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原创文化
“孩子王”郑振铎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4-06-05 11:07:45

  有“全才大师”之称的郑振铎(1898-1958),集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艺术史家、文献学家、藏书家、考古学家和社会活动家等于一身,才华横溢,贡献卓著。 资料图片 《儿童世界》第十一期封面。

  郑炜昊

  我的曾祖父郑振铎,最大的特点就是孩子气。他的很多朋友都说他怀有一颗至真至纯的童心。在朋友们眼中,他是个天性直爽的人,所谓“心机”在他心里是没有的;他开心的时候会放肆大笑,他不开心的时候毫不掩饰地抿着嘴。他的好朋友叶圣陶先生曾回忆,朋友们集会时,“每当吃饱喝足正事儿聊过之后,大家总会轮流讲些笑话助兴,轮到振铎,他总说‘我讲一个童话’,于是朋友们哗然笑起来”,他由此得一雅号——“大孩子”。

  创办新刊

  弥补“注入式”儿童教育的缺憾

  1921年,郑振铎与叶圣陶、沈雁冰等人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茶社发起文学研究会。同年,郑振铎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做小学教科书编辑。

  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郑振铎发现,当时国内儿童类读物很稀缺。中国古代没有专门针对儿童课余的期刊、读物,直到近代,才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儿童教育画》《少年杂志》《学生杂志》,中华书局印行《中华童子界》等,它们虽有助于缓解儿童读物的缺乏,却充斥着帝王将相的形象,以至有人谓之“‘缩小’了的成人刊物”。为此,郑振铎建议出版一本新颖的儿童文艺期刊,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马上对此表示赞同。郑振铎决定将这本期刊定名为《儿童世界》,每周出版一期。

  1921年7月,郑振铎在自己兼任编辑的《时事新报》“学灯”副刊开辟“儿童文学”专栏,为筹备《儿童世界》打基础。9月,他开始正式着手准备出刊,并起草了《(儿童世界)宣言》,相继登载于已经发行的商务印书馆刊物《妇女杂志》《时事新报》上。

  这个“宣言”实际就是《儿童世界》的发刊词。郑振铎在发刊词里说:“以前的儿童教育是注入式教育;只要把种种的死知识、死教训装入他头脑里,就以为满足了……儿童自动的读物,实在极少。我们出版这个《儿童世界》,宗旨就在于弥补这个缺憾。”

  1922年1月,郑振铎主编的《儿童世界》在上海问世,每逢周末出版,主要面向10岁左右的孩子。他为了尽快扩大社会影响,果断地把创刊号作为非卖品,随《教育杂志》《学生杂志》《小说月报》《妇女杂志》《时事新报》及“学灯”副刊等向订户赠阅。

  在郑振铎和同仁们的努力下,具有文学性强、儿童味足等鲜明特点的《儿童世界》很快受到广大小读者的欢迎,并风靡港澳地区,甚至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亲力亲为

  鲁迅赞“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路”

  《儿童世界》开头几期的内容几乎都由郑振铎一人撰写。除了他创作的童话、图画故事外,还改写、引进不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从欧洲古代的《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到日本民间故事《竹取物语》,从印第安以及古印度、古阿拉伯的童谣故事,到童话大师安徒生、王尔德等人的作品等,内容十分丰富。

  郑振铎既是编者又是作者,他译述了许多童话,如《花架之下》《竹公主》《安乐王子》《猎犬》《聪明的审判官》等;同时也独创了不少童话,如《小人国》《七星》等。其中,《花架之下》内容尤为精彩,写的是小学生林国滨放学之后,在家里的花架下面给弟弟妹妹讲故事,很自然地引出了《虎与熊狐》《乌鸦与蛇》《聪明人和他的两个学生》《孔雀与狐狸》四个故事,一直讲到夜幕降临,妈妈过来催着吃晚饭才停,颇有点《坎特伯雷故事集》和《一千零一夜》的影子。

  作为编辑,郑振铎也在《儿童世界》刊登别的作者、译者的作品,如许地山、叶圣陶、俞平伯、王统照、顾颉刚、胡愈之、周建人等,他们多为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叶圣陶后来曾回忆:“郑振铎兄创办《儿童世界》,要我作童话,我才作童话,集拢就是题名为《稻草人》的那一本。”鲁迅对《稻草人》评价极高,认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值得一提的是,最早由赵元任介绍到中国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最早也是刊登在《儿童世界》上。

  图文并茂

  一扫“少儿期刊成人化”弊病

  郑振铎喜欢版画,他认为书里有插画是很好玩的。作为藏书家,他将生平所藏的中外古籍善本都捐献给了国家,而他的收藏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有画的书,所以他收了很多明代的戏曲、弹词、小说,这些书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有版画插画。

