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好”“玳瑁斑”“绣虎”“金被银床”“乌云盖雪”“踏雪寻梅”“雪里拖枪”……如果你也是一个爱猫之人,又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话,那你一定或多或少听说过这些古人对猫咪毛色的美称。
但你有没有好奇过,这些既风雅又生动形象的猫咪名称是来自哪里呢?其实它们都来自一本温州人编撰的古籍《猫苑》。原文引自古书《相猫经》,但是《相猫经》现在已经失传,只在《猫苑》中留下了记载。
宋 苏汉臣《冬日婴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古代第一专业铲屎官
虽然当今网络上,喵星人占领地球的趋势愈演愈烈,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趋势千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古人就中不乏著名的“铲屎官”:
如果说最会写诗的“铲屎官”,是写下“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陆游;最不差钱的“铲屎官”,是给猫加官进爵的明神宗万历皇帝;那么最专业,最学术的一位“铲屎官”,就是这位《猫苑》的作者——温州人黄汉了。
《猫苑》上下二卷,清咸丰二年(1852)瓮云草堂刻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黄汉(?-1853),字秋明,号鹤楼。自号小若山人,清永嘉城区(今鹿城区)人。生性聪颖,喜好读书,但参加科举屡试不中。于是四处漂泊,以担任幕宾塾师为生,除《猫苑》外,另有著作《瓯乘补》《瓮云草堂诗稿》存世。
温州市图书馆藏《猫苑》上下二卷,清咸丰二年(1852)瓮云草堂刻本。分为“种类,形相,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大部分,详细阐述猫的种类、外形、相关记载和传说、前人诗文等等。可谓中国古代的“猫咪百科全书”。
现在网络上关于中国古人与猫的信息,有许多是来自于这本书。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出圈”的关于猫咪的小知识是由这位温州人为我们记录下来的吧!
古人对各种花色猫的雅称
其中最“出圈”的,就是前述古人对各种花色猫咪的称呼,记载在“毛色”一章:
《猫苑》上下二卷,清咸丰二年(1852)瓮云草堂刻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猫之毛色,以纯黄为上,纯白次之,纯黑又次之,其纯貍色,亦有佳者,皆贵乎色之纯也。驳色,以乌云盖雪为上,玳瑁斑次之,若貍而驳,斯为下矣。
凡纯色,无论黄白黑,皆名四时好。
一种三色猫,盖兼黄白黑,又名玳瑁猫。
乌云盖雪,必身背黑,而肚腿蹄爪皆白者方是,若仅止四蹄白者,名踏雪寻梅,其纯黄白爪者同。
纯白而尾独黑者,名雪里拖枪,最吉,故云:黑尾之猫通身白,人家畜之产豪杰。通身黑,而尾尖一点白者,名垂珠。
纯白而尾独纯黑,额上一团黑色,此名挂印拖枪,又名印星猫,人家得此主贵,故云:白额遇腰通到尾,正中一点是圆星。
宋代靳青《双猫图》中位于左边的猫就属于“四时好”。(源自《故宫画谱•花鸟卷•猫狗》)
