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阳师范校舍。
胡忠捷
永嘉县中塘乡中西村,处在山清水秀的楠溪江流域,该村村外山脚这里,周围是山林,静谧洁静,有一座永嘉县县级历史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点的古墓。立于古墓前左侧有我国著名的近代实业家、温州高校奠基人黄群(溯初)先生亲自撰写的《墓志铭》。在这篇《墓志铭》中能清楚地看到胡家几代人从事教育、担任校长的佳话,同时也看到了黄群先生对他们的赞誉。
胡氏祖孙三代任小学校长,且两两接续,薪火相传,从民国初期到温州解放,时间跨度约四十年。三代校长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入学师范,学成执教,担任校长;均任职多所小学。但是三代人各自历处的时代背景,和身处不同环境,所面临的困难和实际成果又全然不同。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给后人留下不同的传记。
第一代校长:胡化之
胡理圣,讳炳照,字化之(1877年-1922年),三代校长的开拓者和引路人。
胡化之担任多所小学校长于清末民初。他的志向就是教书,他在科举制度废除转变为民国教育的过程中矢志不移,取得学历,投身教育。新的教育制度并未建立,在破旧立新的变更中,他在小学教员、小学校长和小学教育巡回指导员三个岗位上做出了切实的成效。他任职的时间是民国初期十年,在封建制度覆灭,国家百业待兴的时代环境中,胡化之是一位对教育事业尽心尽责尽瘁的校长,获得了浙江省教育厅颁发的最高褒奖“功在树人”匾额。他毕生奉献于农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
对胡氏家族来说,胡化之是不避辛劳、趟道辟路的开拓人,是使后人走上教育路的引路人。
第二代校长:
胡定侯(胡化之长子)
胡方超(1899年-1951年),字定侯,1921年7月毕业于浙江省第十师范学校本科,同年,恰逢黄群先生来校为他在家乡创办的平阳郑楼乡村小学物色校长,希望十师校长推荐学业优秀、肯吃苦且能独当一面的应届毕业生去平阳赴任,胡定侯被选中应聘,就此走上了教育岗位。
据《温师史略》记载,胡定侯担任校长,全面主持校史发展,如筹资、购地、购物、建校舍、招聘老师、编写教材等,事必躬亲。他还特别注重农业生产教育,认为这样有助于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又可改善师生膳食。他聘请农业专任教师,推广试验场,向美国、意大利购办鸡种,向日本购办柑橘种,向杭湖地区购办蚕桑,并搜罗中外优良蔬菜种子从事试验,引入优良品种,种植成功再加以推广。在学校的农副业生产实习场所,师生们养蚕育鸡,栽植果木,引种无核蜜柑、花椰菜、羽衣甘蓝等温州市场未有的优良品种。胡定侯在这方面的造诣非常突出。据我国农业专家考证,温州的优良柑橘品种曾输往日本,经日本专家改良,又由胡定侯引入,解放后温州市农业局引种推广的原良种,就是从胡定侯住处的柑橘园里迁来的。在他的精心操持管理下,郑楼小学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从一所由旧祠堂改置的四年制农村村校建成拥有九间平洋房、八间楼洋房,教科全备的六年制正规小学。且每年添房,学生大增。郑楼小学的办学规模和教学基础在当时浙南地区首屈一指。
1933年,黄群先生决定捐赠郑楼小学改办师范学校,为家乡做更大的贡献。胡定侯顺理成章出任筹备主任,穿梭于温沪杭之间,负责黄群先生与浙江省教育厅之间的联系。基于郑楼小学完备充裕的基础设施,仅仅三个月,在郑楼小学的校址上就耸立起温州师范学校。黄群先生获教育部褒奖,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对胡定侯也是赞赏有加,对他创办学校的业绩给予高度的评价。
郑楼小学十二年的磨炼,成为胡定侯在漫长的服务教育道路上迈出的坚定起步。
