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杭州之江文化中心公共服务中心青年之家,为期两天的“洞头渔民画研学公益课”将海岛非遗的魅力带入城市少年的艺术世界。现场,孩子们瞪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色彩绚丽、线条奔放的洞头渔民画作品。
本次活动由浙江文化空间发展公司、温州市洞头区文联、洞头区海霞文化发展中心联合主办,是推动洞头特色海洋文化的活态传承,提升少年儿童的文化认同感与美育素养的生动实践。这也是洞头渔民画非遗项目第二次走进之江文化中心。2024年“洞头渔民画精品展及文创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展”入驻之江公共艺术长廊展览,引发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孙一丹 摄
在新生代渔民画家代表王思恩、王思惠的引领下,小学员们深入了解了洞头渔民画独特的海洋底蕴与奔放夸张的艺术风格。“我觉得这和我平时画的完全不一样,我喜欢彩色的渔船!每一幅画都有海洋的味道!”一位小学员兴奋地说道。亲子课堂中,家长们也沉浸其中,一位陪孩子参加课程的妈妈表示:“带孩子一起体验海岛非遗艺术太难得了,看到他用新学的奔放线条画鱼,感觉特别有海洋味。”
孙一丹 摄
活动现场的创新亮点在于其专门针对少儿研发的互动研学产品。此次使用的全部研学材料与教具,均由新生代渔民画传承与创新团队自行研发设计,精心开发出7款不同主题的研学套件。这些产品充分考虑少年儿童的兴趣和认知特点,强调动手操作和趣味互动。小学员们饶有兴致地在渔民画主题棋盘上移动棋子,抽象化的鱼群、浪花、船锚在游戏中悄然印入脑海。“这个棋盘上画的渔网和锚好特别,像故事书里的海洋小精灵,我回头也要在自己的本子上画一个。”一位女孩笑着说。“研+学+玩”深度融合的专属产品,有效增强了孩子们的互动体验感和参与度,让非遗元素以一种孩子们喜欢的方式亲近起来,成为助力洞头文化品牌建设的鲜活注脚。
到场嘉宾观摩课堂时,欣喜地见证了孩子们对非遗的热烈共鸣:“这些小朋友拿笔的方式虽然生涩,但海的气味反而更浓了,这正是我们想看到的原生态美感。”
孙一丹 摄
本次活动是洞头区持续擦亮“中国渔民画之乡”金名片、推动渔民画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洞头区通过举办建设渔民画艺术中心,开展渔民画研学、公益培训、手作沙龙、举办画展、开发特色文创产品等活动,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传承发展路径,全方位激活渔民画非遗的生命力。今年以来,已开展渔民画研学活动15场,惠及青少年450人次。
孙一丹 摄
此次走进之江文化中心,为杭州青少年提供一次沉浸式的渔民画非遗美育体验,不仅有效提升了洞头渔民画在省级文化平台的影响力与吸引力,更是一次对非遗项目可持续传承路径的积极探索。当孩子们指尖的“渔歌”在都市的文化空间里奏响,洞头渔民画的未来传承,正变得更加生动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