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原创文化
王十朋 木待问:孤屿读书出状元
来源:温州文史馆来源:2024-06-20 04:37:14

  在瓯江流域的江心,有一叶孤屿,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等原因不断产生故事,被称为诗之岛、佛之屿、高宗福地、世界古航标等等。其实,这潮涨潮落的方寸之地,还是“状元宝地”:南宋温州人王十朋、木待问先后在这里攻经读史。

  王十朋(1112-1171),乐清人,少年时曾在江心寺读书(今人在东塔院立有读书台),后以《廷试策》获得高宗皇帝青睐。高宗御笔“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这一年是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成为南宋温州文科状元第一人。

  孝宗隆兴元年(1163),同在江心屿江心寺读过书的木待问(1140-1212),应试高中省元,“适孝宗守制,罢殿试,木待问以省元为状元及第”。此时的木待问仅二十三岁,荣登温州年纪最轻状元榜首。两位状元诞生,相隔不过六年!

江心寺前旧照

  南宋温州学风大盛,相继走出的状元还有赵建大、周坦、徐俨夫等。除五名文科状元外,还有武科状元十八名,文科进士一千多名,位列浙江第一,全国第二。王木两人的中举应该有着榜样的作用。那么他们为何会到江心屿读书?与当时的学风有哪些关联?

  龙种”少年,赶上一个好机遇

  北宋以来,温州文风已悄然变化,王景山(王开祖)作《儒志编》,开办东山书院;林石以《春秋》教授乡里;以周行己为代表的“元丰九先生”远赴中原求学,研究“伊洛之学”。学成回乡后,他们利用官学、书院、私塾等场所传授洛学和关学,使温州士子拥有了文化资本。

  王十朋正是那个时期的弄潮儿。他从小天资颖悟,博闻强记,再加上父亲王辅中年得子,对他喜爱有加。在王十朋还被大人抱在膝盖上玩耍的年纪,父亲就教他启蒙诗文,又给他讲述历代名臣和乡贤故事。到五六岁光景,十朋便能日诵数千言,十七岁时,由叔父宝印大师推荐前往江心寺攻读。王十朋在江心寺读书期间,寺中住持有一位颇通文墨的真歇清了禅师。他闻得王十朋虽然年少,却好学不倦且经纶满腹,诗文词赋,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见他在江心(中川,又叫龙潭)读书,自然满心欢喜,称之为“龙种”并待为上宾。自此,一老一少常在翠竹林下啜茗弈棋,亭台楼榭中吟诗作赋,江堤岸柳边切磋琴艺画作,成为忘年莫逆之交。

  相传某一日,真歇清了禅师向十朋求写地券临江建造山门。曰:“寺前山门屡筑不就,将成,即有龙搅波涛溃之。”于是王十朋书与之,没想到“镇”住了“龙搅波涛”,山门妥妥筑成。这也为“龙种”之称添加了神秘色彩。

木待问《建罗汉殿疏》

  木待问则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天资聪颖、博览群书,诗文俱佳且工于书法,王十朋称他“少年才气已超群,场屋能摛锦绣文”。同样,在江心屿读书时,他也被住持老僧看作“龙种”,为寺庙求施地、建造罗汉殿等事项写文。木待问很是佩服真歇清了禅师,与寂光禅师交情颇深,曾写诗文盛赞他们创建丛林、兴建罗汉殿的功德。木待问《建罗汉殿疏》曰“ 一水环流,双峰屹立,实境胜地灵之所,乃龙游凤舞之方。昔真歇创成丛林,三十年俄惊一变,今寂光荐兴梵刹,余千日将就全功”。

  学子“禅缘”,得益于学风和环境

  王十朋、木待问两位“龙种”少年在江心寺读书,一是环境清幽少干扰,二正值“援佛入儒”承前启后、方兴未艾之际,儒学复兴助波推浪,又是二程洛学在永嘉呈崛起态势,这一时期可称得上学术政策开明,各个学派自由发展,“诸儒彬彬辈出”。科举制度日臻完备,教育普及,在中央设太学,地方则府学、县学、私塾也相继兴起。王十朋、木待问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茁壮成长的励志青年。

