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辞》的封面与内页。
林娜
“千桥之乡”泰顺有三十多座廊桥,其中十五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在熙熙攘攘旅游区,还有地处偏僻,人烟稀少,非跋山涉水不得见。怎么办,看书见世界,看《流水辞》识廊桥。
廊桥各有各的美,泰顺有六座廊桥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泗溪有“世界最美廊桥”姐妹桥北涧桥和溪东桥,廊桥之美无不与其所处的风景契合。泗溪木拱桥,曾有泗水回澜之称,体现了美丽的景观和泗溪廊桥文化之美。经历了时间和流水的考验,矗立在人烟稀少山涧的三条桥,是最古老、最孤独的廊桥,也是公认与周围自然环境最为和谐的桥。
《流水辞》串起了古往今来,旧时光、老桥老人、新桥新人。除了桥美、景美、文字美之外,书封面设计也很美。那简朴的蓝白色,让我想起我故乡瑞安的蓝夹缬,那犹如线装书的精美装帧,仿佛提醒廊桥所经历的古老岁月。怎一个美字了得!
读《流水辞》,见桥之外亦见人:建桥人、守桥人、护桥人、宣传人,因桥结缘的终成眷属的有缘人。
建桥人
历经流水洗礼的廊桥,座座有历史,建、毁,或重建或修缮,留下了岁月侵袭的痕迹。
建桥,可以用花钱如流水形容。传说为了建造文兴桥,首事王光奕变卖家产,甚至沦落到乞讨的境地。参与新建永和桥的首事周善灵在外创业,打拼几十年,最终落叶归根,为家乡的廊桥出资。2004年开始建的同乐桥也因资金问题几度搁浅,直至2006年才得以顺利圆桥(完工)。
建造传统廊桥的技术并非现代工业化大生产流水线,几百年才造一座桥的技艺几乎失传。一人一桥,终其一生,同乐桥上标注着绳墨(造桥人)董直机,在他1948年参与建造石拱木平梁桥泰福桥时,尚是血气方刚的24岁壮小伙。直到2004年,他心心念念了一辈子的同乐桥才开始建造。其间因为资金问题几度搁浅,直至2006年圆桥,他已经是八旬老翁。2009年6月董直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名单。2009年9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万幸的是董直机及时地带出了曾家快等一批徒弟,使得这一技术得以传承下去。2017年修复被台风山洪冲毁的文兴桥圆桥时,93岁的董直机行走不便只能坐轮椅。第二年无憾离世。
曾家快,只有初中文凭的普通木匠,也是一个用斧劈鸡蛋壳留下完整鸡蛋,有“斧头王”之称的奇人,可是他的心却思思念念廊桥。从29岁做桥模型开始,到有机会用九千元造一座袖珍廊桥,再到建造十万元的廊桥,一步一个脚印。2004年拜董直机为师,最终有能力建十几座廊桥,最远在台湾南投建造了一座世界木结构单孔最大的木拱廊桥。对于曾家快来说,最大的挑战不是建桥而是修桥,修复两边高低不平的文兴桥。文兴桥,1857年建,1930年修,2016年莫兰蒂台风摧毁,2017年由曾家快主持修复。
出生于1981年的木匠吴学养年轻时跟着师傅给修建古建打下手,在维修北涧桥对面临水宫的时候,听到北涧桥的故事,埋下了廊桥的种子。现在临水宫已经是非遗博物馆。等吴学养自己也带了一个徒弟,上手修完马仙宫后,有了名气。在外打拼回来的周善灵联合几个老人起头造一座廊桥,找到吴学养做绳墨,“吴木匠”居然一口答应。泰顺木匠的心里都有一个廊桥梦,更何况吴学养是修复古建出身的。两年以后,他把永和桥奉献给了雅阳溪。而后他被授予温州非遗“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
还有很多不知名的造桥人,如乡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造桥时,他们贡献木头,为造桥找树,踩坏的庄稼不要赔偿。台风过后,出动去收集冲垮廊桥的旧料,文兴桥90%的构件都是乡民找回来的。
