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资讯
“文化温州”双喜临门 “活字印刷与古港遗址”入选教科书
来源:温州晚报来源:2025-02-22 09:50:15

  温博展出的“北宋泥活字佛经残页”真品

  中国木活字印刷术研学基地推出研学手册

  日前,我市两项重要文化遗产——温州博物馆馆藏的北宋泥活字佛经残页与朔门古港遗址,成功入选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北宋泥活字佛经残页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实证,为研究中国古代印刷术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朔门古港遗址的考古发现填补了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城市港口研究的空白。

  两项重要文化遗产入选教材,对于温州来说是喜事。究竟“喜”在哪里呢?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小淮、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中国木活字印刷术研学基地负责人安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抓住这一契机,便会“双喜临门”,可进一步挖掘和弘扬自身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独特的文化资源,为城市发展助力。

  活字印刷 深挖活字老宋体应用

  喜

  “此次,将活字印刷入选到教材中,是把中国历史上对人类文明进程做出重大贡献的精华部分入选教科书。这不仅对于温州的文旅事业是利好消息,也将吸引更多孩子来温州瑞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亲身体验这项古老而神奇的技术。”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小淮说,“在温州博物馆馆藏的北宋泥活字佛经残页中,我们可以窥见活字印刷技术的千年历史。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且对汉字的标准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字与之血缘遗传一样,是完全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2002年,吴小淮参与策划“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建设,持续关注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的传承群体和工艺特征,结合温州地区移民史、宗族史和谱牒学,考察、研究中国活字印刷的历史。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吴小淮不辞辛劳,足迹遍布浙南闽北的60多个地区,行程累计超过1万公里,拍摄了上万张照片,并整理了丰富的文字资料,详细记录了瑞安市木活字印刷技术代代相传的辉煌历程。他认为活字印刷入选教材对于温州来说迎来了契机,他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一起深入探索活字老宋体的概念、汉字字体数字化设计如何创新。

  瑞安木活字印刷严格遵循古法,木活字刻的是“老宋体”繁体字。该字体是从北宋刻书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宋体字方正、匀称,字体架构横细竖粗,字形古朴大方、根基扎实,便于雕刻,阅读醒目。它的字形结构与笔画简单,便于仿照描摹。作为瑞安这种特色的木活字标准字体,一直沿用至今。多年来,业界一直在探讨“瑞安老宋体”字库的开发与应用问题,特别是笔画字形的标准化。鉴于不同年代与刻工的差异,除“横细竖粗”这一特征外,统一笔画字形标准确实面临不少挑战。

  “这几年,来我们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的人多起来,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尤其是大学生会主动来我们这里将研究活字印刷作为他们的课题。我常打趣地说,不贩卖答案,但可以提供研学课程,以及最好的陪伴,提供他们做研究最好的帮助。”吴小淮一边翻看他编写的《木活字印刷技术》《木活字印刷技术教材(试用版)》,一边说道。

  朔门古港 加速开展考古复盘

  喜

  此次,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教材,“首秀”很成功,展示了温州极美的历史画卷。数十吨瓷片、数座宋代码头,实证了中国在“大航海时代”前的海洋探索成就。

  “去年开始我们就在争取考古遗址公园的立项,此次朔门古港遗址入教材估计会起到助力的作用。今年,我们考古所要做的事情很多,压力也很大。”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对记者说道。

  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工作负担加重,继续保护挖掘文物的同时,要展示古港遗址考古成果,梳理考古史料,进行各大海丝城市对比研究,汇总考古工作,发表高质量文章,编辑瓷器图录,吸引更多人关注温州古港。“2025年计划繁重,首要任务是‘喜上添喜’,复盘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工作,记录申报历程,运用科技创新,邀请专家编撰古港保护利用口述史,组织专家开展课题研究。”梁岩华一边说着,一边紧皱眉头。

  除此之外,让所有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感到特别棘手的就是推进古港遗址沉船的保护工作。雨季很快就要到了,他们与时间赛跑,将整个2号沉船搬迁到另外一个保护基地。

  目前,最让梁岩华揪心的是人手紧缺。文物考古研究所20余人,几乎都扎根一线工作还是忙不过来。据悉,他们承担了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前期申报、价值研究以及文物普查、考古前置等多项工作。然而,面对已被纳入教材的古港遗址,他们今年的首要任务,实现由遗址发掘向保护展示、价值研究转变。

  文化传承 探索“双向奔赴”研学之路

  活字印刷让许多人油然而生的是“早西方四百年”的民族自豪感,但不能止于此,要让更多的孩子触摸到活字凹凸的纹路。为此,坐落于瑞安平阳坑的中国木活字印刷术研学基地这几年一直在推出适合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各类研学课程。譬如,从在《姓氏歌》里找不同,到展示自己的印刷作品;从套色印刷作品,到寄出自己创作的印刷明信片;从理解谱牒文化,到画五代世系图,再到理解何为有谱,如何成“靠谱之人”。“这几年,我们一直专注于研学,也在不断更新研学课程。当学生们在研学课堂上亲手雕刻活字时,他们便不再仅仅是历史的旁观者,而要成为文明的传承者。我们顺理成章地达到了培育文明传承的‘种子’的目的,让过去照亮未来,让传统滋养新生。”中国木活字印刷术研学基地负责人安娜边说边拿出研学手册给记者看。

  再看朔门古港遗址,也需要开展各类的研学工作,“以历史为鉴,育人成才”,这一理念旨在加深学生对“千年商港”深厚历史底蕴的认知。让学生直观感受并理解考古学的社会价值。“目前,鹿城区相关部门已培养了3名专职的讲解员,上好生动的‘历史课’。古港遗址也实行‘半开放式’,接受团队的预约。许多人建议,将研学的课程设置得丰富一些,模板做好了就能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资源。”梁岩华告诉记者。

  梁岩华说,活字印刷与朔门古港遗址双双入教材,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品牌形象,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晚报记者 潇瑜/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赵乐韵|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