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资讯
为了四十多年的珍藏 ——浙图举办董朴垞手稿捐赠仪式暨学术座谈会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5-04-06 09:21:29

  《中国史学史长编》《孙诒让学记》的当代整理版本。

  捐赠的董朴垞手稿。

  近日,瑞安名贤董朴垞著作手稿捐赠仪式暨《中国史学史长编》《孙诒让学记》学术座谈会在浙江图书馆之江馆隆重举行。董朴垞家属代表与南开大学教授乔治忠、宁波大学教授钱茂伟、温州大学研究馆员陈光熙等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出席活动。活动由浙江图书馆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童圣江主持。

  董朴垞(1902-1981),我市瑞安人,他是近代著名史学家,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潜心研究国学,对乡邦文献研究作出巨大贡献。作为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首届毕业生,他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曾任瑞安中学、杭州高级中学国文教员,晚从浙江化工学院 (今浙江工业大学前身)退休。其潜心研究国学,颇有造诣,著作甚丰,达350万字左右,对乡邦文献研究作出巨大贡献,深受史学界赞许,夏鼐曾称其 “白头穷史,著作等身”。他治学路径取法梁启超、孙诒让、陈垣,在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清代以来学术研究等领域成果卓著。《中国正史编纂法》补梁氏《中国历史研究法》不足;《中国史学史初稿》呼应梁启超编纂中国史学史设想,是第一代史学史之作。私修《民国史稿》,这是第一部纪传体北洋国民政府史,在章节体风行时代,其坚持纪传体用于民国史编纂值得充分肯定。此外,他的《自订年谱》将照片附在相关条目下,创意十足。

  在捐赠仪式上,曾任温州市图书馆馆长的浙江图书馆党委书记、馆长胡海荣对捐赠者致以诚挚的感谢。他表示,自浙江图书馆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保存文献、传承知识、弘扬文化的重任,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其中包含瑞安玉海楼的藏书)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提升了文化内涵。此次董朴垞著作手稿的捐赠,更是为图书馆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此次捐赠承载着捐赠者对图书馆的深厚信任与殷切期许。未来,浙江图书馆将妥善珍藏、精心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加大对其整理、研究与开发利用力度,借助数字化等手段,让更多人能够便捷获取和利用这些资源,推动董朴垞先生的学术思想在更广阔领域传播。

  瑞安政协文史委主任俞彪致辞认为,董朴垞作为瑞安杰出的文化人物,其手稿蕴含着深厚的瑞安地方文化底蕴与学术精髓,是瑞安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手稿捐赠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更为瑞安地方文化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与方向。

  捐赠环节中,董朴垞的侄子董大江、侄孙女董毅作为后人代表,向浙江图书馆捐赠这些凝聚家族守护心血的董朴垞手稿150册,外加11包资料。据悉,这些珍贵手稿得以留存至今,离不开董朴垞弟侄二代人的精心呵护。1981年董朴垞过世后,其四弟董铁铮董笑云父子用麻袋将董朴垞遗著全部运到丽水家中。此后,董铁铮以整理兄长遗著为己任。1998年,董铁铮在丽水家中将完成的整理稿《中国史学史长编》《孙诒让学记》捐赠给温师院图书馆。1998年8月董铁铮过世后,遗著由长子董笑云收藏,他抽空整理了其父编纂的《董朴垞年谱》。2017年,年龄渐大的董笑云对手稿进行妥善分配,小心保存至今。本次捐赠的手稿是董朴垞先生学术生涯的真实写照,凝聚着他一生的心血与智慧。其入藏浙江图书馆,将极大地充实馆内史学文献馆藏,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珍贵的一手研究资料,填补部分史学研究方向的空白。

  董朴垞代表作《中国史学史长编》1975年完成,是当时篇幅最大的史学史之作,也是上世纪7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史学史作品,去年9月由宁波大学教授钱茂伟整理点校,列为专题史研究文库之一,在崇文书局出版。其《孙诒让学记》是浙学研究佳作,为第一代研究孙诒让之作,2023年1月由陈光熙整理点校,在研究出版社出版。

  在第二阶段的《中国史学史长编》《孙诒让学记》学术座谈会上,钱茂伟与陈光熙怀着对学术传承的热忱,向浙江图书馆、温州图书馆、瑞安中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杭州高级中学文史馆等单位慷慨捐赠这两部著作。与会专家针对《中国史学史长编》《孙诒让学记》的学术特色及价值展开热烈研讨。乔治忠、王传、张宏敏等专家共同为两部著作的学术价值把脉。

  此次捐赠仪式暨学术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董朴垞先生的学术成果得到更广泛关注,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在文化传承与学术发展道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浙江图书馆历史上捐赠者众多,此次董朴垞先生手稿的捐赠,延续了化私为公的优良传统,意义深远。              

  傅闻

编辑:赵乐韵|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