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传承
非遗龙灯“亮”起温州年味
来源:温州晚报来源:2024-01-18 05:15:57

  晚报讯 “正月灯,二月纸鸢,三月麦秆作吹箫……”龙年佳节将至,又到了温州非遗龙灯“龙”重登场之时。

  温州作为百工之乡,各县(市、区)都有独具特色的龙灯。每到正月,四层高的乐清“首饰龙”、龙口衔珠的瓯海“大龙灯”、以龙化字的龙湾拼字龙等十余种形态各异的温州非遗龙灯,舞动“火树银花满天舞”的盛景,也点亮了温州年味。

  乐清首饰龙:

  龙身承载300名“演员”

  乐清市北白象镇东才村一幢老宅里,一天到晚都能听到“叮叮咚咚”的敲击声。1月17日,乐清首饰龙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顺奎带着他的团队加紧赶制5只首饰龙。其中最大的那一只,将在龙年元宵节作为主角出现在当地热闹的灯彩游艺活动中。

  乐清首饰龙俗称“首饰龙灯”“龙船”,起源于明朝末年,是乐清传统工艺美术灯彩品种之一。每年元宵节前,村民们会首先抬出首饰龙,沿大街小巷来展示,用来纳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最后,各个村会把首饰龙送到庙里,用火焚烧,这是送龙上天,表示祈福。2014年11月乐清首饰龙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他介绍,一般首饰龙,长5米,高3米,宽2米,龙身分四层,重量最多可达800多斤。有80多个楼阁、亭台,浓缩了《封神榜》《西游记》等80多出戏,龙身上近300个形态各异的绸塑人物,经一万多个大小不一、纯手工制作的零部件驱动,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梧田大龙灯:

  龙口可容“八仙过海”

  三角状的龙须,像刺一般扩散,龙口大张、口中衔珠,上颚可见精美的八仙过海、二龙戏珠的画面……温州龙舟博物馆里陈列的瓯海梧田大龙灯正是出自非遗传承人熊定华之手。

  梧田大龙灯又称(花口大龙灯),因龙口颇具特色而得名。熊定华介绍,大龙灯龙口一般画有八仙过海、对龙抢珠等画面,整体由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组成。一条龙灯从头到尾,由凳板几十节至百节以上不等的软质材料串联而成,阵容变化丰富。

  大龙灯活动在当地盛行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二、廿二、廿三三天,梧田村中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爆竹声震耳欲聋,龙灯队伍挨家挨户参龙、祭祀、朝拜、祈福,祈求五谷丰登、丁财两旺、全家幸福。

  龙湾拼字龙:

  舞出来的“天下太平”

  连日来,龙湾区瑶溪街道龙水村朱宅的拼字龙舞龙团正在加紧排练,计划在正月初二,五条龙灯齐上阵,为市民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表演。

  拼字龙灯舞是温州龙湾独特的群众体育活动形式,其艺术特色得益于拼字龙灯的独特结构。龙头、龙尾与龙身分开,各自成一节。龙身一般为9档(也有7档),由30米长(或25.5米)的遍布鳞甲彩布连成。

  忽而为龙,忽而为字,拼字龙常常数条同时出动;幻化出汉字中的“点、撇、捺”等不同笔画,随意组合出“天下太平”“上元大吉”“代天行化”等20多句吉祥话。

  拼字龙灯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汤和信俗,距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

  鳌江大龙:

  “东方第一龙”游向新年

  1月17日,在平阳九叠河公园,7名制作艺人正在赶制有99米长的鳌江大龙,将用于3月11日(农历二月初二)鳌江划大龙活动。

  鳌江划大龙,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清末就已盛行,民间匠人以竹编、纸糊等工艺制作大龙,在上、中、下埠巡游,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渐成习俗,素有东方第一龙之称。

  “鳌江大龙”曾经沉寂多年,2000年,为迎接新世纪到来,鳌江老人根据童年回忆和历史资料,制作了第一条“鳌江大龙”,此后每逢盛事都会制作“鳌江大龙”庆祝,2009年“鳌江大龙”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晚报记者 许雅晶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