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资讯
《柑林曲》:十朵金花献北京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3-09-13 08:58:14

  《柑林曲》年画

  张春校

  一卷老年画半开半卷半挂在破木架上,几个少女手持柑篮在跳舞,画面的下方印着《柑林曲》三个字。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招数,在古玩市场特别常见,也很实用。上周六在市区妙果寺古玩市场,我就是这么遇到《柑林曲》的。当时我一脚跨过去,迫不及待地打开那“遮面”的部分,整个是一幅庆祝丰收的舞蹈场景:十个妙龄少女亭亭玉立,身着蓝襟白裙,手持满盈的金黄色柑篮,圆圆的脸蛋上饱含着笑意,画面背景是一湾流向远方的碧水、一片挂满金黄色果实的柑林,心旷神怡,好美!

  是瓯柑吗?凑近一看,似又非是。篮子里柑橘的形状像梨,上端有点皱凸,金黄色,像瓯柑,但舞蹈的名称是《柑林曲》,不是《瓯柑曲》,所以不好贸然断定。

  于是,把目光移向右下角的标注,欣喜地发现:“温州市第三中学业余舞蹈队演出……”温州,瓯柑是也!朋友老早交代我收集的瓯柑资料,今日得来全不费功夫!讨价还价,拿下。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好东西分享是我的习惯,也是我的收藏快乐。当然,现代分享的最便捷高效方式,首选是微信朋友圈。果然,发布不出5分钟,“温州记忆”群里有几个便冒了泡:左边第X个是我爱人;第一排右边过来第X个叫XXX;如有需要,可联系XXX;电话号码XXXXXX……温州记忆,记忆温州。

  综合相关资料与讲述,《柑林曲》是由新中国第一代舞蹈教育家、原温州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王明中编导,由“首届温州音乐荣誉奖”获得者陈小雷老师创作音乐,温州市第三中学文宣队组成演员,1973年赴杭城演出,获全省创作演出优秀奖,被北京电视台拍摄成影片,后来浙江人民出版社拍摄照片,再印制年画,由浙江新华书店向全国发行。查悉1974年11月发行第一版,印数36000张;1975年8月第二次印刷,印数35000张,共计71000张。这在当时,也算是现象级的。

  “当时整个温州城都轰动了,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个年画大家抢着买,我也有,但不知放哪了。”当事人、参与演出的王建新女士脸上流露出自豪的表情,“那年我读初一,才14岁。后来大家长大了,各奔东西了。平时大家念到这事,还都津津乐道。可现在,只有自己还在坚持,坚守了50年!”

  是的,50年来,王建新带着那份对舞蹈事业的热爱和执着,抱着当初那颗少女的初心,艰难而又坚毅地和新的团队一起向前走着。“《柑林曲》的表演没有停过,只是演员变了,道具、舞蹈动作、舞蹈音乐、舞台背景也有了改进,在参加母校校庆、文化礼堂会演、进京献礼等演出时,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为什么不叫《瓯柑曲》《采柑曲》?年画的背景是不是三垟湿地?十朵金花今安在?当时照片是何人所拍?现在可存有原始影像?今后有什么打算?……面对这张年画,很多人有问。

  据如今《柑林曲》策划人、温州新韵歌舞艺术团总编曹德新介绍,温州那个年代惯叫瓯柑为柑,陈小雷老师他们学农到三垟,看到一片片柑树蔓延成林,树上挂满金黄色果实,采柑人划船过来,一手提篮一手拿剪刀,不一会儿工夫,就采得满筐满篮,最后抬上船满载而归。对此情景,他们有了灵感,于是便创作出《柑林曲》。

  “如今剪柑的动作,已不再用真剪刀了,而是用手指替代了。当年大家‘咔嚓’‘咔嚓’的剪子声一响,场内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当年的柑是用报纸做的,现在改成模具了。”“我想把《柑林曲》申报非遗,作为自己舞蹈生涯的告别礼。”王建新道出了《柑林曲》半世纪来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