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看点
六十年前,我的高考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4-06-02 08:40:38

  平阳中学64(2)班全体同学合影。

  陈后强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将开始了。看到孙辈学子起早摸黑,苦读勤练的身影,触景生情,勾起了我脑海中尘封60年的高考往事。

  1964年6月,我在平阳一中高三毕业。我读高中那几年,是三年困难时期的末尾,加上某国背信弃义,物资非常匮乏,一切都要凭票供应,生活困苦。我们那一届高中生,平阳县(含今苍南、龙港市)只招收四个班,两百多人,其中平阳一中招两个班。

  进入高一下学期时,不少同学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途辍学。我班56位同学,一下子只剩下29位。平阳县教育部门对全县的高中教学工作进行了调整。1962年清明节后,平阳三中(矾山中学)的高中班撤销,分别并入平阳一中和平阳二中(水头中学)的高中。后来,县城坡南的平阳师范学校也撤销停办,平师的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全部并入平阳一中高二、高三插班学习。就这样,我们班先后来了一批矾山中学和平阳师范学校的插班生。1963年下半年进入高三时,又来了几位插班的同学。因此,我在平阳一中高中三年,先后有85位同学同窗共班学习过。特殊年代,除城镇居民户口的同学有国家供应粮食外,农村来的同学能三年坚持下来是很不简单的,完全凭心中有一个多彩的梦想,硬挺过来的。

  我记得自己在平中读书,每个周六下午放学回家时,都高高兴兴与同学们一起从平中出发,步行两三个小时到宜山区平等老家,从平阳坡南到鳌江的一角二分内河轮船票都舍不得花,只舍得在龙江渡口花三分钱的过渡费,因为当年在校住宿一个月的菜金才三元钱。这还是我向学校申请的助学金。不少金乡、钱库的同学也都是和我一样,踏着石板路走回家的。可是,每个星期天下午返校时,我都流着眼泪离开家的,因为家中困难,没有多少米可带学校蒸饭。看到小我九岁的弟弟在家吃野菜,耷拉着脑袋坐在门槛上,母亲多次劝我不要再读书,回家种田,帮助家庭解决困难。但我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向往着念完高中考大学,坚持不放弃求学。我是家中长房长孙,奶奶很疼爱我,每次回家,她总是把自己纺纱赚来的一点私房钱,偷偷地往我手中塞几角。就这样,我眼含泪水,从家中带点米和炒过的米糠,又迈开双脚步行返校读书。我们班像我这样农村户口的孩子,从1961年进校学习,坚持到高三毕业的只有十多位同学。许多同学家中没有粮食就带野菜、番薯丝,炒过的米糠和藕渣到学校蒸起来充饥。熬到高三毕业时,我们班集体合影留念只有36位同学。想当年,我们取得高中毕业是多么不容易啊!

  高中毕业,我们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考大学,继续求学深造;二是回乡务农,建设新农村。在当时那个能否考上大学是“穿皮鞋”与“穿草鞋”之分的年代,虽然大学招生少,考大学是万马奔腾过“独木桥”,但每个高中毕业生都希望在考场上拼搏一下的。我们寒窗苦读了十二年,高考是检验我们学习成绩的试金石,谁不想在自己生命历程中留下一段永远值得尝试的美好时光?

  高考备考,应该是很紧张的。1964年的平阳一中备考工作没有一点紧迫感。高考前夕,全国各大报纸和广播掀起了宣传学习知识青年董加耕放弃到北京大学学习深造的机会,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努力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的先进事迹。“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为配合活动,学校还组织我们集体到平阳万全集体农场参加拔秧、插秧等春耕生产劳动一星期,在生产实践中增强劳动观念,考察我们毕业生思想品德和操守表现。我们班学习成绩挺好的冯志顺同学,积极响应号召,放弃考大学,申请回乡务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贡献,成为轰动平阳县的学习董加耕的先进典型。平阳一中隆重召开表彰大会,给他戴大红花,敲锣打鼓欢送他到老家望里公社务农。

  1964年的高考,是先填志愿后考试。考试分理科与文科两大类。每个考生都有两张志愿表可填报院校。第一张志愿表可填报全国重点大学,第二张志愿表可填报全国普通高校。理科考生(即理工农林医)每张志愿表可选填10所院校,每所院校可选3个专业。文科考生(即文史政法财经)每张志愿表只可填写5所院校,每所院校可选3个专业。先填志愿后考试,最大的问题是填表盲目性很大。它要求每个考生必须认真分析自己平时考试成绩,审时度势,准确估计,选填相应的院校和专业。如果志愿填报不妥,容易名落孙山。

  当年考试的科目,理科考语文、政治、数学、物理、化学、俄语六门,文科考语文、政治、历史、俄语,若报考哲学、财经类考生,加试数学考试。当年我报考文科,加试数学。那个时候我们复习备考,没有参考书,唯有高中课本和任课老师亲手用钢板刻印的油印复习资料。备考期间,任课老师分时段轮流到教室来辅导。同学们三三两两,或教室,或宿舍,或学校其他僻静处自由复习,背记概念、定义、公式、单词、范文等,牢记重点知识。我常常与要好的同学跑到平阳一中附近新建不久的平阳革命纪念馆走廊去复习功课。那里环境优雅清静,有利于埋头苦读,放手一搏。

  高考时间安排在中小学放暑假后的7月15、16、17日三天。平阳县的高考考场设在平阳一中工字形青灰色的红专楼。考试那几天,全县100多名学子顶着烈日,个个摩拳擦掌,精神抖擞地走进考场,力争考出好成绩,为自己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7月中旬的炎热天气,大家坐在考场里就像坐在蒸笼里一样,空气热得使人难以忍受,考场没有电风扇,更谈不上空调,考生个个大汗淋漓,一场考试下来,身上穿的汗衫都湿透了。学校领导紧急从冷冻厂运来大冰块,放在考场的前后左右和中间地上降温,防止考生中暑。大家就这样在酷热中煎熬,既紧张又兴奋,流着汗水,带着梦想完成了三天的高考任务。

  高考是人生一种经历。写满字迹的试卷,在岁月中流逝,但永远难以流失我们青春的记忆。那一年,平阳一中两个班近80位毕业生在考场的激烈角逐中,有21人金榜题名。一班有位同学考取了清华大学。我们班有六位男生、三名女生分别考取了南京炮兵工程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化工学院等高等院校。我被杭州大学外语系录取。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欣喜若狂,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鲤鱼跳龙门,我光荣地成为平等公社吴兰楼村历史上第一位大学生。这对我这个农村孩子来说,是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回首往事,感慨万千。高中是我们人生梦想开始奋斗的岁月,印刻在我们灵魂深处的高考已过去六十年。这六十年,对我个人来说,是多么美好和精彩的时光。我们这一代人是承前启后艰苦创业的一代人,过去吃过不少苦,走过不少艰辛的路。我们的人生就像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喝起来是苦涩的,回味起来却有久久不会退去的余香。

编辑: 沈睿|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