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与温州的缘分很深。他的老师李叔同驻锡温州十二年,亲切地把温州称为“第二故乡“。丰老也与苏步青、马公愚、郑振铎、王国松、张光、夏承焘、方介堪等众多温州文化人或为好友,或一同共事过。
丰子恺
丰子恺(1898 — 1975),浙江省石门县(今嘉兴桐乡市石门镇)人,原名润,又名仁、仍,小名慈玉,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祖上自浙江金华迁入,世代均为诗书礼仪之家。其父为清代末举人,家有祖传染坊。自幼以“小画家”闻名乡里,未满16岁就在《少年杂志》发表寓言四篇,可谓少年才俊。
191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从夏丏尊习文学。1919年毕业后与同学吴梦非、刘质平共同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同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华美育会。1921年春赴日游学十个月。归国后相继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上海立达学园等校任教。1925年,在上海《文学周报》连续发表画作,郑振铎给这些画定了“子恺漫画”的标题。此后出版画册众多。1927年皈依弘一法师,师徒共同创作《护生画集》。抗战期间,辗转出任桂林师范学校、浙江大学、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职。新中国成立后,多居于上海,被推选为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丰子恺一生出版画册、随笔集、论著、译著、编选等书籍百余种。为近代中国的美术和音乐教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丰子恺 衍园课子图
镜片 31×65cm 设色纸本
1949年
1914年夏天,丰子恺成为李叔同在浙江两级师范艺术学校的学生。当时学校的艺术氛围已十分浓厚,丰子恺对李叔同尤为钦慕,追随他修习绘画和音乐,说:“凡先生喜欢的,我都喜欢。”李叔同则对丰子恺说:“你的画进步很快!我在所教的学生中,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快速的进步!”这更坚定了丰子恺为艺术奉献一生的信念。1918年,李叔同出家,成为弘一法师。
1927年秋,弘一大师云游至上海,住在丰子恺家中,也就是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一日(农历九月廿六),丰子恺在家中举行仪式,拜弘一法师为师,成为法师的俗家弟子。师徒共同酝酿《护生画集》,本着以艺术作方便,以人道主义为宗趣的理念,由丰子恺作画,弘一法师题写诗文,意在提倡仁爱,劝人戒杀从善,建立人与动物平等的观念,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1928年秋,弘一大师在温州江心寺题诗完毕。1929年2月,《护生画集》的第一辑由开明书店出版,马一浮作序,影响深远。
丰子恺 弘一遗像图
立轴 62.7×27.6cm
水墨纸本 1943年
温州博物馆藏
苏步青
苏步青(1902 — 2003),字云亭,温州平阳人。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中国近代数学的奠基者之一。1927年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入该校研究院,获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先后受聘于浙江大学及复旦大学。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58年筹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并任所长,1978年任复旦大学校长。
苏步青 楷书词稿
镜片 68.5×38.5cm 水墨纸本
在丰子恺家的墙上,张挂着一首苏步青的赠诗:“草草杯盘共一欢,莫因柴米话辛酸。春风已绿门前草,且耐余寒放眼看。”这首诗作于1947年春节前后,是苏步青专门写给丰子恺的。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苏步青就知道了丰子恺的名字,对他很是敬佩,又由衷喜爱他的漫画。1940年,丰子恺的女儿在贵州遵义结婚,女婿恰是苏步青的同乡,于是丰子恺特地请苏步青作男方的主婚人。此后,苏步青与丰子恺就成了好朋友。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与苏步青都居住在上海。苏步青经常携夫人到丰家游玩,丰子恺的“日月楼”成了他们谈天说地的场所。1956年冬,苏步青荣获中国科学院颁发的科学奖,丰子恺又送给苏步青一幅题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画以示祝贺。
苏步青《纪念丰子恺先生》
马公愚
马公愚(1894 — 1969),谱名瑞华、名范、初字公驭,又字复庵 ,后改公禺、公愚,晚号冷翁,别署畊石簃,浙江温州人。1909年毕业于温州府中学堂(今温州中学前身),后考入浙江高等学校,获文科学士学位。毕业后回母校任教。1911年创办永嘉启明女学,1914年创办东瓯美术会,1919年和郑振铎等73人在温州发起组织永嘉新学会发表宣言,提出“改革旧思想,创立新思想与新生活”。后赴上海,相继担任存德中学勤业中学董事长、上海美专和大夏大学教授。在上海美术会、中国画会、中华艺术教育社、上海市美术馆等团体担任常务理事等职务。西泠印社早期会员。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还被聘为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参与文字简化工作。
