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宽,温州近代教育新局面的开拓者之一。
他出身传统旧学,受维新思潮影响投身新学,从平阳龙湖书院山长,到温处学务分处编检部主任,到温州府中学堂(温州中学前身)监督,再到平阳县教育会长,永嘉、乐清两县教育科长……他的履职轨迹可管窥温州近代教育发展的变迁历史。
回溯刘绍宽教育理念的形成,清光绪三十年(1904)的日本之行颇为关键。他称这次学务考察为“一生事业之转捩关”,此后从事教育“皆基于此行”。
回国后,他就此行见闻、心得整理完成《东瀛观学记》。瑞安士绅张棡评价此书:“议论精实,调查明晰。”晚清学者孙诒让则为书作序称:“其论之精者,与《周官经》、大小戴《记》多相符合,信不刊之作也。”
东渡日本
考察足迹大半于东京
《东瀛观学记》是一本在时代大背景下诞生的作品。了解书籍之前,不妨先回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当时年近不惑的刘绍宽正面临着一个重要难题。
△刘绍宽为温州近代著名教育家、文史学者
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平阳县江南白沙刘店(今属龙港)人,后移居平阳县城西门。他少时熟读四书五经,20岁开启读教生涯,先后师从项雨农、吴承志、金晦、马相伯等学者,考取过廪生、拨贡,汉宋兼治,学术精深。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刘绍宽出任平阳龙湖书院山长,同年担任平阳县学堂中文教习,投身新学教育。几年下来,身处教育一线的他,愈发意识到当时国内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学务之事亟待革新。
因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刘绍宽与致力于办学的孙诒让常有来往。清光绪三十年(1904),孙诒让致信刘绍宽:“吾乡学堂办理三年,进步迟缓,由于地方经济与学子性质糅杂万端,动多牵就,不能整理……同人扼腕无可为计,均以执事振袂东渡,为调查学校。”原来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国人为求教育兴国,纷纷选择到“学科参酌欧亚”的日本学习、调研,东渡风潮一时勃兴。
刘绍宽其实早早就了解过日本的明治维新,且颇为认可。于是,为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改变“吾国教育之未能尽善”之现状,这一年八月,他和友人陈子蕃自费踏上了出门看世界的旅程。
刘绍宽此次赴日考察学务,历时70天。在考察中,他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女校、高校、特殊学校等20多所教育机构,以及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图书馆、净水厂、东京地方裁判所和监狱等单位,“足迹大半于东京”。他还积极同日本教育界人士商谈请教,并与多位旅日同乡讨论切磋,不时开展“头脑风暴”。
回国后,他将每日考察交流的内容整理成《东瀛观学记》。这本书作为刘绍宽日本考察活动的重要成果,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印行。
见闻+思考
日记形式撰写的教育著作
《东瀛观学记》是一本以日记形式撰写的教育著作。作者刘绍宽应时记录了他的日本之行的全貌,从第一日坐法轮出发,直至归国抵达上海,尤其详述考察到的日本学制、学校管理、学科开设、教学方法等内容,并融入他个人的反思和建议。
△《东瀛观学记》清光绪铅印本,不分卷,温州市图书馆藏
分科细致、切合实际是日本学校课程设置的特色之一。刘绍宽发现日本帝国大学分设法、医、工、文、理、农六科,每科下面还分多个学科。如工科分土木工学、机械工学、造船学、造兵学、电学、工学、建筑学、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及冶金学诸科,其下又分制图、器具、列品、实验、讲义等专业科室。如此细化学科是为了贴近社会分工状况,与国内传统学科中大谈心性命理、训诂考据非常不同。
日本学校的教学方式也让刘绍宽印象深刻。他走访日本下谷区的万年小学校看到,老师特别关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教授文字时,先授以实物观察,再教之语言,从具体到抽象,主张理解记忆。如教“马”字,老师先“取纸质之马,随举一体,指问其名”,令学生自答。答毕,则详细讲述马之功用,然后展示负载图、马耕图、马战图、马皮鼓等与“马”相关的信息,加强学生对“马”字和马这种动物的认识,生动有趣。
刘绍宽见状感慨:“大凡教授之具,书不如画,画不如模型,模型不如标本,实验愈多,则虚诬自扫。”
△刘绍宽运用表格、图形等进行辅助记录,图为温州市图书馆收藏的清光绪铅印本
刘绍宽还考察了多所女子学校,发现日本女学兴盛,当时日本全国男童就学率93.78%,女童就学率也达到81.8%。而且日本的体育教育普及女性,会特别召开运动会奖励优秀者。刘绍宽在书中强调:“妇女无识,则一切教育皆失根源。”同时,他认为国内要加强对女性的体能教育,而不是“以女子不出闺门为贵,以移动粗重为戒”。
值得一提的是,刘绍宽还在书中批评了国内学堂依各地方言教学的混乱状况,建议以北京话为标准、以拼音文字注音来沟通各省方言,编定全国统一课本。这一想法在当时可谓创见,与几十年后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精神基本相符。
对镜取法
为学务兴革提供有益借鉴
日本之行结束的前夕,同乡留日学生为刘绍宽饯行,众人就温州教育事宜展开商讨。《东瀛观学记》对此记录道:“铁夫、宗素两君,以余与子蕃将归,集同乡温处诸君于神田锦辉馆,商内地教育事,拟开温处两处师范学堂……势非于内地广开师范学堂,培植中小学普通教员不可。顾开设师范,万不可因陋就简,随场敷衍,如近年故事。必须宽筹经费,聘请上等教员,以广为造就……”
这次谈话被认为是刘绍宽办学实践的重要转折点,确立了他在内地开办师范学堂的目标。
回国后,刘绍宽协助孙诒让创办温州师范学堂,为温府各县培养了大批教学骨干。
《东瀛观学记》中的许多主张也一一照进现实。如刘绍宽在家乡开办女塾,为妇女提供教育机会;他积极参与筹建温处学务分处,大力推动近代温州地方文教事业的改革;他主持温州府中学堂校务时,致力于整顿校风、筹建校舍、制定规章制度,亲自编写《国文教授法》《修身讲义》等教材……
△温州府中学堂首届毕业生合影,前排右四为刘绍宽
刘绍宽曾在《东瀛观学记》里写道:“编中所录,特就一时闻见,稍可为吾国民对镜取法者略言之。”此书所观察、记录的案例以及作者本人的思考,确实给予了当时许多教育工作者以启发和鼓励,为地方学务的革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孙诒让高度评价道:“次饶既为此记,又以其考察所得者,遍语其乡人,不数月而江南一乡,蒙学堂创成十有四区。平邑学务将从此大兴,瑞安瞠乎后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