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人物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顺德 石头里凿刻着温州城故事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3-10-07 10:06:09

  温州石雕《东瓯名镇》

  温州石雕《十二月令》

  “温州石雕是浙江地区民间雕刻艺术之一。晋时,王羲之为温州太守,曾用华严石刻砚,其石‘如漆如油,有艳,不渗’。至清末民初,温州石雕行业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元、明、清时期温州老艺人开始运用青田石雕刻,市场设在被称之为‘雕刻街’的市区广场路……”当记者来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陈顺德工作室时,一头银发的陈顺德满面笑容,对于温州石雕的历史更是如数家珍。说到激动时,伴着爽朗的笑声手舞足蹈起来。只见他迈着轻快的步伐,用力将眼前的“石雕宝贝”从正面“转”到背面进行全面展示,像极了一个年轻开朗的手艺人。

  陈顺德用力旋转石雕作品的过程,记者看到了石雕作品的力度和厚度,与谈笑间的陈顺德内敛、爱笑的性格形成了反差。陈顺德的石雕作品,厚重感的里头,安稳于日常,浅喜于光阴,探寻走过、路过,不错过的城市记忆。

  重现温州历史 让历史人物“说话”

  “石本无语,而观者觉其有声,要让石头会说话、会唱歌,讲述诸多感人的故事,让人们为之动容……”陈顺德就是谨记了这一句,石头在他手中不再只是冷酷的石头,有灵魂、有生命,更有故乡的烙印,充满了温州情。

  一双手,一把刻刀。每一个石头都是不一样的,陈顺德拿着石头就会琢磨:要让石头的“颜值”长在人们的审美点上,要根据每个石头的色彩与形状,创作不同的题材,有些适合雕动物,有些适合雕人物。最重要的是因材施艺,只有掌握住了每块石头的个性,创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作为温州人,陈顺德对于家乡有着深厚的情结,他创作了《东瓯名镇》,把温州历史上第一位被朝廷封王的首领东瓯王,还有鼓楼街、江心屿、九山书会、水门头、海坛山等温州代表性的景致雕刻出来。创作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难点”,他选用了外层是黄的石头,既要利用好石头的色泽,又要保持住石头的形状。在刻画景时,要体现温州江南水乡的“柔”,如柳树,以及各式各样的小船;在刻画人物时,又要突出东瓯王的“刚”。为此,陈顺德做了大量的功课,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因为在工艺美术大楼里创作,作品还未完成,就受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锦云的关注。他与陈顺德探讨该作品,并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例如,如何抓住雕刻房屋的黄金分割点等。

  陈顺德还以整块“银裹金”名贵田黄石为石材,创作了名为《谢灵运·瓯江山水诗路》的石雕作品。作品创作构思从左上的石门山为开端,在此处谢灵运曾留下了《登石门最高顶》。顺流而下,作品正中雕刻了谢灵运曾游历过的江心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表达了谢灵运对江心屿水天交映景致的由衷赞美。

  远景处,雕刻了楠溪江和雁荡山,“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登永嘉绿嶂山》是谢灵运在永嘉楠溪江沿岸,流连忘返的感悟;“企石挹飞泉,攀林摘叶卷。”《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则是他在雁荡山中,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近景处,雕刻了掩映在大榕树下的温州城廓,和谢灵运离任温州之时与本地吏民告别的场景。

  作品背面,雕刻了池上楼和春草池。谢灵运面对满园春色,留下了“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千古名句,《登池上楼》也成了中国山水诗的代表之作,为温州文化史写上了灿烂的一笔,奠定了瓯江山水诗路的文化基础。

  爬山听故事汲取创作灵感

  展示温州景观历史文化底蕴

  温州石雕《墨池》是一件富有浓厚历史文化气息的艺术品。该作品以一片松柏掩映下的古城温州标志性景观——墨池为主体,文人墨客们或挥毫泼墨,或静心欣赏画作,或弹奏琴瑟,再现了王羲之及其同仁在温州的文化交融和人文精神的传承,体现了温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品四周雕刻华盖山的山体,蜿蜒起伏,云蒸霞蔚,在山的一侧,精细地雕刻出通往山顶的台阶,步步生辉,将观者的视线带向温州城区的最高峰大观亭,展现了温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元素。

  还有取名《十二月令》的温州石雕作品,总共有十二件,集结了许多温州景致。“正月令”,雕了墨池坊、华盖山、闹花灯等;“二月令”,雕了松台山、妙果寺等;“三月令”,雕了黄土山、卖麻桥等;“四月令”,雕了海坛山、榕树、看戏人等;“五月令”,雕了划龙舟场景等。创作石雕《十二月令》,爬过温州很多山,听温州市民讲温州山的故事,汲取很多灵感,才下刀雕刻。

  “深耕迭代”呈现新思维

  探索“小而美”发展之路

  数年来,陈顺德共带出十余名徒弟,有些徒弟学完改行了,唯有寥寥几人依然坚守在石雕行业。

  以前,他觉得是靠对石雕的热爱咬牙坚持着,这几年随着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让他看到了希望。他打算“深耕迭代”,探索“小而美”的石雕作品发展之路,呈现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做成能融入生活的生活用品,重要节日能拿出手的礼品。

  石雕有约,雕刻不误,年年岁岁不相负。五十多年的石雕生涯,陈顺德清醒的审“石”度势,一眼望穿石块的各异,仅凭石头的外形,他便可以判断其内部的色泽与变化。

  星空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让石头成艺术,时间扑面而来,在他心里,暮年的欢喜莫过于用石头讲述温州城的故事。

  □晚报记者 潇瑜/文 魏一晓/摄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