丰子恺
戏和马公愚梅花诗
丰子恺与马公愚情谊深厚。早年他们一起参加了由经亨颐组织的“寒之友社”,后又同在上海中国画院、上海文史馆供职,亦同为西泠印社社员。后来,他们也都定居在上海,丰子恺住的常德路离怡德坊的马公愚家很近,两人走动频繁,丰子恺时常于晚饭后穿着拖鞋到马家小坐谈天。特别在书画和诗词艺术方面,他们多有互动。马公愚善画梅花,在壬辰(1952年)除夕时,他以去岁题梅花诗韵作诗题之,一时兴起,写成24首,以钢笔抄写数份分送挚友唱和,丰子恺也收到了一份。丰子恺步韵唱和四首《戏和马公愚梅花诗》,马公愚对此梅花诗及友人所和十分宝爱,曾毛笔手抄一份装订成册,常随身边。
马公愚 壬辰除夕画梅题句(廿四首)
郑振铎
郑振铎(1898 — 1958),小名木官,字警民,有幽芳阁主、纫秋馆主、纫秋、幼舫、友荒、宾芬、郭源新、C.T等众多笔名。生于浙江温州,祖籍福建长乐。曾在广场路小学、温二中、温州中学就读。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今北京交通大学)。1921年与沈雁冰等组织文学研究会。同年由沈雁冰推荐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创办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儿童世界》,主编《小说月报》。1927年与胡愈之等人组织上海著作人公会,旋赴欧洲游学。1931年后在燕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教,主编《世界文库》。抗日战争期间与许广平等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和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1958年10月17日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身亡。郑振铎尤其注重对因战争而散落、被盗的古籍善本、版画的追踪和收购,为抢救祖国文献作出杰出贡献。生前藏书近十万册,由其夫人高君箴及子尔康全部捐赠给国家,现藏北京图书馆。著作甚丰,有《文学大纲》《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郑振铎
戏剧研究札记
朱自清、郑振铎、丰子恺在中国文学界享誉盛名,同时也是相交甚密的好友。丰子恺的声名鹊起得益于郑振铎的慧眼识英雄,二人的相识又因朱自清的引荐。
当年,丰子恺和朱自清等人在春晖中学教书,丰子恺的绘画作品被朱自清用在文学刊物《我们的七月》上。远在上海的郑振铎虽与朱自清等人距离尚远,但保持着书信往来。郑振铎在《我们的七月》上看到一幅名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画,画面中木方桌上搁着一壶清茶和几只茶盏,天边只剩一弯新月,喝茶人早已散去。在画面的留白处题有“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整幅画诗意弥漫,令人遐思。郑振铎看了十分喜欢,便向朱自清询问此画作者是谁,经朱自清引荐,郑振铎结识了丰子恺,从此,丰子恺的画便经常发表在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周报》上。郑振铎将丰子恺的画冠以“子恺漫画”的题头,让漫画这一画种在中国的画坛立住了脚。
后来,郑振铎想给丰子恺出一本画集,便和叶圣陶、胡愈之一起去选画,结果他们带走了丰子恺所有的画作。郑振铎说:“……当我坐火车回家时,手里夹着一大捆子恺的漫画,心里感到一种新鲜的、如同占领了一块新高地般的愉悦。”就这样,丰子恺的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出版了。
“子恺漫画”由于取材新颖别致,画法生动率真,令人耳目一新,得到了文艺界的一致好评。俞平伯、朱自清、郑振铎等学者和文学家都推崇不已,均为丰子恺的画集作序题跋。朱自清在序中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儿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俞平伯在跋中这样写道:“所谓 ‘漫画’,在中国实是一创格;既有中国画风的萧疏淡远,又不失西洋画法的活泼酣恣。虽是一时兴到之笔,而其妙正在随意挥洒。”
丰子恺在著名的《湖畔夜饮》中写下了他们深切的情谊:“我和C.T共饮,另外还有一种美味的酒肴!就是话旧。阔别十年,身经浩劫。他沦陷在孤岛上,我奔走于万山中。可惊可喜,可歌可泣的话,越谈越多。”
朱自清
朱自清(1898 — 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岁考入国立北京大学预科,翌年升大学部哲学系。因家境困顿,为惕励自己不随流俗合污,改名自清。毕业后任教于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1923年2月,朱自清来温州,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任教。他所撰的《十中校歌》,至今传唱不绝,其中的名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已成为温州中学几十年来的校训。在温期间,朱自清还写有《温州的踪迹》 散文四篇,其中的名篇《绿》描写仙岩梅雨潭迷人景致,长期作为范文收入中学语文教科书。后至清华大学任教,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创作方面则转以散文为主。又留学英国,进修语言学和英国文学。1938年,在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朱自清 致马公愚信札
29×41.5cm 绿格信笺
温州博物馆藏
