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看点
白天搬牛皮 晚上“爬格子”
来源:温州晚报来源:2025-03-22 08:37:30

  傅建国的剪报本

  傅建国文学之路的“起点”

  1994年,在家乡务农的傅建国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来温州的打工之路。从仓库管理员到知名作家,他用文字书写了自己从民工到作家的蜕变之路。“温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创作离不开它。”三十年来,傅建国用笔尖丈量着温州的变迁,他的作品《从皖南到温州》《皮王》等,讲述的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温州改革开放的缩影。“这座城市给了我生存的土壤,也滋养了我的文学梦。”傅建国感慨道。

  白天搬牛皮 晚上“爬格子”

  “1995年,我重启了自己的文学梦,那时,我在一家皮革公司门店兼任营销员与仓库管理员,白天搬牛皮,晚上借看管仓库的空闲‘爬格子’。”仅有初中学历的傅建国,文字基础并不深厚,却坚持用稿纸记录打工生活的酸甜苦辣。“投出去的稿件常被编辑青睐,连我自己都深感意外。”傅建国拿出两个本子,一本贴满剪报,内页第一页标注着“作品发表选本,傅建国,95.7.2”;另一本封面写着“打工文集”,贴着他青年时期的照片,里面是报刊复印件。“这就是我文学之路的起点。”在九山河畔那间小小的仓库阁楼上,傅建国写下近百篇打工随笔,为后来出版第一部文集《人在旅途》积累了大量优质文稿。

  2009年,傅建国结束打工生涯,在黄龙商贸城租下32平方米的店面开始创业。“小本经营异常艰难,客户赊账、皮革滞销是常事。但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拼搏精神,始终支撑着我。”在这十年间,他白天忙于生意,夜晚则沉浸在创作之中,陆续在《江南》《福建文学》等刊物发表50余万字,出版《奶奶的村庄》《皮王》等作品集。“毫不夸张地说,这十年是我个人文学创作黄金期。”

  2020年8月,当傅建国从朋友圈看到自己入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名单时,激动得喜极而泣。“我想这就是我多年坚持写作最好的回报。”

  分享文学 影响孩子

  近年来,傅建国频繁走进图书馆、学校开展公益讲座,期望能让更多人领略文学的魅力。他坦言:“其实我第一次上台前,心里非常忐忑。”2013年,傅建国收到温州市图书馆的讲座邀请,“那个场地很大,我生怕没人来,场地空着会很难看。没想到那天竟座无虚席,不仅座位全满,连走廊都站满了人。其中有一位高中老师,还带着自己教的四十多个学生一同前来。”傅建国回忆道。

  故事仍在延续,在那场讲座上,有个名叫黄君豪的学生,大学毕业后也成为一名教师。3月17日,在“傅建国新书《一个人和一座城》分享会上”,黄君豪带着自己的学生前来参加。这让傅建国深感欣慰,他意识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与分享,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在家庭层面,傅建国的孩子原先对文学兴趣不高,但傅建国多年来对文学的执着坚守,却悄然影响着孩子。“我记得,他在学校的一次文化下乡活动中,谈到父母时说,妈妈很节俭,爸爸很勤劳,说着说着便哽咽落泪。”尽管孩子的兴趣不在文学领域,但傅建国多年来的身体力行,向孩子传递着坚持与奋斗的价值观,对孩子产生了深远影响。

  坚守初心 逐新科技

  傅建国的文学创作之路,也见证了科技的进步。从最初用笔在稿纸上“爬格子”,到学会用电脑打字辅助创作,再到如今自学编辑公众号、制作视频,傅建国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的学习热情与探索精神。

  “刚开始学电脑时,我连开机都不会。后来花了两个晚上背下五笔字根,渐渐学会了用电脑打字,这大大提高了我的写作效率。”傅建国说。尽管有些朋友担心AI等新技术会冲击文学创作,但傅建国却有不同的看法。“科技是为人服务的工具。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它。AI 可以辅助创作,但真正的情感与思想,仍需人类赋予。我坚信,只要我们坚守文学初心,科技只会让我们的创作更加丰富和多元。”傅建国坚定地表示。

  傅建国用自身经历证明: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怀揣梦想,并持之以恒地坚持,就能熠熠生辉。他的文学梦想,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更多新温州人在追求梦想的征程中奋勇向前。

编辑: 沈睿|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