  王十朋从小师从叔父宝印大师。宝印大师是当时著名诗僧,也是对王十朋诗作禅缘影响最大的亲友之一;另一位则是王十朋的舅公处严大师(俗姓贾,字伯威,号潜涧,也被称作潜涧严阇梨)。他少年出家,受戒修行,学问渊博,长于诗文,是江浙两省的高僧。他还是苏东坡的好朋友,与苏东坡等常有诗词文章往来。严阇梨一身正气和清高自守,深为世人尊崇。

  严阇梨过世王十朋出生,民间有王十朋是严阇梨“转世”的传说。王十朋也把舅公当作人生标杆,一板一眼学习严阇梨。叔父宝印对十朋说,“别人说你是我师父(严阇梨),你写的文章诗词倒真的很像我师父文笔。”此外,高僧宗觉禅师也对王十朋有着深远影响。宗觉禅师戒律甚严,尤善诗文,著有《箫峰集》,与王十朋常有诗文往来。王十朋常循着宗觉法师原韵写诗,如他记述高宗驻跸温州之事写的诗句,即“次僧宗觉韵”。除了“禅缘”,王十朋还曾师从多名宿儒,如青田沐溪人潘翼,名世巨儒、才高行尊的吴秉信等。

江心屿图 清晚期 杨宾 绘 

  木待问从小在江心屿读书,前期经历依赖王十朋诗文得以流传。木待问的师友同僚关系网,可以追溯到王十朋在温求学时的人脉。他在学习真歇清了禅师、寂光禅师等人的诗书禅文之余,也受到昔时在温州供职的名臣、进士张九成影响。张九成是积极倡导孝义家风和永嘉学兴起的知名人物之一。木待问还曾拜著名学者郑伯熊、张叔振为师。郑伯熊也是积极、大力推动永嘉文风复兴的学者,他们都为木待问等学子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木待问与江心寺僧人交往,持续浸润在张九成、史浩、刘进之等官师“援佛入儒”的学术风气中,学业大有长进。

  情同手足,王木状元气禀东嘉

  王十朋、木待问同在江心屿读过书,又先后状元及第,一个大器晚成,一个青年得志。

  王十朋从小胸存大志,在雁荡龙湫寺院读书时已名扬四方。建炎元年(1127)靖康之变,金人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去,年仅十五岁的他即写下《伤时感怀》诗两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其第二首云:“帝乡五载乱离中,亿万苍生陷犬戎。二圣远征沙漠北,六龙遥渡浙江东。斩奸盍请朱云剑,谢虏宜贯李广弓。借问秦廷谁恸哭,草茅无路献孤忠”,表明了鲜明的态度,对失陷中原深表关切,以及对主和派误国的强烈斥责。

  建炎四年(1130),时年十九岁的青年王十朋,于三月中旬在鹿城适逢高宗结束南渡北返,经绍兴转临安京都。赋了一首七律《驾幸温州次僧宗觉韵》,曰:“圣主南巡驻六飞,邦人咫尺见天威。间关高帝尚鞍马,谨厚汉光犹绛衣。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伫看天仗还京阙,无复旄头彗紫微”。此时王十朋对皇帝北返深深怀念,他将自己的一腔报国之情深深地寄托在高宗身上。

王十朋《驾幸江心次僧宗觉韵》诗

  虽然王十朋的科考之路较为曲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绍兴十年(1140),王十朋参加由州县推荐的应举考试落榜。这对王十朋的打击可谓不轻,思想郁结的他病了一场,但很快振作起来继续奋斗。绍兴十五年(1145)冬天,三十四岁的他辞别亲友,赴临安入太学进修学业,由此开始长达十年的艰苦修读生涯。

  绍兴十六年王十朋作为新入学的外舍生,读书和伙食费用均须自理。十朋家境贫寒,加上父亲又在这一年辞世,经济拮据,精神上又失去支撑,修学生涯极其艰难。第二年春,王十朋第二次赴太学,考试获得第二名的成绩,由外舍生升为内舍生。次年省试,他再次榜上无名,仅过一个月,又再赴临安太学追补,这是他第三次入太学。这段时间的王十朋“因感仕途曲折,国事不堪,心情不良”。

  绍兴十九年八月初,王十朋第四次赴太学。第二年,他通过了太学考试,晋升为上舍生。但好事不常,九月二十五日母亲万氏病逝。王十朋至孝,伤痛过甚难以命笔,无心恋学,神志忧伤。绍兴二十二年秋,王十朋第五次赴太学进修,这是自他赴太学以来,最伤感的一次:双亲恩情未报又痛失幼子。

