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看点
南戏故里的活态记忆 ——“温州戏曲口述史”入选口述历史国际周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3-11-18 08:58:25

  海报

  《温州戏曲口述史》上下册。

  展览现场。

  研习营第一天合影。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导杨祥银授课。

  林倩倩(左)、黄慈帖(右)与罗马大学英美文学教授亚历山德罗·波尔泰利合影。

  傅闻 曾艳君

  日前,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南戏故里活态记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入选第九届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展览,于11月6日起在北京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与官网线上线下同步展出。线下展陈将持续到2024年10月31日,优秀作品将被研究中心永久馆藏。

  中国口述历史国际周是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为推动口述史学术交流与国际传播活动而搭建的一个国际性平台,自2015年起已连续举办八届,吸引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南非、伊朗、日本、韩国、印度、新加坡、蒙古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位口述历史同仁参与,线上线下逾百万人次互动,成为中国口述历史界的重要年度活动。

  口述历史也是一种传承

  “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由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黄慈帖、林倩倩负责,内容涵盖海报、已出版的《温州戏曲口述史》(上下册)和四个宣传视频。在参展项目之中,主办方挑选了约30个优秀项目进行直播讲解,“温州戏曲口述历史”位列其中。11月10日,黄慈帖作为项目代表进行讲解并直播,同时,宣传短片之一《瓯剧作曲第一人——李子敏》也在研究中心循环播映。

  在黄慈帖看来,做口述历史对于采访者,尤其是年轻人,具有特殊意义。她说:“做口述历史,对当年刚从象牙塔步入社会的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式。作为小时候从未看过戏的80后,我总觉得戏曲非常遥远,但做口述历史的采访后,经常为戏曲家们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所触动。他们改变了我对戏曲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一股追求卓越的韧劲、一种决不放弃的坚守。他们对戏曲事业的追求,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难以想象的;他们为戏曲所做的贡献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难以超越的。他们是我这个戏曲新人的精神榜样,扭转和刷新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认知,让我深刻感受到它的气场和博大精深。口述历史也是一种传承方式。通过采访,我有幸进入李老师的传承谱系,成了他在‘关门’之后那个从门缝里挤进去的弟子。2021年,我又成为温州莲花国家级传承人戴春兰老师的弟子,2022年,再成为永昆国家级传承人林天文老师的弟子。2022年4月,我作为李子敏、林天文老师的学生,参加浙江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代替老先生陈述和答辩。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代言行为,更是老先生对我的一种信任、一种嘱托,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肩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这么多年,说是采访,其实更多的是向老师们学习。所以访谈本身就是一种传承。”

  林倩倩得知此次口述历史国际周有一个口述历史国际研习营,大咖诸多,赶紧报名参加学习。她说:“研习营期间,我同业界专家和同仁进行了交流,介绍了温州市文化艺术院多年来开展的口述历史项目,他们很惊叹温州如此早就接触和开展口述历史,甚至评价我们是口述历史界的‘前辈’,因为像这样运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和理论的专业团队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他们争相表示要向我院‘取经’。山西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周涛老师认为我们的资料和访谈影像非常具有学术和教学参考价值,希望能用于他的教学工作。我们的项目展示也引起了很多人对戏曲,特别是对‘南戏’的兴趣和关注。很多观看影像的人主动询问南戏知识,渴望了解温州戏曲现状,包括很多青年学生及原先不关心戏曲的人,这是对南戏和温州地方剧种一次非常好的宣传。”

  温州戏曲界的首次尝试

  2009年,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原温州市艺术研究所)启动了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这是温州戏曲界第一次做口述历史,同时也是温州口述历史第一个戏曲专题。这个项目最初由原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沈沉老师提议,由原温州市艺术研究所所长施小琴带着黄慈帖、林倩倩一起筹划落实,原先叫“本土戏剧家研究”,后在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祥银建议下,改称“温州戏曲口述史”,2010年在市里立项,2013年被列入省级科研项目。项目传承人(国家级和省级)、各艺术工种(编剧、导演、演员、作曲、理论研究等)、各剧种(瓯剧、昆曲、越剧、木偶戏、和剧等)、各行当(生、旦、净、末、丑)中有成就、有影响、有代表性的演职人员,因为他们是温州地方艺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温州戏曲口述历史”项目受到业界高度肯定,众多专家学者给予好评。意大利口述历史学家、罗马大学英美文学教授亚历山德罗·波尔泰利赞赏有加,认为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做的工作非常有意义,15年的坚持令他动容。杨祥银教授评价:“该项目以温州近现代戏曲史上有代表意义的戏曲艺术家的个人口述为基础,建构了一种能够反映20世纪温州戏曲发展整体历程与图景的集体记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副所长、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廖奔为《温州戏曲口述史》写序说道:“他们共同谱写了温州戏曲的历史,而中国戏曲就在其中,我们从而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力量,一种民族文化脉息强韧承传不绝的内在动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戏曲研究》执行主编谢雍君评价:“该项目填补了温州当代戏曲史的空缺,内容涉及温州乃至浙江当代戏曲史上一些重要事件。这些事件因为参与者的口述,使读者有机会获悉真相。”

  市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何畏表示:“温州是南戏的故乡,南戏是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戏曲样式。温州戏曲口述历史这个项目,是我们第一期的成果,继出版《温州戏曲口述史》上下册后,2020年我们出了第二期的成果《温州越剧口述史》,现在我们在做第三期《温州地方戏口述历史·瓯剧卷》。第一期《温州戏曲口述史》涵盖30位老艺术家,比较突出的是理论研究人员占了几乎三分之一,不乏国内知名的学者专家孙崇涛、叶长海、徐宏图等。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戏曲文化生态系统。这说明我们温州不仅有创作还有理论,不仅重视舞台演出,还重视理论研究。而这一切,离不开市文广旅局对戏曲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这次“温州戏曲口述历史”参加口述历史周,是市文化艺术院在国际上的一次亮相,更是温州作为南戏故里,戏曲人、戏曲精神面貌的一种集体展示,和本月在北京举行的“戏从温州来”2023南戏经典文化周走进京津冀系列活动相呼应,是擦亮温州“戏曲故里”文化金名片、打造“中国戏曲之城”、向世界讲好温州故事的不可或缺的行动之一。

  温州南戏,不仅有舞台表演的呈现,还有切切实实的以“人”为本的理论研究;不仅注重经典传统剧目的打造,还注重戏曲活态历史记忆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南戏故里,戏曲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拍摄提供

编辑:赵乐韵|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