胡定侯长年勤奋办学,实际经验日趋丰富,也逐渐被教育界所公认。后来,他还曾任永嘉国民教育指导员、永嘉督学等,经常到周边小学视察。我国茶学家、国家农业部专家顾问组总顾问高麟溢说:“那时,胡定侯是教育界的名人、永嘉教育界的督学。我家在大山高处,家乡很穷,文化很落后,他爬山越岭到我们那里考察,帮助办学校,我至今都还记得那身影。”
他在永嘉城乡多处指导教育,他的办校模式是:一是动员村里将庙宇改办学校,鼓励农家小孩上学;二是将师范毕业的学生引导去任农村小学校长或教师。有了校舍和教学骨干加上教材教具,乡村小学就接连开办起来。永嘉乃至浙南好多学校就是在胡定侯策划下开办的。永嘉实验中心小学校史也有记载,上塘镇的中心小学也由胡定侯创办,校址就设在前一村的胡氏宗祠里。
1942年间,鉴于老家中塘乡教育落后,他自己捐资创办了永嘉中塘中心小学及村小两所学校。他聘请温师毕业生任校长。学校建好以后要有经济支撑,他说服众人将宗族的田地抽出一部分作为校田,他教师生们种植技术、果树嫁接等技术,以增加收入,解决学校开支不足。
胡定侯一生在教育岗位上呕心沥血,捐资兴学,为发展温州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此,《温州市文史》二期、《鹿城区文史》创刊号、《平阳教育史》中均有记载。《温州大学》校史博览馆的学校创始人人物中也有对他的介绍。
胡定侯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利用他的身份和影响力鼎力支持中国共产党,掩护党员和革命群众,保护红军人员,为共产党组织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支持,为浙南地下党做了大量工作。
第三代校长:
胡明诚(胡定侯儿子)
胡明诚(1921年-2017年),中共党员,温州市统战部离休干部。青年时,他曾在温州联中、瓯中和温州师范就读。因多次组织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多次被学校开除又多次转学。在温师时,他参加了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温州师范学校支部书记、中共温州拓荒中心支部书记、温州城区区委负责人等职。后来,经父亲胡定侯的举荐,先后担任永嘉中塘小学、黄田中心学校、落霞镇中心小学、江北龙桥小学校长。在当时那动乱年代,他是一边在搞教育,另一边肩负着一项高尚且又艰险的工作——以校长的公开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革命工作。在他任职校长期间,这几所学校均被作为中共区委隐蔽点。
皖南事变以后,时局逆转,在白色恐怖笼罩下,中共温州城区区委在城区难以隐蔽,工作无法展开,经上级决定把区委机关迁移到江北龙桥小学内,为了革命工作的安全,把学校里的教职员工全部换成革命同志,当时隐蔽在这里的有郑铸(后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朱敏新(后为福建省机电设备公司党委书记)、曾芙秋(牺牲)、林文达(牺牲)、冯增荣、姚国英等人。永嘉中塘小学也成了一个革命活动的据点,革命同志聚集在那儿,如:胡景瑊(原中共永嘉县委书记)、陈能孝(原中共永嘉县委组织部部长)、孙明津、徐寿考等人。从浙东根据地来采购军用物资的同志隐蔽在那里,党的好多会议在那儿召开,依托这些隐蔽点,负责军火物资的转运。胡明诚还掩护地下党员任教,如:夏子颐、张怀江(后为浙美教授)、葛克俭、戴国英(后为浙江省林学院教授)、陈沙兵(后为中国美协画家)等等,使他们以教师为职业,从事地下工作。他还为解放区输送了大批干部,如林悦(后为新华社总社编委)等,为解放区输送大量急需物资,从而为温州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在陈沙兵保存的日记中,他多次提到:胡明诚是个好党员、好同志,地下党活动少不了他的支持和帮助。
胡氏家族连续三代担任校长的经历,在社会上并不多见,他们以毕生精力倾注乡村教育的形象将被历史铭记,并将激励后人继续发奋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