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资讯
一部《凤冠》百场满座 小剧场究竟有何魅力
来源:温州晚报来源:2025-09-18 10:40:22

  《凤冠》的舞台环绕观众而设,打造出“站在脸上演戏”的沉浸体验。

  《凤冠》演出剧照。

  《凤冠》演员返场互动。

  温州网讯 一顶凤冠,在温州小剧场的舞台上熠熠生辉。这是一个关于真情与信仰的故事,引来观众泪洒现场。这部原创沉浸式越剧《凤冠》自2024年7月上演以来,已演出近百场,场均上座率高达100%。一部小剧场剧目,何以在当下的文化消费市场中创造出如此现象级的盛况?

  近年来,小剧场与演艺新空间的表现格外亮眼。在今年市两会期间,农工党市委会提交的《关于在浙江文旅融合中加快推动“小剧场”发展的提案》,关注到了小剧场在求新求变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张门票激活一座城 

  小剧场成文旅新引擎

  “用一张演出门票撬动一座城市文旅的时代已经到来。”提案主笔人、市政协委员赵珊珊多年来关注温州“戏曲故里”建设,她说:“过去两年,农工党市委会陆续提交了关于‘戏曲故里’建设的提案,包括《放大央视春晚‘国潮’效应,擦亮温州‘南戏故里’金名片》和《关于‘古城、古港、古屿、古戏’融合,绘就温州‘一带一路’海丝名城画卷》。加快推动小剧场演出项目发展,则是我们的第三步。”

  “目前温州戏曲故里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赵珊珊认为,小剧场不仅是演艺新空间,更是展示这些文化成果的重要平台。通过创新的演出形式和沉浸式的观演体验,“南戏故里”的文化底蕴得以生动呈现,为温州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展示窗口和体验空间。

  她指出,当前小剧场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运营模式尚未成熟,缺乏专业团队运作和配套服务支撑;剧目创作后劲不足,存在同质化现象,创新活力有待提升;文旅融合深度不够,多数小剧场仍停留在场所概念,未能与文旅产业形成有效联动。

  如何让小剧场释放更大的文化能量?提案建议:在运营模式上,应增强小剧场的“造血”能力,建议文旅部门牵头制定发展规划,推动历史文化街区、文创园区和景区盘活资源建设小剧场;在演出空间上,既要注重与周边业态联动,也要创新内部空间设计,通过环境戏剧、科技光影等沉浸式体验,让文化体验更深入人心;在内容生产上,应聚焦浙江文化内涵与时代话题,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在人才培养上,可通过国有院团、艺术院校和社会力量的优势互补,给予创作团队更大自由度,确保作品的艺术品质。

  该提案引起了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等单位的高度重视。今年6月13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彩莲牵头召开提案面商会,就推动小剧场演出项目发展的有效办法举行进一步协商。

  自2023年以来,温州高度重视小剧场建设,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初步形成了小剧场发展的新模式。

  从提案到舞台

  小剧场凭什么这么火

  去年7月,《凤冠》在鹿城区九山书会一经上演,便掀起观剧热潮。演员在仅容40座、113平方米的小剧场中穿梭表演,让每位观众都成为“戏中人”。

  相较于传统剧院,小剧场凭借其场地小巧、互动性强的观演关系和叙事模式,通过灵活的舞台空间转化,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市越剧院院长黄燕舞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让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活’下来、‘火’起来。”这里的舞台环绕观众而设,打造出“站在脸上演戏”的沉浸体验。

  “要让戏曲变得可触可感,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近在咫尺的生死抉择、即兴发糖互动、根据节日变换的彩蛋环节、不经意掉落的凤冠道具……这些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与演员之间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当然,创新也意味着挑战。黄燕舞介绍,团队启用“90后”“00后”新生代演员阵容,将原本两小时的戏浓缩至一小时,并采用倒叙结构,以适应年轻观众的观剧习惯,使情节更紧凑、代入感更强。这一过程需要精炼提纯,在保留越剧韵味(如水袖、唱腔)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化的舞美设计与叙事节奏。

  “小剧场建设要以内容为王,关注传统文化、现实题材、青年话题和温州特色,倡导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温州致力于发挥“南戏故里”品牌优势,聚焦打造沉浸式戏曲小剧场。

  除《凤冠》外,2024年温州还创排了艺术实践剧目《青红皂白》,原创新剧《@南戏故里》《戏屿人间》《此夜古今同》等,并将传统大戏《朔门潮》《张协状元》《双鱼玉佩》等改编为适合小剧场沉浸式观演、更迎合年轻市场的“轻体量”版本。这些作品既展示了温州传统戏曲文化,又在内容中融入本地特色,让观众对戏曲和温州文化有更沉浸的体验。

  温州已形成整体规划

  方寸舞台演绎无限可能

  温州小剧场的创新实践,正从九山书会的方寸舞台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温州小剧场主要集中在鹿城区,龙湾、瓯海、洞头及各县(市)的小剧场则多以公益性的文化驿站、文化馆小剧场为主。

  走进鹿城区的任意一家小剧场,都能感受到蓬勃的朝气。以区内16家经营性的小剧场为例,面积多在300平方米至500平方米之间,设置150个至200个座位,票价区间为100元到300元不等。2024年,这些小剧场共举办演出1200余场,观演人数达20万人次。从脱口秀到Livehouse、从戏剧到实验演出,多元化的内容正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走进小剧场。

  运营模式的创新让小剧场焕发活力。温州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对新建城市特色小剧场给予最高2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成立小剧场联盟,推动猛果小剧场、意空间小剧场等12个文化空间实现“资源集合、抱团发展”。原创越剧《凤冠》成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成功典范。2024年春节期间,小剧场联盟共开展演出60余场,各剧场上座率均超80%。

  演出空间的改造更令人眼前一亮。在九山书会南戏艺术空间,360度旋转座椅和环绕式表演设计让每个座位都拥有最佳视角;在双井坊“过载剧场”,市民可以在小剧场听脱口秀,在改建的戏台里欣赏摇滚音乐。目前,市区江心屿景区、印象南塘景区、墨池公园、时代广场等地均已布局小剧场。这些创新实践不仅让“游客”变“观众”,也有效拉动了周边业态消费。

  下一步,温州将充分发挥小剧场联盟的资源优势,使其成为展现城市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小剧场不仅是文艺演出的新场所,更成为连接市民文化生活的纽带。这类“小而美”的文化空间,正以其独特魅力为城市文化注入新活力,让艺术进一步走进百姓生活。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一部《凤冠》百场满座 小剧场究竟有何魅力

  记者:张琼冉 受访者供图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