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资讯
黄骥:邂逅指尖瓷韵 小小瓯窑里的“山水辽阔”
来源:学习强国来源:2025-10-10 08:49:31

  “瓷上绘山水,犹于壶盏间构一方天地。执杯品茗时,观者能循画中路、水中舟,沉浸式入其境——这便是瓯窑瓷画的妙趣。”温州乐清市白象中学美术教师黄骥,与瓯窑瓷画的缘分,始于一场恰逢其时的邂逅,却在岁月沉淀中,成为其深入骨血的热爱。

  与瓷相遇

  叩开瓷画之门

  黄骥与瓯窑瓷画的羁绊,藏着各种巧妙的缘分。就读大学期间,温州大学关明新教授时常以瓷艺典故、釉色肌理为他启蒙,让他对“瓷上生花”心生向往。后来,他得见“龙泉三杰”之一陈卫武的青瓷佳作,被青瓷的温润釉色与雅致器型深深打动。这份触动化作灵感,助他以《瓷片的秘密》一课斩获浙江省“一师一优课”一等奖、教育部“一师一优课”优课奖。

  当周昌谷艺术馆馆长禹昊川在馆内设立瓯窑工坊,黄骥即刻主动入驻,自此伏案瓷前,一边摩挲古瓷碎片揣摩古法,一边以釉下彩为墨尝试创作,更以笔墨记录每一次釉色与火候的对话,正式叩开了瓯窑瓷画的大门。

  “他是第一位入驻瓯窑工坊的画家,时常在研究中心里待到很晚才走,还让我也一起加入其中创作瓷画。”禹昊川坦言。

  《幽居图》

  方寸破局

  瓷面构境巧布局

  从纸本绘画转向瓷上创作,黄骥首先面临的是“空间的束缚”。纸本作画可纵横挥洒,而瓷器器型各异,或圆或方、或曲或直,构图需循着器型弧度顺势而为,多为三角错落或环绕铺陈。不少人多择小器型绘易出彩的花鸟,他却偏挑最难的山水,为在方寸间展现“山河辽阔”。他精心设计视觉脉络,以“山间小径”引观者入画,以“流水行舟”拓展空间层次,更添“行人垂钓”点缀生机,让一件件的瓷器皆为可“走进”的意境载体。

  瓷画的魅力,更在“窑变的未知”。为摸清瓷艺全貌,黄骥主动钻研上釉、烧窑的技艺:上釉时需凭手感控制厚度,稍有不均便会导致釉色斑驳;烧窑时温度把控更是关键,需待窑温降至120摄氏度以下方可开窑,否则釉面易裂。若想营造“冰裂纹”的古朴质感,又需精准利用温差制造釉面张力,每一步都藏着古人的智慧。

  “釉色在高温中会‘随心而变’,哪怕画时设想再完美,烧出的效果也可能大相径庭。”黄骥笑言,单是黑色釉的把控,他便试了数十次。画得淡了,经窑火灼烧后色泽可能完全消失,想画出“近实远虚”的山水层次,浓淡过渡的火候更是难上加难。

  当记者问他,在创作时是否会先画手稿?他坦言,创作时极少打铅笔稿,会在脑中构思好完整画面,直接以釉下彩在瓷上落笔,若有不满意,便用带沙海绵或三角纸巾细细打磨修改,在“调整”到“重画”的不断反复中,让每一笔都贴合心意。

  如今的黄骥,早已打破瓷画题材的局限,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新的表达。受现代美学启发,他喜欢绘灵动的当代飞鸟,创作山水画时,又会将“空山新雨后”“明月松间照”等诗句意境融入构图,让瓷面不仅有画境,更有文气。当转向人物题材时,他则以茶圣陆羽煮茶、古人品茗论道为原型,让瓷上的人物承载东方生活美学,实现与观者的“跨时空对话”。

  谈及未来创作,黄骥有着清晰的方向:深耕“茶文化”,将采茶、制茶、品茶的场景绘入瓷中,让瓷与茶这两种东方雅物相得益彰;聚焦“乐清本土景致”。他喜欢骑着摩托车穿梭山间,欣赏中雁荡山的清幽、城市东扩后的海边风光,捕捉田间农民劳作、山间牧童放牛的日常场景。

  《对语云起时》

  以瓷为礼

  传统意蕴焕新生

  作为美术教师,黄骥始终记得将瓯窑瓷艺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他会为对瓷画感兴趣的学生开设小课堂,不急于教授复杂技法,而是让孩子们从喜欢的卡通形象、好看的传统纹样入手,在瓷杯、瓷盘上自由创作。“孩子们捧着自己画的瓷杯,经窑火烧制后,会兴奋地跟同学‘炫耀’,那种亲手创造美的成就感,特别珍贵。”在他看来,年轻人对瓷画的接受与热爱,正是传统技艺得以延续的希望。

  尽管黄骥的瓷画作品备受青睐,常有朋友想求购,甚至篆刻家王怀森愿以自己的篆刻姓名章、斋号章交换他的印泥盒、主人杯等,但他始终不愿让瓷画商业化。对他而言,每一件瓷画都承载着他对艺术的热爱、对生活的感知,是情感与美感的寄托。以瓷为礼、以艺会友,才是这份热爱最好的归宿,也是他守护瓯窑瓷艺纯粹性的初心。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