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看点
“后浪”奔涌艺术创造力
来源:温州晚报来源:2025-05-11 09:18:12

  5月8日下午,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温州美术馆、温州书画院)承办的“潮涌温州——80后书法·美术新锐作品展”在温州美术馆开幕。113件涵盖书法、国画、油画、版画、数字媒体艺术及交互艺术的佳作,全景式呈现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艺术家群体的创作风貌,为温州“书画名城”建设注入了澎湃的新生动能。

  多元融合

  步入美术馆一楼中厅,联合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副系主任阮悦来创作的数字影像装置率先映入眼帘,动态屏幕上,瀑布倾泻、潮水涌动的画面让不少观众驻足观赏。“我们将二维书画与三维雕塑交叉布展,让书法的笔墨韵律与数字艺术的科技赋能形成对话。”阮悦来介绍,四楼橱窗展厅以柔和灯光烘托水墨与书法的传统韵味,二楼挑高空间则陈列雕塑与交互作品,通过空间分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立体叙事。

  此次展览自2024年12月启动征集,共收到116件投稿作品。经专业评审严格筛选,63件佳作与50件特邀精品共同登台。值得关注的是,参展艺术家中“80后”创作者占比近七成,更有24位“90后”及12位“00后”新锐加入,形成跨代际艺术力量的同频共振。这些艺术家地域覆盖南北,学科跨越传统与当代,充分彰显了温州文化开放包容的格局。

  和而不同

  在二楼展区,高诚的现代书法作品《色彩的故事》吸引了众多目光。这幅将两段中西艺术家的言论叠加书写,传统书法的线条韵律与抽象视觉效果交织,形成“可读”与“可感”的双重审美维度。高诚解释:“我故意模糊文字的可识别性,让线条本身成为语言,我希望这件作品既能让懂书法的人了解文字内容,点评笔墨章法,也能让非书法专业的观众甚至不了解中国文字的外国观众感受到线条的质感和形式美感。”

  作为夫妻档参展,高诚的夫人戴炤觉的作品《枝韵流转》则将艺术融入生活实用领域。这件花卉纹样设计作品,既可以作为独立的艺术画作,也可转化为纺织品、床品等生活美学产品,体现了艺术与生活的深度融合。谈及夫妻二人的创作,高诚笑言默契源于“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会刻意讨论创作细节,但专业审美上的共鸣让我们在构图、色彩的处理上常有不谋而合之处。”这种“和而不同”的创作状态,恰是80后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平衡的缩影。

  “后浪”奔涌

  作为本次展览书法类评委,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林峰强调评审的核心在于“根植传统,艺文兼备”:“技法是根本,但艺术审美和创新同样重要。书法不仅是视觉艺术,更是文化载体,80后艺术家肩负着传承的责任。”谈及特邀与新锐同台展出,林峰认为这是艺术力量的共振:“特邀作者多为已有一定影响力的80后艺术家,他们的参与提升了展览的学术高度,而新锐作品则带来活力。这次展览也为年轻艺术家提供了学习与交流的宝贵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展览同步启动“温州美术馆青年艺术人才库”建设,未来将通过持续搭建展示平台,共筑艺术新生力量,助力温州“书画名城”建设。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李方喜表示,人才库将成为青年艺术力量与城市文化建设的“连接枢纽”,为文化创新储备可持续发展的动能。阮悦来透露,人才库不仅收录参展的113件作品,更将征稿阶段未入选作品资料、艺术家信息纳入其中,形成立体化档案。他特别提到与青年艺术家座谈时的发现:“温州青年对当代水墨、书法创新充满热情,‘五一’假期自发组织观展打卡,这种‘自驱力’让我们对人才库充满信心。我们正探索将人才库与社会美育、公共艺术项目对接,让青年创作更好地融入城市文化肌理。”

  展览将持续至6月8日,市民可前往温州美术馆观展,在笔墨丹青与数字光影的交织中,感受“后浪”奔涌的创造力。

编辑: 沈睿|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