  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月,王十朋四十五岁,第六次赴太学,再升为上舍生,位居“上舍五贤”之首,名冠太学。在春闱考试中,王十朋的《廷试策》获得了高宗皇帝的青睐。第二年被御笔亲擢第一:“经学淹通,议论醇正,可作第一人”。四十六岁的王十朋终成大志,正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梅溪(王十朋)廷试策卷第一

  王十朋中状元后,离临安回归故里途中,回忆往事《途中得宝印叔二诗次韵》云:“十年行役厌间关,一第初收鬓已斑。重念此生难报处,君亲恩徳重丘山。”“双亲不见不胜悲,衔恨何曾有往时。二叔尚存俱白首,归来犹足慰衰迟。”既道出十年太学生活的艰辛,且父母双亲在此间相继去世,“双亲不见不胜悲”;又从心底感恩叔父宝印大师一路关爱提携。贫寒的家境和曲折的经历,磨练了王十朋的意志,使他在逆境中不断积累经验,越挫越勇,也把自己挫向成熟,终于达到理想彼岸。

  相比王十朋,木待问的科举之路一帆风顺,年仅二十三岁就有了状元身份。王十朋认为木待问是胜过自己的。木待问状元及第,王十朋非常高兴,以诗《答木状元》表示祝贺,曰“窃以君子六千人,定霸咸期于一战;扶摇九万里,冲天遂冠于群飞。真国士之无双,诚后生之可畏。大名藉甚,舆论翕然。状元气禀东嘉,心潜西洛。探洁静精微之旨,工雄深雅健之文。早蜚泮水之声,巍拾计台之荐。夺魁兰省,赐第枫宸。衔锦标而归,事端同于卢肇;成赤壁之捷,年正类于周郎。

《温州府志》载状元木待问

  王十朋赞木待问在六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像三国时的周瑜,年纪轻轻就取得赤壁大战之胜利,并对他提出期望:“愿不负于君亲,当相期于远大”。

   考中状元二年后的乾道元年乙酉(1165)二月,木待问随同王十朋在饶州(今江西上饶)游学,两位同乡状元情同手足。王十朋《木蕴之即席和文字韵诗酬以二绝》曰:

  少年才气已超群,场屋能摛锦绣文。糠秕在前真有愧,春风得意岂如君。

  回头遥念旧时群,把酒欣论坐上文。臭味聊将比兄弟,大冯君和小冯君。

  大冯君与小冯君讲的是西汉冯野王、冯立兄弟先后为上郡太守,皆居职公廉,治行相似,时人称为大小冯君。王十朋则以大小冯君比谓自己与木待问的关系,却是当时真实情况的反映。

  “乾道二年(1166)八月丁亥年,温州大风、海溢、漂民庐、盐场、龙朔寺、覆舟溺死二万馀人,江滨胔骼尚七千馀。”给温州造成极为惨重的损失。南宋进士,永嘉学派代表性人物郑伯熊时任国子监丞,他便联合温籍官员向朝廷奏请赈恤。王十朋、木待问也积极响应,向朝廷请求赈济温州灾民。大水过后第二十天,温州即获得朝廷遣官赈恤救援。官府还提前释放部分服刑人员,以增加救灾劳动力,又令内藏库支钱二万贯,修复温州堤塘陡门等设施。乡人感恩不尽,集资在城区四顾桥考棚东南(今温八中附近),建亭以示纪念。“王木亭”虽于民国年间毁于大火,但温州城百姓一直记得他们所做的好事,温州历史街区文化提升工程展开时,王木亭又回到温州市民的视线中。

江心屿全景 资料图片

  在“援佛入儒”时代,江心寺接纳学子读书,从而关联了南宋温州第一位文状元、南宋温州年龄第一轻的文状元,组成了江心屿上相隔六年登上榜首的唯一"状元CP"。其实江心屿流淌着王木两位状元及历代诗人的“文气”外,还有宋室的“王气”、文天祥的“正气”以及诸多高僧大德的佛缘,等等,才有了诗之岛、高宗福地、佛之屿等等名至实归的誉称。 

  参考文献

  1.《温州状元》温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2.《温州古代史》胡珠生著

  3.《王十朋故事与传说》林霞主编

  4.《王十朋传》王雪丽、王祝光著

  来源:温州文史馆

  原标题:王十朋 木待问:孤屿读书出状元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