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看点
笔作耒锄砚作田 ——忆曾公耕西先生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4-08-17 09:24:32

  曾耕西晚年照。朱家兴 摄

  外孙女胡瑞云结婚并寿我女淑英六十初度 泥金蜡笺 时年八十有七 胡瑞云 藏

  “卌年·六秩”五言联 水墨纸本 时年九十 曾曼莉 藏

  “四世·一夔”七言联 水墨纸本 时年九十 马亦钊 藏

  金作镐 菊石图 曾耕西、王敬身题跋 设色纸本 张索 藏

  曾一琰(左)与马亦钊在观展。 杨冰杰 摄

  挹胜楼 水墨纸本 时年九十又五 黄兴龙 藏

  四体联句 曾一琰 藏

  张索

  8月11日上午,衍园美术馆墨池分馆举行曾耕西先生作品集征集启动展,展出首期征集到的五十多件作品和文献。

  在目前所见资料里,曾耕西出生年份均为1893年,这是据其作品落款年岁结合卒年推断而得。其实这个结论是错误的。日前,为了厘清事实,我特意到市公安局五马派出所查询档案,找到50年前的户籍资料,发现他登记在册的出生日期为1895年五月二十八日。又据曾耕西长孙曾一琰介绍,其祖父比祖母小两岁。户籍载其祖母出生于1893年,故出生日期为1895年确凿无疑。明年即其诞辰130周年,故此发起征集作品活动。

  打过仗、教过书、鬻过字

  曾耕西的生平事迹可供考证的资料不多,多数人只知他是著名书法家。1985年温州市书协成立,曾耕西与方介堪、张鹏翼被推选为名誉主席。我与曾一琰交往密切,时常到黄府巷曾宅拜访,故与曾老时有接触。他个子瘦小,留有长须,为人十分谦和。此前我已知晓这位前辈在温州书坛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榜书第一人”(榜书古称署书,为宫阙题额,今泛指各类招牌、匾额、摩崖等)。最近随着其作品搜寻工作的开展,我们对他的认知逐渐清晰。

  曾耕西(1895-1990),名成鎏,字文勉,又字耕西,以字行;晚号耕研、拙叟,斋号“省庐”,常钤“宗圣后裔”,出生于鹿城区,十岁时随父曾筱洲读书习字,后进入浙江省立十中(温州中学前身)读书,1914年毕业,时年19岁。1926年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独立第七团上尉秘书、六十三师第二团少校军需主任;北伐胜利后,任安徽省寿县县政府第一科科长和浙江省第八区(温州)专员公署视察员。从职务来看,他在军队里主要做文职工作。

  抗战期间,曾耕西投身抗日救亡,出任浙江省抗敌自卫团总司令部七支队中校秘书。抗战胜利后回到故乡任永嘉县参议会秘书和建华中学(今温州市实验中学)教师。今年适逢该校建校八十周年,学校征集到一本毕业生纪念册,其上有曾耕西1948年冬为毕业生来献琛作的篆书题字“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落款“戊子仲冬月,献琛弟勉之,曾耕西题”,篇幅虽小,亦可窥其书法功力。

  新中国成立后,曾耕西还参加了民革组织(后担任民革顾问),并在民革主办的古典文学班和求知学校教授古文、书法等。他不仅善书,还喜欢绘画、篆刻,晚年被聘为中国书协浙江分会名誉理事、温州市书协名誉主席、温州市诗词学会顾问、温州市楹联学会名誉会长等,1983年被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

  曾耕西大半世以翰墨谋生,桃李众多。他曾对学生叶益敏概括过自己的人生:读过书、骑过马、打过仗、教过书、鬻过字。

  誉为“榜书第一人”

  曾耕西的书法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榜书。24岁时他书写的温州“中华书局”大幅榜书(每字一米见方)名闻遐迩。新中国成立后,年老赋闲在家的他以鬻字为生。上世纪五十年代正值公私合营时期,温州城乡各大店铺改名,求字之人接踵而来,曾氏题匾成为“金字招牌”。曾耕西成为当时写榜书家喻户晓第一人。除店招外,温州的寺院道观、祠亭廊台、名胜古迹很多出自曾耕西之手。如今温州城区的华盖山、积谷山、江心屿等地,还存有他所书的匾额。曾耕西还为当时温州标志性建筑——汽车温州西站题写“温州”两字,成为人们进入温州西大门看到的一道风景线。

