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瓯越地理
为古宅立传 ——《金乡古宅与名人》后记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4-12-14 03:43:00

  陈如亮

  2019年7月,厦门集美大学教授夏敏回乡,在金乡古宅沈泰丰的尚书房小范围举办讲座,其间他提议做好古宅、名人、金乡话等三项文化工作,为提升金乡镇的文旅事业发展打基础。为响应他的提议,10月,参加过夏敏教授讲座的陈觉因老先生等人相约徐元大古宅的美丽金乡促进会会议室商议,参加人员中有我,会议并没有形成有效的统一方案,而我也想不到在此之后,我一人独立完成撰写古宅和名人两项内容。

  我的古宅第一篇文章是写金乡西门大街93号潘家,2021年1月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以后每完成一篇古宅文章,都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并转发,目的是引起乡民注意,及时勘误改正。西门潘家的文章是在好友、潘氏后人潘志明的引领下完成的,他提供了详细的资料。古宅和家族、宗族文化息息相关,我撰写的很多古宅都有各宗族的引路人,夏氏有夏小庭,余氏有余国贤,殷氏有殷佩午,湖里陈氏有陈家校,第四巷陈氏有陈克宁,百步街陈氏有陈礼笋,张氏有张敦相,李氏有李招怀,徐氏有徐盛东,沈氏有沈传富,彭氏有彭瑞炎,叶氏有叶国鸣,侯氏有侯百新,袁氏有袁敏,江氏有江新月,谢氏有谢炳槐等等,另外王氏资料主要咨询舅舅王敬北,杨氏咨询姨父杨绍松,各村居干部如余新凯、陈加银、叶国枢、张敦勇、林亦洲、杨培广、何必丰、陈球忠等在走访中也提供极大帮助,还有冯亦飞、夏诒新、陈邦华、苏培玉、李良俊、夏宝聪、余乃门等友人也帮忙提供素材。因我古宅写作都是实地勘察,所以也从古宅居民那里获得不少材料。可以说,本书的完成,完全是金乡众多乡亲文史资料的融合。

  因篇幅、精力及其他方面原因,本书只撰写58座古宅,还有较多数量的古宅及残存未能写入,金乡城内就有陈姓院、第二巷杜家、戚家祠堂、金星街彭家、金星街40号黄家、金星街73号黄家、杨志修故居、金星街12号陈家、灰坛头夏家、凤仪桥顾家、油车街李家、东门大街宋家、东门大街刘家、东门大街王家、第三巷30号、木桥头管家、鲤河郑家、第六巷杨家、卫前街王家、棕鞋巷沈家、第八巷缪家、大仓桥潘家、马巷温家、小仓桥郭家、柴行林家、西门朝南张家、百步街郑永盛、天灯巷李家、北门大街民国排屋等等古宅,还有一些古宅遗存没有地址也未知其名。另外,金乡城外也有相当数量古宅星罗棋布隐藏于各个村落,如外湖宫后吴家、内湖鸳鸯井陈家、湖里白家、甘溪头黄家、瓦窑陈家、楼下郑家等等。即使不算城外,金乡城内完好或残存的古宅也将近百座,这在国内乡镇一级,是少有的,可以称金乡城为中国古宅第一城。对这些未能写入本书的古宅,待以后有机会补入其他书籍。

  在撰写过程中,我发现金乡各古宅、各宗族间大多有婚姻关系,通过嫁娶,整个金乡就像一张蜘蛛网,千家万户都是网上的节点,每个节点都可以通过其他节点相接,这也许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根源,也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地方特色。我的母亲是金乡南门王氏后裔,所以本书把王氏祖宅放在第一篇。我出生在石砰外湖,10岁时转学到金乡小学,在外婆家住了两年,后父母在球山上建了新家,本书的最后一篇古宅是我石砰祖宅,结尾我把童年居住过并印象深刻的外公家作为消失了的古宅写入。其他城内的古宅按照从南到北的顺序排列。

  本书的撰写,完全利用个人的业余时间,写作过程断断续续,从第一篇的发布到2022年10月10日最后一篇陈寅故居的完稿,跨度约两年,本来想早点出书,一方面等待序言,曾向多位微信朋友圈里的名家求序,都被礼貌回绝,最后向倡议者夏敏教授求援,夏敏兄一口答应,并在极度繁忙的工作中抽空看完全稿,抽出宝贵时间于2023年7月19日高效完成。另一方面原因是自费出书限于经济条件想省钱,故等待列入丛书,但一直等待遥遥无期,最后还是出版这个单行本。

  本书的出版,对金乡的历史也有个交代了,因为在此期间,又有一些古宅或被拆建,或毁于灾害,如第五巷陈太和因火灾受损。本书对古宅的描述和图片,保存了历史原貌,应该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另外本书也可以作为文旅业的辅助资料,或赠送宾客,或为旅游讲解用,还可以作为学校乡土课教材,让学生了解家乡历史,增加文化自豪感。这些,就算我为家乡做一点微薄的贡献吧。

编辑:陈亚彰|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