纯色猫咪称为“四时好”;三色猫称为“玳瑁斑”;身体和背黑色,肚子和四肢白色为“乌云盖雪”;全身黑色,只有四只爪爪白色的叫“踏雪寻梅”;全身白色,尾巴黑色的称“雪里拖枪”,再多一团额头上的黑色叫“挂印拖枪”;等等等等。
古人对不同花色猫咪的称呼 (王跃绘)
其中也提到了“三花、玳瑁多为母猫”这一事实:
张孟仙曰:猫之色杂为雌,纯者为雄,所谓玳瑁斑者,杂而雌也。
甚至记载了一种会变色的猫:
夫毛色有生辄定,未有一岁之间两变其色者。余友诸缉山谓阳江县深坭村孙姓盐丁有纯白猫,冬至后渐长黑毛,交夏至则纯黑矣。过冬至复又黑白相间,次年夏至仍为纯白,是年年换色者也,可称瑞物,盖见造化赋物之奇,无乎不可。
阳江县孙氏的这只猫咪夏天是白色,到了冬天就会逐渐变黑。古人认为非常神奇。今天信息发达,我们可以知道它应该就是现在我们所知的“挖煤工”,一受冷,毛色就会变黑“糊掉”的暹罗猫。
古人收养猫咪的仪式感
中国古人是十分讲究生活的仪式感的。不仅会围炉煮茶、赏花品茗,就连收养猫咪,也会有一套特殊的仪式。你也许在网上看到过,古人养猫,称为“纳猫”,如果猫咪原来有主人,叫做“聘猫”。而这些隆重的仪式,就是由黄汉记录在《猫苑》“名物”一章中,并流传后世的:
《猫苑》上下二卷,清咸丰二年(1852)瓮云草堂刻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纳猫法,用斗或桶,盛以布袋,至家讨著一棍,和猫盛桶中携回。路遇沟缺,须填石以过,使不过家,从吉方归。取猫拜堂灶及犬毕,将箸横插于土堆上,令不在家撒屎,仍使上床睡,便不走徃。(汉按:瓯人纳猫,用草代箸,量猫尾同其长短,插草于粪堆上,祝之:"勿在家撒屎”。)
纳猫日宜甲子、乙丑、丙午、丙辰、壬午、壬子、庚子,天月德、生炁,日忌飞廉、受死、惊走、归忌等日。
旧时民间常见《纳猫契》图片源自网络
“纳猫”,要挑选吉日(甲子、乙丑等等),用斗或者桶装上布袋,再取一双筷子,用桶装着猫咪带回。路遇沟坎,还要用石头填平,到了家要从吉利方位进门。让猫咪拜过堂灶和家里的狗,把筷子横插在土堆上。这样猫就不会在家里拉屎撒尿。在温州,人们会用一根与猫尾巴长度相等的草来代替筷子,插在粪堆上,祈祷猫不在家里拉屎撒尿。
如果要收养原来有主人的猫咪,更是要用“聘猫”的仪式:
古人乞猫必用聘,黄山谷诗“买鱼穿柳聘啣蝉”。瓯俗聘猫,则用盐醋,不知何所取义,然陆放翁诗“裹盐迎得小貍奴”,其用盐为聘由来旧矣。
黄香铁侍诏云:潮人聘猫以糖一包,余从冯默斋教授乞猫,以茶二包为聘(绍兴人聘猫用苎麻,故今有苎麻抉猫之谚)。余向陶翁蓉轩家聘猫,盖用黄芝麻、大枣、豆芽诸物(汉自记)。
黄庭坚《乞猫》图片源自网络
黄庭坚诗中记载,聘猫要“买鱼穿柳”。而全国各地猫咪的“聘礼”也会有不同。例如在温州,人们用盐和醋聘猫,这在陆游的诗“裹盐迎得小狸奴”中也有印证;在潮汕地区,“聘礼”是糖或茶叶。而在绍兴,“聘礼”则变为苎麻。黄汉自己向朋友聘猫,所用“聘礼”为茶二包,或黄芝麻、大枣、豆芽等。
古人爱猫事迹
故事一章中,收集了大量古人与猫的掌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明朝皇帝们的爱猫事迹:
前朝大内猫狗,皆有宦名食俸;中贵养者,常呼猫为老爷。
明万历时,御前最重猫,其为上所怜爱。及后妃各宫所畜者,加至管事职衔,且其称谓更奇,牝者曰某丫头,牡者谓某小厮。若已骟者,则呼为某老爹,至进而有名封,直谓之某管事。但随内官数内,同领赏赐……。又猫性喜跳,宫中圣胤初诞未长成者,间遇其相遘而争,相诱而嗥,往往惊搐成疾,其乳母又不欲明言,多至不育,此皆内臣亲道之者,似亦不妄。