  曾耕西有“墨迹曾输海外传”句。他题写的店招匾联,随着大批走出国门谋生的温州人,挂上异国他乡的街头巷尾。其他还有海外温州会馆、协会等机构、组织等也都会向曾耕西索题,如新加坡会馆等题词留存至今。

  除写招牌字外,曾耕西题签的书籍报刊为数不少,如《吴鹭山纪念集》《温州交通志》《张阁老传说》《温州侨乡报》报头等等。

  曾氏书风,特色明显

  温州诗人王敬身在曾耕西书《金刚经》跋中云:“曾公耕西,吾乡之老书法家也,家学渊源,早已驰名海内外。篆隶真行,无体不工,雅健端劲……”“无体不工”表明了曾耕西先生深厚的书法功底,“雅健端劲”则是对其书风的评价。

  我们目前所见曾耕西最早的作品,是1934年书写的15对四体楹联册页,书体风格各异,其中有拟《爨宝子碑》《郑文公碑》《颜真卿东方朔画赞》书风,也可看到欧阳询、赵孟頫、刘墉、何绍基、赵之谦诸家特色。另有他临自《戚伯著碑》《潘乾碑》《北海相景君碑》《凉州刺史魏元丕碑》的早期作品,与其1934年的作品表现方式大体类似,均先以胶矾水书写,再刷墨,呈现黑底白字类似拓片的效果。细观之下,可见他在临习时既观照原碑特点,又融入个人理解。这些隶书碑文鲜有人触及,而曾耕西能关注到,表明他学书视野的广博。

  我们现在看到曾耕西的作品,以楷书、行书为主。他的楷书以柳体入手,继以学颜,后旁涉诸家,整体“雅健端劲”,其字虽出自颜体,但已自具风格。尤其是晚年作品,用笔起伏略带“颤抖”,但呈现的线条却凝练沉实,气势浑朴,已臻“人书俱老”境界,形成极易辨别的“曾氏风格”。

  曾耕西先生能诗,有《砚研室闲吟》诗集留世,律诗多记载其人生经历、友朋往来,语言朴实,有“四灵诗派”白描之风。其1983年应浙江省文史馆成立30周年之邀,以端庄楷体书写自撰诗词以志祝贺,字里行间则有明显的清代士大夫文风:

  建馆于今三十周,历从全省萃名流。董狐史笔千秋在,班固文章百代留。博学宏词欣并举,遗珠轶事喜兼收。自惭末议无芹献,聊效巴人下里讴。

  作品里的“老友记”

  从这次展出的二十多幅书画作品落款题跋中,大致可勾勒出曾耕西的友朋圈子。他为温州诗人王敬身80岁生日写过贺寿作品;为名医林镜平家藏弘一法师作品题过诗:“珍如拱璧书贝叶,弱翰我惭微入玄,云去云来悭一面,俗尘未了恨无缘。”并注曰:“弘一法师两度来温挂锡,余仆仆风尘,未获趋谒,今将其遗墨见示嘱题,敬赋一绝以示景仰。”他沐手敬书的《金刚经》,由著名诗人吴鹭山、王敬身、苏绳武题跋;他还给女画家鲁藻作品集题跋,内容详细记录了两家交往,从中不仅可见曾耕西的父亲能诗,还体现了他与鲁藻丈夫许文通之父许乙仙也有交往。

  一张写于“甲子春月”的书法作品也很有故事。甲子即1984年,曾耕西给马亦钊写了一副对联,上款为“亦钊世再侄雅属”,表明了曾、马两家以翰墨为链接的“四世交深”之谊。而从现存的1914年省立十中同学录中,曾耕西与马公愚之弟马辅为上下届同学。

  1980年,温州市举行第四次民革大会,曾耕西和方介堪均有出席,合影时两人同坐前排中间位置,这时的曾耕西先生已是高龄老者,颇受敬重。1985年,曾耕西与方介堪同为温州市书协名誉主席。在方介堪先生去世后,他为之撰写了挽联。这张照片,也在衍园美术馆墨池分馆展出。

  在曾耕西先生诞辰130周年征集作品展的展厅一角,还陈列着他的肖像和生活照,白髯清癯,笑容可掬。这位跨越三个时代的近百岁老人,其“笔作耒锄砚作田”的人生,浓缩在一件件泛黄的书画文献中。他的作品值得后人去认真收集、细细品读。

编辑:赵乐韵|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