  郑振铎与好友丰子恺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提到:丰子恺的插画就像我们这些好友的漫谈、漫话一样。他决定把这类讲小故事的插画命名为“漫画”,于是国内就有了“漫画”这个称谓。

  郑振铎很喜欢漫画,他的这个爱好体现在了《儿童世界》杂志上。他把适合儿童阅读的故事同“以画讲故事”的连环画相结合,在《儿童世界》上推出一系列长篇连载图画故事。他本人也写了一批图画故事,如《河马幼稚园》《象与猴子》《爱美之笛》等,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特别是《河马幼稚园》,通过河马夫人开办幼稚园的经历,惟妙惟肖地描绘了小象、小虎、小羊、小兔等动物的各种生活趣事,非常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与欣赏情趣。这种别开生面的图画故事,几乎可以追溯为我国图画书之发端。

  《儿童世界》极讲究图文并茂,文字和画作的编排也十分别致。郑振铎很注重儿童心理和阅读情趣。每期都有美观的彩色封面,选用的皆为孩子们所熟悉和喜欢的内容,如《小红帽儿的故事》《排排坐吃果果》《小姑娘浇花(小园丁)》等,令小读者一看就着迷。该刊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童话是最重要的文体,同时发表儿童诗、儿童剧本、儿童小说、寓言,也有漫画、儿童歌曲,并提供音乐、美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儿童世界》从内容到形式,都倾注着郑振铎极大的心血。他从不古板地说教,没有高高在上的训导,而是尽量采用浅显易懂、生动活泼、适合儿童趣味的内容,通过诗歌、童话、图画、游戏、做手工等形式,潜移默化地使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懂得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真善美,培养他们对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兴趣。

  郑振铎很重视和孩子们的互动,因而《儿童世界》创刊号登载的《投稿规矩》明确地说:“儿童创作(诗歌、童话、童谣、自由画等)尤极欢迎,唯须是儿童自己的作品,没有经过成人润饰的。”随即,该刊推出“儿童创作”专栏,并一年两次发起“儿童创作的募集”,可算是我国最早的少儿征文活动。

  同时,该刊专门在封二刊登小读者寄来的本人照片,印上他们的姓名,以吸引孩子们;另外,还组织小读者做各种手工游戏,如折纸船、用高粱秆编小动物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编者贴近儿童生活,竭诚为儿童服务,“以儿童为本位”的意识。

  1923年1月,郑振铎被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调去负责《小说月报》。《儿童世界》由徐应昶等继任主编,出版至1932年1月停刊,同年10月复刊(改为半月刊),到1941年6月终刊。可以说,郑振铎创办的《儿童世界》作为五四运动后诞生的第一本儿童文艺周刊,曾一扫当时少儿期刊成人化的弊病。

  生活轶事

  在家中给孩子们召开“石榴节大会”

  除了曾祖父外,我们家还有一位“大孩子”,就是我的曾祖母高君箴。她也是一位翻译高手,和郑振铎一起翻译、写作了大量的童话,这些童话都被收录在童话集《天鹅》中。其中,《金河王》《怪戒子》《兄妹》以及印第安传说《熊与鹿》、俄国民间传说《白云女郎》、北欧神话《海水为什么有盐》和安徒生童话里的《缝针》和《天鹅》等都是曾祖母译作的。

  小时候,祖父郑尔康总给我讲,曾祖父郑振铎是出了名的“孩子王”。他游历各地,总有离奇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有时下班回家,他会假扮“阿里巴巴”里的大盗,或装扮成童话故事里的海盗船长,追着孩子们在屋子里疯跑,把孩子们追到楼上,把着楼梯口,喊着“这下都跑不了了”,孩子们兴奋地哇哇叫、哈哈笑。

  后来曾祖父举家北上,在北京黄化门的家里,他仍继续着“孩子王”的“人设”。当时家中院子里栽有一棵石榴树,每年石榴结果时,他就把自己家和周围各家的孩子的名字刻在还没熟透的石榴上,等到石榴变得又红又大时,他会备下糖果、点心和饮品,把孩子们召集到家里,召开“石榴节大会”。大家围坐在院子里,听曾祖父讲故事。他把刻有名字的石榴一颗颗摘下来,念名字让孩子们来取。孩子们得了刻有自己名字的石榴,开心得不得了,曾祖父也开心得“弗得了”(不得了)。

  1958年10月,郑振铎要去出访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由埃及、叙利亚等在上世纪50年代组成的联盟国家),临走之前交代家里人,今年的“石榴节”一定要等到他回来再办。不料这次出访飞机失事,郑振铎因公牺牲。那年院子里的石榴红得像火一样,可举办“石榴节”的那个“孩子王”,那个为孩子们带来童话的“大孩子”,却永远地离开了。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