《猫苑》上下二卷,清咸丰二年(1852)瓮云草堂刻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明朝皇帝大多爱猫,宫中猫咪都会封官位,有俸禄。母猫称“丫头”,公猫称“小厮”,绝育公猫称“老爹”。猫在宫内自由出入,毫不怕人,甚至有新生皇子被跑跳打架的猫吓死,乳母也不敢多言。
《花下狸奴图》,明宣宗朱瞻基绘。(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最强“爱猫宣言”
黄汉作为温州人,在书中自然会提到古代温州人与猫的点滴故事,且摘录几条:
1.孝猫字甚新,纯白猫,瓯人呼为雪猫。
2.瓯谚猫洗面,日有次度者,谓随潮水长落。
3.瓯俗,每岁立春之时,燃樟叶爆竹于门堂奥室诸处,名为燂春。燂燂,猫儿眼光;燂燂,老鼠眼瞙瞊,盖咒鼠目之瞎也。有应者,终年鼠患为稀。
4.以手掩面,分指擘开口眼而喝曰猫,今瓯俗尚有以此戏幼孩也。
5.火猫:瓯中田野人家,冬日悉搏土为器,开口纳火。其背穹,背上多挖小孔以升火,名火猫,男妇老少各以御寒。
6.清明日,瓯人小儿及猫犬皆戴以杨柳圈。
7.瓯俗又以讹索财物者称为猫儿头,以人小器称为猫儿相;若少年勇往,则云新出猫儿强如虎。
8.瓯谚有云:瞎猫撞着死鼠,意外之遇。
《猫苑》上下二卷,清咸丰二年(1852)瓮云草堂刻本。(温州市图书馆藏)
这些都证明了猫作为一种重要的陪伴动物,早就与温州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黄汉一生科考失利,又生活于时代巨变之时,郁郁不得志,唯有寄情山水,搜罗典故,吟诗著文抒发情怀。他曾赋《夷氛》诗十七首,痛斥英国侵略者“蹂瞒百千里”,歌颂林则徐“筹策真贴妥”,爱国深情溢于言表。在湖州郡幕时,曾到长潭山吊明末殉节人士林丹九,赋诗记事,并为立祠祭祀。又关心温州历史文献,所到之处,“遇瓯事凡旧志未载者必详录之”,十年间抄录八千余纸,辑为《瓯乘补》,是一位有才华、有情怀,又热爱生活的学者。《猫苑》成书于咸丰二年黄汉在潮州府连平县令潘少城府上任西席之时。成书过程中收到了师友的大力帮助,他的朋友们知道黄汉爱猫,又在编纂《猫苑》,见到各种古书上关于猫的记载或听到有关于猫的故事传闻,都会告知他。因此,《猫苑》不仅搜罗了大量古籍中关于猫的典故、诗文、佚事,也记录了当时许多的民间故事、传说。是一部兼具史料价值和可读性的著作。
李迪《狸奴蜻蜓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黄汉在“自序”中,夸赞猫咪“有神之灵也,有仙之清修也,有佛之觉慧也”“有将之猛也,有官之德也,有王之威制也。他描写了猫咪的性情和姿态:“独异其禀性乖觉,气机灵捷,治鼠之余,非屋角高鸣,即花阴闲卧,衔蝉扑蝶,幽戏堪娱。哺子狎群,天机自适”。夸赞它们“于世无重坠之累,于事无牵率之悞,于物殖有守护之益,于家人有依恋不舍之情,功显趣深,安得不令人爱重之耶!”并在文末发出了“人莫有不好,我独爱吾猫”的感叹。这篇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和热情写成的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强“爱猫宣言”。
此次《温州大典》编纂工程,这部既有趣又有意义的著作也将收入《历代古籍编·子部》中,届时读者可以更方便地领略这部古代“猫咪百科全书”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