丰子恺在白马湖开始漫画生涯时,得到过春晖中学同事朱自清的鼓励,他给《子恺漫画》作的序里写道:“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的漫画,就如一首首的小诗——带核的小诗。你将诗的世界东一鳞西一爪地揭露出来,我们这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朱自清如此喜欢丰子恺的画,更将自己作品集《踪迹》的封面设计托付于他。有趣的是,丰、朱二人同龄,到了1928年,他们同样有了五个孩子,也都写了名为《儿女》的散文,这两篇文章被好友叶圣陶安排在《小说月报》同时发表。虽然两人对待孩子的情绪大相径庭,但字里行间无不体现着他们的率真和对家人的留恋。
王国松
王国松(1903 — 1983),字劲夫,浙江温州人。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电机工程学界的一代宗师,著名电机工程学家。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发起人之一。曾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四届民盟中央委员。他1925年毕业于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电机科并留校任助教,1930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公费留学。1931年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193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教授、电机系主任、工学院院长。1950至1957年任浙江大学副校长、代校长。
1936年,竺可桢接任浙大校长,王国松出任工学院电机系主任,次年晋升为教授,协助竺可桢校长办学。抗战爆发后,浙大西迁至遵义。1939年到1942年,丰子恺随浙大西迁,先后执教于广西宜山和贵州遵义。此一时期他与王国松一并执教于浙江大学,交集颇深。1942年,王国松受丰子恺的邀请,出席了宋慕法与丰林先在遵义的婚礼。
张光
张光(1878 — 1970),女,字德怡,晚号红薇老人,温州城区人。曾任上海、北京、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垂三十年,桃李满天下。平生交游甚广,与蔡元培、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郑午昌、谢稚柳等过从甚密,和温籍书画家马孟容、马公愚、方介堪及学生黄达聪、孙孟昭、庞左玉、丁筠碧、黄景华等交往甚密,遂成“温籍艺人之家”。擅长花卉、翎毛,端庄秀雅,清婉妍丽,功力深厚,三四十年代曾在上海、南京、重庆等地举办画展。著有《红薇诗草》《红薇老人书画集》。新中国成立后受骋为上海文史馆馆员、上海国画院画师。其夫章献猷,字味三,瑞安人,与蔡元培光绪十五年(1889)同科举人。曾任广东方言学堂教习、署知感恩县、嘉应州,民国第二届国会参议员、北京大学、中央研究院职员。
张光 秋光图
立轴 106×40cm 设色纸本
1929年
1936年中秋,张光、郑曼青及丰子恺同在南京,共度良日,张善孖正巧也在此地,于是登门拜访。他把随身带着的彭筠芬的《活色生香》展开,供友人们欣赏。张光在画后赞道:“名花殊众卉,妙笔撷清于。雅骨偏韶秀,从容意自如。丙子中秋,题筠芬女士画卷。”郑曼青跟着作了一首诗并介绍此画来历:“佳卉写清思,扫眉笔一枝。披图拟蝶舞,叶叶露华滋。丙子中秋,善孖道兄出示其令子比德,女子心素、心嘉之师筠芬女士画卷。率题一绝奉正。”随后,丰子恺道出了那天读画的因缘:“廿五年中秋,客金陵,善孖画家惠访,出其女公子之师傅筠芬女士画卷属题。余观其画工整秀丽,雅洁可喜,洵自然美之手本也,率题跋字以应。”其后,张光和丰子恺成为上海中国画院和文史馆的同事,为新中国振兴文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夏承焘
夏承焘(1900 — 1986),字瞿禅,晚年改字瞿髯,浙江温州人。他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的一系列经典著作是词学史上的里程碑,20世纪优秀的文化学术成果。胡乔木曾经多次赞誉夏承焘先生为“一代词宗”“词学宗师”。
丰子恺与夏承焘在1927年时就已是宁波中学的同事,此后二人常有书信往来,或是商讨事宜,或是将自己的作品寄与对方品评,夏承焘就曾手抄《词有衬字考》寄丰子恺。1947年丰子恺定居杭州,二人更时有晤面。后丰子恺迁往上海,复归笔谈。1975年夏承焘仍与丰家有书信往来,从信中得知丰子恺病情,知其患右手患疾,不能作画矣。
方介堪
方介堪(1901 — 1987),原名文渠,字溥如,后改名岩,字介堪,以字行,永嘉城区(今温州鹿城区)人。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长、全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美专教师、温州文管会副主任、中日兰亭书会名誉顾问等职。
1929年经亨颐在上海发起组织“寒之友社”,入会者皆为艺苑名流,黄宾虹、张大千、张善孖、潘天寿、丰子恺和方介堪都在其中,每逢雅集,风雨泼墨,尽情挥毫,以诗言志,以画喻节,极一时之盛。丰子恺的常用印章中,以姓名斋号为多,如韩登安、方介堪刻的白文小印“丰子恺”,吴仲垌、钱君匋刻的“子恺书画”,其余还有“子恺漫画”“子恺年七十后作”等等。这些印章中唯方介堪一方“丰子恺”的小印为象牙所刻,其余皆为石章。在丰子恺的作品中,这方小印是最惯用的姓名章,可见主人的喜爱。
丰子恺 驻马图
镜片 75×40.5cm
设色纸本 1942年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丰子恺的温州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