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上楠(前排右二)与他的家人。
施菲菲
狮子山位于平阳鳌江入海口主航道的北岸。山上绿树丛中,一座琉璃瓦的石亭熠熠生辉,是为纪念爱国先贤宋上楠倾家毁业、沉船抵御日寇的大义之举,于2017年建造。“上楠亭”三个金字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兼国防部长迟浩田题写。
游人上山游览,宋上楠的故事被一遍遍传颂,爱国精神一次次得到张扬。为大家舍小家,为大业毁家业,宋上楠的爱国爱乡举动让平阳人津津乐道了半个多世纪。他的家国情怀、所言所行也深深影响了宋氏的子孙后代。
加入农会闹革命
据宋廷铭《回忆我的父亲宋上楠先生》,鳌江宋氏几辈子都在码头营生,靠做苦力发家。到了宋绍霖这一代,开始弃工转商,从事粮食、食盐的经营,创办商号“宋永盛盐行”,因为能识字看书,信息灵敏,经商有道,家资不断殷实,购置了田地百余亩。
宋上楠(1887-1965),字梓芗,宋绍霖三子,12岁到乡邻的商行学生意,15岁出师,帮助父亲经营“宋永盛盐行”,后清政府下令取消民营盐行,宋上楠自行开设“宋元春酒坊”。1923年鳌江下埠大火,宋上楠房产全被火灾吞没。他东山再起,将祖上分给的田产卖了,筹集资金,重兴酒坊旧业。凭勤劳和才智,酒坊盈利多多。宋上楠为人豪爽,交游广泛,一身正气。他蔑视权贵,同情平民百姓,赞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世界大同”。
第一次土地革命时,他结识了“温独支”成员张培农和叶廷鹏。当时张培农是平阳县农会会长、中共地下党中央特派员;叶廷鹏是万全区农会会长。在这两位浙南地区早期革命领导人的影响下,宋上楠也参加了农会,成为骨干分子。“四·一二”政变后,张培农、叶廷鹏被通缉。宋上楠为了躲避,离开平阳,在地下党组织的帮助下去新加坡谋生。
禁止大米出口
1931年,在南洋见过大世面的宋上楠返回家乡,他给自己取号“梓芗”,意为要走实业救国之路,振兴乡里。
他把新加坡人依海发财的蛎壳行业移植在鳌江,创办了“宋元春砻壳行”,创建了砻壳“舻艚”船队和蛎灰窑等,组织乡民利用海边丰富的蛎壳资源,烧制蛎灰作建材,代替石灰。宋上楠还利用蛎灰作肥料,改良浙南涂田的酸性土壤,使农田粮食亩产得到提高。
在宋上楠的精心打理下,“宋元春砻壳行”经营如火如荼,不仅宋家盈利,还给地方增加税收,给乡民带来就业机会,繁荣了鳌江江口的航运。
1938年春,日寇趁早稻未收之时为侵华战争筹粮,派上海汉奸、大粮商顾馨一到浙南抢购大米。他们向国民党政府骗得“出口护照”,将抢购来的大米装上外轮,运沪资敌。一时,鳌江米价狂涨,百姓叫苦不迭,一些贫穷的居民买不上大米,甚至揭不开锅。我地下党领导的“平阳青年抗日救亡团”组织宋上楠等鳌江爱国进步人士大罢市,发动全镇五六千群众游行示威,要求政府制止大米出口,不许外运上海沦陷区。宋上楠是此次“闹米案”的领头人之一。他在集会一开始,就率先登上鳌江小学的外操场讲台,向大家呼吁:“日寇吃饱好侵略中国,打我们中国人,我们大家要齐心起来反对,决不能让大批粮食出口,给了日本人!”游行队伍齐集到镇公所前请愿,宋上楠作为乡民代表带头表达意愿,在请愿记录本上签名“革命人民代表宋梓芗”。国民党县党部为将“闹米案”爱国烈火平息,派兵逮捕了宋上楠,送到平阳坐牢房。中共地下党发动温州各地各界声援,尤其是《浙南日报》刊登了“闹米案”消息,赞扬鳌江群众爱国运动,县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和群情义愤,只得将宋上楠释放,并下令禁止大米出口,吊销了运米“出口护照”。
宋上楠出狱乘河轮回鳌江,船抵鳌江埠头时,镇上群众点燃鞭炮迎接,庆贺斗争胜利。
沉船筑坝抗日寇
沉船筑坝御敌是宋上楠人生中最出彩的章节。
1939年6月,得知日本海军要登陆温州的消息,政府将从金华到瑞安的公路全线掘平,以抵制日军机械化部队进犯。而在海上,却没有抵抗日军军舰进犯的措施。政府倡议民众捐献大船,在鳌江口载石沉船,筑起水下“封锁线”御敌。
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想到日寇如此嚣张,镇上百姓又如此惊恐,深明大义的宋上楠响应政府的号召,献出“宋元春砻壳行”的所有船只,将十几艘大帆船“统统划去”,装上岩石,沉到海底。宋氏是靠勤俭发家才打拼下如此一份家业,宋上楠又向来爱船如命。家人对他的决定难以接受,哭哭啼啼。宋上楠坚决地说:“没有国家,哪有小家!”
没有了帆船,从此“宋元春砻壳行”关门歇业。
宋氏子孙传家风
宋上楠还在国家困难时带头认公债,抗美援朝时贡献银元给前线买飞机大炮,动员家人献出全部的金银首饰。他的家国情怀、所言所行深深影响了宋氏的子孙后代。
宋氏后人,枝繁叶茂。宋上楠育有四子二女。除三子外,其他几个子女都从事化工领域工作,在科研上个个都有成就。
其三子宋廷铭(1923-2019)在温中就读时就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在平阳地下党的引领下,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宋廷铭进入苏北抗日军政大学九分校学习,该校校长是粟裕将军。
宋廷铭在苏北“苏中公学”任职时,遇到了南通名门闺秀、军中“才女”张颖(其父张小圃是南通资本家,著名的开明绅士、革命烈士),从相识、相知到相爱。1949年3月,宋廷铭和张颖喜结连理。以后的人生路上,夫妻俩风雨同舟,倾心养育子女,将宋氏、张氏的优良家风春风化雨般地渗透给儿女、子孙,使宋家后代在品德、在学识方面都成为佼佼者。
宋门出将军在鳌江是街坊邻里引以为豪的赞叹。宋廷铭之子宋方敏是解放军少将,曾任正军职领导,又是教授、博导。1987年被评为全军英模代表、授予荣誉奖章,光荣出席全军英模代表大会;1992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而宋方敏的姐夫丁进攻曾任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副军级,也是一位少将。
狮子山的上楠亭落成揭牌时,两对将军夫妇出席,两颗将星熠熠生辉。宋方敏将军代表宋家后人的话语声,在云天回响:“这里,不仅是我们的亲情寄挂,也是我们的精魂寄托。我们宋家子孙后代们,永远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抗战精神,把人生道路走好,为家乡争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