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看点
——瞿光辉《风诗选译》读后 古典诗变奏
来源:温州晚报来源:2025-09-13 03:33:56

  □八爪

  一

  中学教材中,《诗经》内容不少。初中有第一篇《关雎》,还有《蒹葭》《式微》等。高中则有《采薇》《静女》等。我教学生《诗经》,第一节课先不讲内容,讲“花钱”。课堂上介绍古代文人风雅,不喜欢谈“钱”字,今天吃了一顿饭,就说“费了一部《诗经》”。我问学生这顿饭到底吃了多少钱,他们好像都答不出来。

  答案是——300元。《诗经》不是又称“诗三百”吗?那么延伸下去,就可以说“半部《诗经》、两部《诗经》”。

  因为教学,也参考了不少译本。有余冠英、流沙河等等。流沙河用“春播、夏种、秋收、冬藏”来解释《关雎》中男女“相见、相思、相知、相圆”,令人颇感新意。暑假又从箧中找到瞿光辉编选的《风诗选译》(1970年 油印本),更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粗粗翻了一下,作者并不是对诗经原诗进行简单的译注,而是用自己的文字,又把原诗写成了一首首现代诗。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翻译,而是改写和创作了。

  作者在前言中写道:“十多年前我开始依照自己的理解与感受把三十余首风诗译为现代诗歌,企图再现原诗的风貌。那时我还是一个无知的少年,有的是一份天真与热情,这些初民的作品虽然是纯朴的、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但因为是恋歌,总有些浪漫主义色彩,所以译得十分自由。去年和今春我又陆续译出了一些社会诗……翻译风诗是我学习民间诗歌的开始,我还学得很不够,但愿我的译文于原诗没有太多的损害那就好了。”

  这段前言落款时间是“1970年3月”。需要特别指出,这本《风诗选译》是一册油印本,是上世纪70年代手工业产品,它的作者瞿光辉先生,即参与了这本书的编选、加工和印制。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他自己刻印的:用铁笔在蜡纸上刻写,再用墨一张一张印出来,再装订成册。

  二

  瞿光辉先生对《诗经》的解译,并不囿于传统的直观,反而有自己的风格体现,试以《静女》为例(因为这首比较短):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瞿光辉译诗:

  静女

  (写幽期密约的欢喜)

  娴静美丽牧羊女,

  约我黄昏等她在城隅。

  她自己却暗地里躲着,

  害得我来来去去。

  娴静娇美牧羊女,

  赠我个彤管逗人怡愉,

  月光下红光闪闪,

  更叫我想念你,牧羊女。

  她从牧场带给我一根白茅,

  这条白茅分外可爱,

  ——不是你有什么特别,

  是打从她的手上来。

  瞿光辉《风诗选译》,是从古典诗歌到现代诗歌。当然,原诗中的意境、意象,以及音韵、节奏,都可以融入现代诗,更能通俗易懂,如临其境。《静女》译诗结尾用了一句大白话,让人忍俊不禁。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古代诗歌占的比例很大。如何深入理解?如何从古典诗歌中吸收营养?如何通过学习古典诗歌锻炼写作能力?现在看来,对古典诗歌进行翻译、改写、创作,无疑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学生深入理解原诗,并锻炼了文笔,可谓“一举两得”。选译“风诗”时,当时作者职业也是中学教师。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给学生布置类似的作业?

编辑:陈亚彰|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