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资讯
闽南语、蛮话、瓯语、金乡语、畲话、蒲城话 苍南这首童谣里藏着六种方言
来源:温州晚报来源:2025-08-20 05:06:47

苍南县博物馆的童谣馆

《苍南童谣》

温州网讯  日前,浙江省文联公布“童谣传乡音”——浙江省少儿方言童谣诵唱活动获奖名单,温州共有19首作品获奖,获奖总数居全省各地市第一。其中,《童谣里的松台山》《十二月令》《六言谣韵山海情》3首作品获评“十佳金韵童谣”。

这3首作品中,《六言谣韵山海情》尤为特别,是以苍南县当地的闽南语、蛮话、瓯语、金乡语、畲话、蒲城话这6种方言的多首童谣为基础进行的一次全新创作。8月14日,记者来到苍南县,见到了苍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长叶文运,听他讲述这首“特别”童谣背后的故事。

六种方言汇成一首苍南童谣

作为2025年浙江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十件实事项目之一,此次“童谣传乡音”——浙江省少儿方言童谣诵唱活动面向全省11个设区市开展,共征集到作品137件。经组委会评选,最终评选出10首“十佳金韵童谣”与45首“优秀童谣”。苍南县此次共报送了4首作品,除《六言谣韵山海情》获评“十佳金韵童谣”外,另外3首《闽南童谣的劳动记忆》《蒲城童谣》《金乡卫城古貌》都入选了“优秀童谣”。

“这段时间,我们正忙着为获奖的这4首童谣作品重新拍摄视频,届时会通过多种渠道向市民发布,让更多市民听到这些童谣……”记者见到叶文运时,他刚刚从拍摄现场回到工作室,没聊几句,电话铃声就响了起来,是来沟通拍摄细节的。放下电话,说回到这次选送童谣的过程,叶文运坦言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取舍”。

苍南县,有着“浙闽咽喉”的美誉。特殊的地理位置,加之历史上多次移民潮的冲击,让这片土地孕育出了6种差异极大的主要方言,当地流传至今的童谣也以这6种方言为主。在接到苍南县文联征集童谣作品的任务时,叶文运和协会成员原本想的是,既然苍南县有6种主要方言,那就6种方言的童谣各选送一首。但是,正式开始征集后,他们发现部分报送过来的方言童谣作品表现形式不够成熟,艰难取舍下,他们最终选定了3首,分别是闽南语的《闽南童谣的劳动记忆》、金乡语的《金乡卫城古貌》、蒲城话的《蒲城童谣》。

这3首作品形成后,苍南县文联多次组织讨论,认为没能完整展现苍南的6种主要方言。

苍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周功清建议,流传至今的这6种方言的童谣里都有一首《月光光》,可以用它串联起一首包含6种方言的童谣新作品。他的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苍南童谣文化艺术团团长林芳则主动接下了这个创作任务,于是就有了这首《六言谣韵山海情》。这首童谣中包含了6种方言的代表性童谣片段,分别是蒲城话的《点脚歌》、金乡话的《金乡卫城》、瓯语的《不楞丁》、畲语的《兔仔上山吃嫩茅》、蛮话的《兑糖谣》和闽南语的《带鱼带乌乌》。

让方言童谣在课堂传唱起来

谈到苍南童谣,叶文运说,有一本书是必须要提的,那就是《苍南童谣》。

《苍南童谣》是由苍南县文联2014年专门成立苍南童谣调研小组,按方言分组组织搜集的。该书由黄志林、周功清主编,由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共收录了251首苍南童谣,分为游戏歌、风俗歌、生活歌、劳作歌、风物歌、连珠歌、问答歌、童幻歌、谜语歌九类,包含闽南语、蛮话、瓯语、金乡话、畲语、蒲城话这6种方言。2019年,该书斩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周功清回忆说,这些童谣,是他们走到民间,听村里那些老人唱出来,再记录下来,工作量非常大,“每篇童谣都要有标题、方言类别、正文、注音、注释,还要注明收集人和传唱人信息,这不仅是整理记录童谣,更是记下童谣背后的古老故事。”

