的本质需求和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不仅是“经济动物”,更是“审美主体”;城市不仅是生产空间,更是生活世界。华夏文化自古就有“日日皆美日”的美学传统,中华文明历来重视生活与美学的融合,这为我们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城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李渔《闲情偶寄》所展现的生活美学智慧,从园林建造到服饰设计,从饮食烹调到居住环境,都体现了将审美融入日常生活的深刻洞察。这一理念转向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工具理性”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本质要求,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新时代城市建设中的生动实践。
二、从“单向度发展”到生活美学与城市发展“双向互促”
站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和系统论的高度,生活美学引领城市发展不是单方面的价值输入,而是生活美学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协同演进的双向互动过程。一方面,生活美学为城市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通过审美体验的提升、文化内涵的注入、人文品质的彰显,推动城市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另一方面,城市发展为生活美学提供物质载体和实践平台,通过空间营造、产业培育、制度创新,为生活美学的传播和发展创造条件。
双向互促既不是将生活美学视为脱离现实的抽象理念,也不是将城市发展简化为纯粹的物质建设。正如马克思所强调的,理论与实践、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是辩证统一的。生活美学与城市发展的双向互促,体现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城市建设领域的具体运用。当生活美学与城市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时,便会产生超越简单叠加的系统性协同效应:城市不仅具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繁荣的经济,更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人居环境;居民不仅享有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获得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审美体验的愉悦。反之,若两者缺乏内在关联或呈现发展失衡状态,则必然陷入单向度发展困境,难以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
三、生活美学与城市发展从外在结合到内在融合
生活美学引领城市发展不仅要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更要深入考察其内在的互动机制和转化规律。从表面看,生活美学与城市发展似乎属于不同的领域:前者偏重精神文化层面,后者偏重物质经济层面。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具有深层的内在关联性和转化可能性。这种内在关联性体现为“美学经济化”和“经济美学化”的双向转化机制。
“美学经济化”是指将美学元素、文化内涵、审美体验转化为经济价值和发展动力的过程。通过文化创意、艺术设计、品牌塑造等方式,抽象的美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经济效益,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等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业态。深圳福田区发布的《城市色彩规划设计导则》和《公共建筑美学导则》,就是将美学理念转化为城市治理和产业发展指引的生动实践。“经济美学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入美学内涵和文化品质,提升经济活动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意义。这不是简单的“文化包装”,而是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都体现美学追求,让经济活动成为美的创造和传播过程。杭州湖滨商圈的“无尽影院”艺术装置,通过将商业空间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实现了经济功能与审美功能的有机统一。
四、生活美学的价值引领功能
在肯定生活美学与城市发展双向互动的同时,必须明确生活美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引领地位和精神赋能功能。生活美学对城市发展的价值引领作用集中体现为五个层面:其一,价值导向功能,即通过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城市发展锚定根本宗旨和价值坐标;其二,精神动力功能,即通过涵育居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品格,为城市发展注入持续的内生动力;其三,创新驱动功能,即通过激活文化创意和美学创新要素,为城市发展开辟新的增长极和竞争优势源泉;其四,品质跃升功能,即通过深度融入文化内涵和审美元素,推动城市发展实现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根本转变;其五,和谐促进功能,即通过构筑优美的人居环境和涵养和谐的社会生态,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种价值引领功能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内在生成的;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续性的;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它要求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中都要体现生活美学的理念和要求,让美学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基因和精神内核。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更多艺术元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培育“文体旅、文商旅、农文旅等融合业态”,这为生活美学的价值引领功能提供了明确的政策指向和实践路径。
五、生活美学引领城市发展的根本宗旨
生活美学引领城市发展的根本宗旨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其区别于西方城市发展模式的本质特征。西方城市发展往往以资本为中心,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城市空间的商品化、居民生活的异化、文化传统的断裂。生活美学引领的城市发展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根本目标,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在发展目标上,强调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在发展过程中,强调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民主决策;在发展成果上,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发展的美好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这为生活美学引领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些事要打攻坚战,有些事要久久为功。”以生活美学引领城市发展,既是一项需要系统谋划和攻坚克难的重大工程,也是一项需要持续推进和久久为功的长期任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们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让每一座城市都成为承载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载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贡献智慧和力量。(作者: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 夏颖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