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人物
为大时代找回“另一半”
来源:温州晚报来源:2025-05-11 09:15:00

  水木滋荣,紫荆怒放。《白鹿学人访谈》近日走进了正迎来114岁生日的清华大学,在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清华学堂,倾听清华大学党委原副书记、教授胡显章激情讲述挑着温州扁担进清华园,从科技最前沿转型,探索走出“半人时代”,为这个大变革时代找回“另一半”的求真之旅。

  少年立志为国造拖拉机

  记者:您是温州哪儿人?请说说您在温州的学习成长经历?

  胡显章:我的父母均为温州人。父亲从事地方税务工作,我随父亲调动,在温州鹿城、瑞安、平阳、乐清等地均生活、学习过。温州解放前夕,我在温州西郊小学读了不长时间后,转向艺文小学即现在的墨池小学读五、六年级,接着在温州二中念中学。

  我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但我印象深刻,一是父亲常和钱打交道,但两袖清风。他调岗时,常有百姓热烈欢送场面;二是对我们有个要求:“做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父亲给我留下热爱祖国、勤政清廉的精神财富。

  此外,我大哥胡显钦,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百岁老副市长”,对我人生道路影响很大。他在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念书时寄来参加学生运动的照片,引导当时念小学的我关心国家大事。在墨池小学,我是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队员,到农场参观一台苏联产拖拉机后,立下了为国造拖拉机的志向;在温二中,我成长比较全面,还担任少先队辅导员,这可以看作我在清华业务和政工长期“双肩挑”的预习。在此,十分感谢家乡基础教育对我发展的奠基作用。

  挑着“温州扁担”进清华园

  记者:在清华大学档案看到一件很有意思的藏品——您的“温州扁担”,听说您进清华大学“很不容易”?

  胡显章:是的。1957年,高考招生规模减半,竞争激烈,我三改志愿。显钦大哥认为我成绩优秀,有问鼎清华的实力,就力劝我将第一志愿修改为清华大学, 并提供了我读大学期间的生活费用。

  我被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录取后,用一根温州常见的竹扁担挑着行李,步行、坐车、转车、步行,花了一周时间才抵达清华大学。因为一路困顿,我到学校报到体检时竟睡着了。

  我非常珍惜这根长1.45米的扁担,用报纸严实包裹珍藏了60多年。在扁担内侧,当年我用毛体书写的“艰苦朴素 克服困难”等墨迹至今仍清晰可见。在清华这么年,我一直践行着当年的铭言和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扁担精神”,这也是“温州人精神”的一部分。前年,这根扁担入藏了清华大学档案馆。

  走在科技最前沿

  记者:您的理想是为国造拖拉机,进清华大学后为何变成造光刻机?

  胡显章:在清华我并没有直接圆梦造拖拉机。1959年,我转入新成立的光学仪器专业,这是根据当时国家战略需求设立的前沿学科。1963年,我留在精密仪器系执教,参与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研制,包括分步重复相机、光刻机研制等,该项目还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7年至1989年,我到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作访问学者,参加分子测量机研制,解决了核心工作台设计计算的关键问题,攻克了麻省理工学院数学博士一直未能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件相当提振信心的事情。当时,我被规定只能在这位博士下班后才能运行计算机服务器。

  后来,美方劝我留下,并表示可帮助把家人接到美国。但是,我谢绝了。我更愿意为祖国的科研事业出力,回来就打算搞台分子测量机。这与我们后来突破“卡脖子”问题的部署不谋而合。

  与清华大学同转型

  记者:您为何在多个场合表示大学要走出“半人时代”?您从高精尖科技领域“转场”,进入人文社科领域,觉得可惜、遗憾吗?

  胡显章:1948年,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有过一次演讲,认为文理分科导致知识结构失衡,文科生缺乏科学知识,理科生缺乏人文底蕴,只能培养出“半人”,即单方面出众但难以成为完整的人。梁先生指出教育应该走出“半个人的时代”,培养文理通达,德才兼备的学生。

  我的同事徐葆耕教授在《紫色清华·走出“半人时代”》一文中则说:“距离大师的演讲已半个世纪了,但这个标题依然发人深省,因为我们还没有走出这个‘半人时代’,而且,从世界范围讲,人的发展更加畸形化了。”

  我认为,缺少文化底蕴的科学家,至多是一个匠人;而完全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很难介入当代社会的主流,甚至有沦为“边缘人”的危险。这样无论大学还是社会都难以和谐均衡发展。

  我离开高精尖的科技领域,担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牵头推动清华由多科性工科大学到综合性大学的转型。当时,也有人当面对我说:“老胡,可惜了啦!”。虽然,我有过遗憾。但是,我比较快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

  因为,我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和这个时代需要人文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人文社科在保证社会正确发展航向、培养高素质人才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同时,清华大学也明确提出建设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奋斗目标,不但要规避“半人时代”,找回“另一半”,而且要进一步成为民族复兴、文明进步的学术圣殿、思想宝库和文化高地。清华大学在历史上拥有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吴宓、冯友兰、朱自清、张奚若等人文大师,培养了一大批顶尖人才,我们有必要也有条件再现辉煌的人文社科!

  1996年,学校让我主持文科工作并兼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同为温州人的王孙禺任副院长,后来又担任院党委书记。我和孙禺虽然都是根在温州,学于清华,多年来共事于清华园,但彼此不知是同乡。

  没想到有一天和孙禺闲聊,才得知他的父亲就是我曾就读的鳌江小学校长、清华大学老校友王载纮先生,我们算是同门师兄弟。温州晚报获悉后在头版报道“两位温籍学者掌管清华名院”,并发出我和孙禺的合影。

  更巧的是,孙禺原来也是理工男,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他和我一样“与清华同转型”。在我们共同努力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成了“母鸡”,为清华大学“孵”出了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等独立的人文社科类学院。

  用AI设计学术会议议程

  记者:加您微信时,发现头像是个仿真数字人,这是家中年轻人帮忙搞的吗?您在关注如何利用AI(人工智能)助力人文社会科发展吗?

  胡显章:我工作生活中所有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相关的应用,都是我自己动手搞的,包括微信。

  我举个例子。我在2018年开始主导“清华会讲”,这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平台。去年,我设计了研讨的主题《人工智能的发展、安全与治理——科学与人文对话》及三个分主题后,使用AI规划整个会议的议程,完成主题与分主题介绍,提供参会嘉宾人选。在“清华会讲”理事会上,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AI,我声明这个方案完全是由AI完成。与会者惊奇地说,想不到老先生活学活用人工智能那么快!

  在清华大学打下的理工科基础和练就的自学本领,一直践行的务实求新学风和“扁担精神”等,让我在新时代不但不惧怕新技术,而且善于使用新技术为人文社科融合创新注入活力。

  探索人文经济学温州命题

  记者:当前,温州正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协同推进“社科强市”,对于家乡高质量发展,有什么建议?

  胡显章:温州提出“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调整,旨在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增强市民的精神凝聚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探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温州命题,在高质量强市过程中,厚植人文底色,进一步激活温州深厚文化底蕴,不断发掘永嘉学派的特色和时代价值,弘扬宝贵的温州人精神。另一方面,加快消解面临的问题,如资本导向使经济基础存在的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习俗,民间文化消费动力不足等等。不断加大力度培育文化市场,推进优势地域文化与商业文化、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在人文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中攀登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峰。

  胡显章,温州人,清华大学教授。历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等,曾长期主持清华文科恢复发展工作。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评为“从事高教工作逾30年高教研究有重要贡献学者”。

编辑: 沈睿|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