守桥人
有廊桥,就有守桥人。默默一生,只择一桥,与之相伴的,除了桥和桥下的流水,还有茶亭。永和桥绳墨吴学养的奶奶就是守桥人,曾经在普宾桥头守桥烧水煮茶。一百多岁的老奶奶,终于看到了孙子吴学养造起了永和桥,咧着掉光牙齿的嘴笑。
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文兴桥,在建成之后的一百六十年间,常年有人守桥,一守就是一生。到蓝姓母子两人做守桥人,从守着薄田,在桥下溪流放养一群鸭子,夏日给过客沏茶,冬日为桥扫雪。儿子蓝振城从青壮年到垂垂老去,孑然一身,清贫一生,与桥相伴,桥在人在。
有些桥上供着神龛,有香火,得有人看护。农人牵着牲口过桥,难免留下痕迹,得有人打扫。远道而来的人渴了饿了,在廊桥歇一歇脚。吴学养的百岁奶奶就曾是普宾桥的守桥婆婆,在桥头木茶亭为过客免费提供茶水,卖点当地特产九层糕。远道而来的挑夫,歇个脚,喝个水,吃点糕点垫垫,廊桥是歇脚亭。
泰顺的茶,闻名遐迩。双贵在国外游历一圈,依然放不下泰顺的廊桥和泰顺的茶。于是桥头的茶馆,既有泰顺三杯香绿茶也有廊桥红红茶,《采茶舞曲》悠扬。
年轻人的守桥方式不同以往,北涧桥的情爱茶馆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守桥人。这里可不仅仅有泰顺的三杯香,还会有年轻人喜爱的奶茶。桥头的大树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守桥人。古道、大树向来是中国乡村的标配。北涧桥头的大树不就是在默默守护着北涧桥吗?新造的永和桥旁边就有一棵古老的大樟树。
护桥人
泰顺博物馆馆长夏碎香既是廊桥的宣传者,也是保护人,更重要的身份是研究者。为了弄清楚廊桥的今生前世,在三条桥翻修时,她一片一片地翻瓦片,把所有拆下来的瓦片翻了个遍,才确定三条桥的建桥时间为南宋绍兴年间,是泰顺现存年代最久远的叠梁式木拱廊桥。
季海波从廊桥研究者到非遗专家,不是造桥人,比造桥人还较真。修复三座“国宝”廊桥期间,季海波每天奔波仔细核对。在修复文兴桥的过程中,为了保持原貌,与绳墨曾家快既合作又争吵,脸红耳赤然后握手言和。一次次的争吵,一次次的和解,终于让文兴桥旧貌重现。文重桥修复圆桥的那天,季海波脸上的泪水伴随着雨水,痛痛快快地流下来。
周老师以一己之力,收集资料,办起了廊桥文化展厅,让家乡人更好地了解自己家的瑰宝,也让外来旅游参观者了解廊桥的前世今生。到了年轻人这里,宣传的手段变了,钟晓波建起廊桥网站,不仅让廊桥走出了泰顺,通过网络走向全国,还走向了全世界。
说到护桥,不得不提的是一场现实经济利益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廊桥文化传承的护桥斗争。因为修水电站导致了三条桥的护桥斗争,凸显了现实经济发展与文物传承保护的矛盾。廊桥之美是融在整体风景中的。建造水电站,必然截断水流,没有了水,廊桥就失去了意义。这场争斗让普通村民、官员、教师、学生、经济学家、文史专家都卷入了,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让三条桥古朴优美身躯依然静静地矗立在绿水青山中。这一场争斗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廊桥的重要性。廊桥不仅仅是桥,还有廊桥文化、廊桥精神,专家和乡民对廊桥更加重视,最终促成了2020年温州将泰顺廊桥保护条例立法。
守桥人,是为未来的子孙后代守护着精神家园。
造桥、修桥、护桥的故事还在继续。周华诚的《流水辞》优美的文字让人流连其中,仿佛身临其境,徘徊于云影流水廊桥之间。在书中,见桥见人见风景,桥与人,相互成就,桥与风景,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