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艺生活
3个“三”看话剧《马叙伦》 “寻路人”持灯前行
来源:温州晚报来源:2024-03-17 01:42:00

  灯光一亮,舞台上,路延伸着,高低曲折。有一老者,持一柄和平民主之灯,誓在黑暗中寻一条通向光明的路……日前,首部以多党合作和民主党派创始人为主题的大型原创话剧《马叙伦》在温州上演。

  这是一场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话剧。话剧《马叙伦》,让人觉得马老的成长道路可谓布满荆棘和挫折,他的一生都在为追求民主、自由而奋斗。

  □晚报记者 戴卓蕾 文/摄

  三个时期人物 跨越时空对话

  马叙伦有一句诗“一尘不染却多情,偏将梦境写平生”,也是他的人生写照。本是一介书生,却家国情深,度过了不凡的一生,成了一名坚强的民主战士。马叙伦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首位中央主席,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教育部部长。该剧恰恰把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上的一尘不染和情感上的有情有义结合得非常好。

  老年马叙伦手持烛灯从道路深处缓缓走来,不时抬头眺望道路两旁的人物群像。当老者回望来路时,年少青涩的他和中年成熟的他同时出现在舞台,三人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

  该话剧的一大亮点就是,以老中青三个时期的马叙伦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串联成线,借助于生动的故事情节与深刻的人物塑造,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少年到老年,时间跨度大,让这个戏有了历史的纵深。

  “90后”编剧林巧思在马老女儿家中望着马老肖像时思考,“当马老垂暮之年回顾一生,他会对少年、中年时的自己说些什么?”由此,便有了“三个马叙伦”的设计。林巧思说,三个不同人生阶段的马叙伦构成了他对命运、自我、国家的多重思辨。“三个马叙伦各持一盏烛灯,以‘寻路’为人生主旨,一步步走到新中国。”

  三条情感主线

  丰富人物形象

  开场不久,有一场戏便引得台下笑声频频。舞台上,20岁的马叙伦正准备奉“父母之命”迎娶邻居王瑛。他反对包办婚姻,坚信结婚是两个独立个体自由意志的结合。

  为对抗这段包办婚姻,他决定在入洞房前让王瑛写一封“休夫书”,并事先与好兄弟顾三和“串通”,让其编造理由,带他“逃离”这场包办婚姻。然而,当他揭开盖头,发现王瑛正是他的“梦中人”时,他马上反悔,转头去“讨好”新娘。这不就是少年郎“情窦初开”的真实样子吗?

  除了马叙伦与王瑛新婚洞房,还有马叙伦与李大钊激辩、王瑛三问李大钊、上海租界里马叙伦与顾三和决裂这几场戏,都令人印象深刻。这几场戏都突出了话剧舞台创作关键的一环——写人性、写人情。所以该剧的创作不是简单地按人物的成长经历来表现,而是注重人物的“情感线”。

  兄弟情(马叙伦与顾三和)、夫妻情(马叙伦与王瑛)和挚友情(马叙伦与李大钊),这三组人物关贯穿了马叙伦的主要情感线,丰富了人物形象,让“马叙伦”立马在舞台上鲜活起来。三条情感主线置身于中国近代史的时代背景中,面临着国与家、生与死、情与义的抉择,将马叙伦老一辈爱国民主人士高洁的精神世界与坚定的革命信念,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白汤引申家训

  更是指引革命路

  话剧中多次提及马叙伦妻子王瑛擅长的“三白汤”,除了马叙伦爱喝,顾三和也多次表示怀念三白汤。最重要的是三白汤引申出马叙伦的家训:“明明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持家。”

  五四运动期间,为保全北大,马叙伦毅然走出书斋,走向革命;军阀割据之时,他为人民奔走游行、振臂疾呼、冲锋陷阵;日军侵华后,他隐姓埋名在上海明德书店,掩护中共上海地下组织的电台;花甲之年,面对卷土重来的专制暴行,他再次引领着无数爱国人士投身民主革命斗争……这些事迹,也都是马叙伦在践行“三白汤”隐含的家训真实例子,更是指引革命路,激励他为民主自由不懈奋斗。

  当中国民主促进会主要创始人马叙伦、王绍鏊、许广平、林汉达站在舞台中间,坚定而有力地说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那一刻,也体现了由马叙伦参与创办的中国民主促进会在风雨飘摇的年代,为民主和平作出“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的选择,再现了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成为“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亲密战友的历史进程。

  话剧《马叙伦》是国内舞台首次呈现多党合作史,填补了此类创作方向的空白。该剧入选2022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23年浙江文艺创作中心孵化项目、2022年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扶持项目等。

  该剧完成了从个人叙事到国家话语的升华,还戳中了人们的泪点,演出现场总有人言语哽咽。那个烽火岁月的人间大美,那一柄和平民主之灯,穿越拜年,照耀至今,也照亮了观众心中的希望与共鸣。

编辑:陈亚彰|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