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考,是莘莘学子多年求学生涯的一次成果大检阅。
在古代,对于走举业的读书人来说,科举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就是他们的“高考”。
殿试又称廷试、御试,始于唐代武则天时期,是皇帝亲自主持的取进士的考试。宋代定为三年一次,通常只考一道策题(即殿试策),规定一日内作答。
一般来说,策题内容,先述帝王所求,继而询问政事得失、军民利害、教化成败等时务,宛如帝王向学子求问治国理政之道。学子对答的策文(即对策)要契合主题,据南宋《贡举条式》载,字数限一千字以上,上限无规定。
殿试前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图为状元及第透雕花板,摄于温州科举试院展示馆
作为政治场中“君”与“臣”的首次相遇,殿试是许多学子迈向仕途的“敲门砖”。
那什么样的对策能获得“阅卷考官”乃至帝王青睐呢?本期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温州学子的那些“高分”策文吧。
状元王十朋——
以“揽权”之论获高宗青睐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全国有420多人闯入了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殿试。
这年的殿试策题以“盖闻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遵先王之法而过者”起头,用高宗的口吻提出,他已按照祖宗成宪办事,但国家仍存在“奸弊未尽革”“财用未甚裕”“人才尚未盛”“官师或未励”等一系列弊病,要求考生对这些时弊提出真知灼见。
一般来说,南宋的殿试策文由御试官“阅卷”,排出名次后呈报皇帝确定。然而宋高宗重文,在进士唱名前几日,他亲自阅读了前十名的文章。其中,原定第九的“任贤辉字号”卷让他眼前一亮,于是御笔一挥,写下“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的评语。
这位从第九跃升第一的“任贤辉字号”卷的作者,正是温州考生王十朋。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左原梅溪村人。图为《温州先贤图谱》中的王十朋画像
王十朋的策文,共8491字,点睛之笔是“揽权”。在文章中,他对人君必须“揽权”及“如何揽权”进行详细论述。
当时权臣秦桧已死,高宗急欲收回大权。王十朋的“揽权”之论不仅契合时局,更是戳中高宗的“痛点”。
他认为帝王“揽权”的正确做法是“躬揽福威之权”,做到“尊圣人之经,行圣人之言”,将“揽权”与帝王学养相结合。
南京图书馆收藏的《梅溪先生文集》明天顺六年(1462)重修本,其中《御试策》为当年策题和王十朋的策文
这份策文笔墨工整、颇有文采,更重要的是敢于直言极谏。王十朋针对“财用未甚裕”的问题,将当时靡费国库的弊病,如妇人销金、铺翠等奢侈之风盛行,冗官冗兵之势严重等一一揭露。
这一年,王十朋46岁,历经多次科举挫败,他终于以一篇出色的策文脱颖而出,成为高宗钦点的状元郎,授绍兴府佥判之职。
王十朋生前已自编《梅溪》前后集,后由其子编为五十四卷锓木,为宋绍熙本,原本今已不存。明正统五年(1440),温州太守刘谦寻得旧刻本,请人订正后刊刻流传,此本包括廷试策一卷、奏议四卷、诗文前集二十卷、后集二十九卷等。
榜眼叶适——
提出十数条“急政要务”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高中状元的消息传回家乡温州。8岁的叶适和其他读书少年一样,有了一位同乡榜样。
南宋淳熙五年(1178),在宋孝宗主持的殿试上,叶适与四百多人同场比试,考中该榜榜眼,授予文林郎、镇江府观察推官之职。
二十一年后,叶适也成为乡邻传颂的“新闻人物”。
叶适(1150-1223),字正则,生于瑞安,后迁居鹿城水心村,号水心
叶适碰上的策题,与道、仁、礼、乐相关,同样以帝王角度表述治国困惑,希望考生“博举先儒之言,茂明当世之务”。
在策文中,叶适通过“执常道以正治经”“存至仁以厚民望”“立礼、乐以定出治之本”等角度,对道、仁、礼、乐分别阐述,不但回答了策问的具体问题,又从儒学上阐明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原则。
叶适认为,孝宗十多年来“夙兴夜寐,精实求治”,未见明显成效的原因在于“独运于上而未得其人以自辅”,之所以无人辅佐,是因为“宰相失职之久而不自知”“谏官侵御史之事,而又失谏官之职”,两制、侍从“弊精神于无用微文,而不讲天下之大政要务”……总之,朝廷主要官员的尸位素餐,造成了孝宗“欲强国势而威令未孚,欲恢王纲而规模未广”。
叶适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使宰相得其道,谏官得其职,近臣与大计,儒者守常度,至于宏大规模于文法之外,振起人才于名义之中,减兵费,宽民力,治官之冗滥,去吏之弊害”等十数条“急政要务”,体现了他事功思想的鲜明特色。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水心先生别集》清抄本
叶适的这篇策文洋洋洒洒七千多字,雄辞闳辩,主旨鲜明。
御试官之一的吕祖谦,高度评价道:自从有对策以来,没有印刷传世的不可知,已印刷传世的都不如它。
让叶适一举成名的殿试策文,与当年策题一起被收录于《水心先生别集》,名《廷对》。清同治九年(1870),李春龢以孙衣言所藏乐意轩吴氏旧钞本为底本, 刊刻《水心别集》十六卷,为近世主要流传版本。
探花孙希旦——
无一处涂改的“漂亮”答卷
清代科举场上,孙希旦的名字不得不提。他自幼聪慧外显,跟随父亲读经,仅念三四遍就能背诵,12岁考中秀才入县学,每次县学考试都是第一,有神童之称。
孙希旦(1736-1784),字绍周,号敬轩,瑞安集善乡昭德里(今瑞安陶山桐田垟村)人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40多岁的孙希旦参加殿试。这次的策题涉及民众教化及民与吏之间的关系等。
孙希旦的回答秉持了永嘉学派的事功之风,讨论了“杜绝私党”“书籍记载放失伪舛”等内容,还对俭奢问题提出见解,认为“民风之奢俭,民生之贫富所关也”。
“阅卷”的正考官于敏中读后赞道:“使他人检书为之,不能有此。”意思是别人翻阅书籍去写,也写不出这样完备的策文。
孙希旦当年的殿试卷,开头写有姓名、年龄、籍贯、家庭成员等内容。温州博物馆藏
孙希旦的对策,不仅内容出彩,答卷本身也堪称漂亮。
这张殿试卷长200厘米、宽38.5厘米,为棉质白纸,折装,有红色格线。答卷以小楷写成,笔迹清雅,卷面整洁,无一处涂改,也没有一字留空。
凭借这份答卷,孙希旦赐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是清代温州人中获得科举名次最高的一位。
来源:温度新闻客户端
原标题:温州古代状元榜眼探花的“高考”文章到底有多牛?快来沾沾喜气!
供稿: 温州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