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太子图》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龙耳衔环瓷瓶。
北宋砖雕阿育王塔塔身立面构件。
本报记者 程潇潇
丝绸之路,这一跨越欧亚大陆的古老商道横贯陆地,亦延伸至海洋。日前,大型展览“恰逢东瓯遇龟兹——丝路上的文化交响”在温州博物馆开展,以温州古港与龟兹石窟这两大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为纽带,巧妙串联起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明交流对话。
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拜城、新和一带,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重镇,自古以来就具有突出的包容特质。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中原文明在龟兹地区交融荟萃,孕育了驰名中外、独具特色的龟兹文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因丝路商贸往来诞生的佛光艺术。
往来的商贸带来了佛教的传播,孕育了独特的龟兹石窟壁画艺术,记录下佛教东传的历程,见证了东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同时,中原佛教艺术的回传,经由龟兹又向西辐射,极大丰富了中亚佛教艺术,成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
几乎在陆上丝绸之路开放的同时,中国东南沿海一带也开拓了沟通中外交通贸易的海上通道。温州,古称东瓯,地处东部海岸线中段,又具备江海交汇的优良港口条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重要港口。
宋元时期的温州,百工荟萃,漆器、瓷器等工艺品以及佛画经卷、诗集文集等印刷品伴随商贾与僧侣的脚步漂洋过海走向世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繁荣与文化科技的交流。温州港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推动各类手工艺品及佛教等文化的向外传播,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温州千年商港的真实性,填补了海丝申遗体系中的关键缺环。
步入展览现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等比例复刻的克孜尔第38窟。从穹顶壁画到每一处细微的色彩,都完美再现了石窟壁画的精华,使观众仿佛瞬间跨越万里,置身于遥远的克孜尔千佛洞中,沉浸式感受那原汁原味的石窟佛光艺术。
龟兹石窟,作为我国石窟寺的源头,开凿年代最早,洞窟类型齐全,文化影响深远。源起于丝绸之路、以克孜尔为代表的龟兹石窟艺术,始兴于汉,繁盛于唐,不仅见证了新疆佛教艺术的灿烂历史与佛教中国化的重要历程,更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莫高窟便是其受益者之一。
展览中,80多件来自陆丝与海丝的珍贵展品,如同一个个悦耳的音符,依循三大篇章排列组合,奏响一曲传诵两地迥异的文化遗产与独特魅力的海陆交响。
在“龟兹石窟:陆丝之路的佛光艺术”篇章中,通过精选布展,11件龟兹石窟壁画临摹作品生动呈现了3世纪至9世纪,以佛教文化为主要题材的壁画原作,展现了龟兹这一丝路上的璀璨“明珠”在宗教、艺术、乐舞、服饰等方面的发展演变。
“温州古港:海丝之路的文明交汇”篇章中,观众得以一睹温州博物馆馆藏的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7件(套)、三级文物2件。展览通过各类文物多角度呈现了温州作为“百工之乡”在海丝贸易中的辉煌历史。名扬天下的温州漆器以及瓯窑、龙泉窑、建窑、长沙窑等多窑口瓷器在温州的出土,印证了温州港口在海丝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各类出土的金银货币,也为温州商业的勃兴与海丝贸易的繁荣提供了重要见证。
“古道通今:丝路精神的现代回响”篇章则呈现了现代工艺美术大师们以丝路为主题,将丝路文化元素与传统百工技艺相结合,创造出的具有西域文化特色的现代艺术品,不仅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璀璨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更彰显了丝路精神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
本次展览不仅汇聚展示了丝路沿线的文物精品,也让观众深刻认识到龟兹与温州作为古代海与陆丝绸之路两大咽喉,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
以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历久弥新,在当下焕发出新的活力。自2010年开始,温州与拜城的对口支援工作持续至今。本次展览也是温州、拜城结对共建的重要成果,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丝路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依托于本次展览的广泛影响,温州将以此为新的出发点,进一步拓宽文化交流的视野与路径,将目光投向更远处,推动温州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