如今,周功清还是苍南童谣文化艺术团的顾问,经常会给艺术团的节目编排和创意提提建议,而他参与主编的这本《苍南童谣》也成为艺术团成员到学生中开展童谣传唱工作的一本“宝典”。“我们艺术团成员共有100多位,大部分是苍南县各个学校的老师,他们都在各自的学校开展童谣传唱工作。”林芳介绍,她除了是艺术团团长外,也是苍南县外国语学校的音乐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她常常将童谣传唱融入其中。

与林芳一样,将童谣传唱融入教学工作中的还有苍南县马站镇蒲城学校的语文老师陈丽娟。“现在很多孩子和家长交流都不怎么用方言了。我就想从童谣这个小切口入手,让孩子们了解、传承家乡的方言。”陈丽娟说,蒲城话被誉为“语言孤岛”,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造就了与众不同的语音体系,如今这种方言的使用率变得越来越低。

陈丽娟坦言,她开展童谣传唱工作已经近5年,在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孩子们对童谣的兴趣不够浓。为此,她将游戏融入课堂,让孩子们边玩边唱,培养孩子们对童谣的兴趣。在她的影响和建议下,如今该校专门增设了童谣课,让更多的孩子在课堂中学习苍南童谣文化。

在苍南县,童谣传唱不仅仅停留在课堂,还走进了村社,走入了老百姓中。近年来,苍南县以“中国童谣文化之乡”金名片为载体,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主阵地,打造童谣主题场馆,常态化开展童谣五进、洋主播学唱童谣、乡音传唱童谣、童谣文创体验等活动,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苍南童谣的展示基地、传承基地和传播基地。2022年“苍南县农村文化礼堂童谣传唱活动”作为温州市唯一项目,入选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赋能共同富裕引领计划首批项目。

此外,苍南县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以《苍南童谣》一书为根基,近年来苍南县文联推动多形式主题创作,从童谣MV、童谣歌曲、音频,到纪录片、宣传片,再到绘本与美术(工艺美术)作品,全方位立体化的内容输出,让童谣之美触手可及。同时,苍南县文联还高规格搭建交流平台,如举办“国字号”优秀童谣作品征集活动与童谣主题论坛,举办童谣方言朗诵视频赛等。

数字化拓宽童谣传播路径

不管是在课堂传唱童谣,还是在农村文化礼堂传唱童谣,都还只是停留在“口口相传”的传承。数字化时代,能否将数字化手段引入到童谣文化的传承工作中来呢?面对这个问号,苍南县给出了坚定的回答:“能!”

据悉,近年来,苍南县文联着力打造全省文联系统数改首批试点项目——“童谣‘芯’生态”,并上架浙里办App和微信小程序端,以童谣文化“小切口”探索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在学习强国平台、喜马拉雅App专题推送或开设专栏,打造“文艺云课堂”,线上展现本土特色文艺。

此外,苍南县地方志研究室承接的试点项目“浙里学方言”应用在2023年正式上线,借助《苍南方言志》《苍南童谣》等文本和音频资料库,打造集听乡音、学方言、说乡语、唱乡歌等具备县情味道的六种方言应用场景,为用户学乡音、听乡音和知乡音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

叶文运表示,这些项目,苍南县民间文艺家协会或多或少都有参与其中。“这些数字化的呈现方式,可以让童谣传承跨越距离的束缚,走出口口相传的局限,拓展了童谣的传播路径,让童谣之声传得更广更远。”他说。

采访当天下午,跟随着叶文运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位于苍南县博物馆的童谣馆。“童谣,是一个人成长的记忆摇篮,也是一个区域历史的口头呈现。”墙上的这句话格外醒目。馆内,除了有关于苍南童谣文化的相关介绍外,还设置了童谣互动区,通过点击电脑屏幕上按键,可以进行童谣互动小游戏。“其实,这种互动小游戏,也是对童谣的一种数字化呈现,让童谣从声音走向场景化体验,提升参观者的体验感。”叶文运说。

叶文运表示,在他和协会众人看来,童谣是传承方言最好的形式。未来,协会将继续在苍南县文联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探索拓宽童谣传播路径的“更多解”。

来源:温州晚报

原标题:温州19首童谣获奖,居全省之首  苍南这首童谣里藏着六种方言

记者 陈培培

实习生 夏冰慧 文/摄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