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看点
家乡来的《琵琶记》
来源:温州晚报来源:2023-07-22 10:27:35

  日前,我在国家大剧院观摩了来自家乡的瑞安市越剧团的《琵琶记》,度过一个美好的夜晚。记得上次在京看瑞安越剧团的戏,还是上学时,黄宗江先生让我去看的《海国公主》,一晃30多年了……

  本来是基于乡情,更多的是抱着捧场的心态,想不到给了我一个惊喜,甚至可以说是惊艳。编剧、导演、舞美、乐队都很棒。好几处高潮戏,都是音乐给推上去的。以前看戏曲,主要是冲着名角去的,这一次给了我另一个欣赏的角度。现在的戏曲作品,舞台布置常常很写实,运用影视手段,甚至豪华,多少有点喧宾夺主,这部剧的舞美,回到戏曲本身的审美特性,简洁写意,契合剧情,韵味悠长。

  地方剧团晋京演出,经常会邀请几个名角充场面,当然也可以理解,但是本团的演员缺乏大场面的磨炼,成长就更难了。除赵五娘外,瑞安越剧团坚持启用本团青年演员,非常难得,值得喝彩。作为外行,我觉得她们虽然还不是名角,但都能胜任,甚至优秀,假以时日,必能更上一层楼!

  坐我周边的几位,听口音都不是同乡,从她们聊天的内容看,似乎都是中央戏剧学院的老师(不是中国戏曲学院),从头到尾都很认真。坐在旁边的一位年轻老师抹了好几次眼睛,估计是感动得哭了。后面的一位老师,估计是戏迷,不时大声喊好,谢幕时,更大声喊:“好,剧本好!导演好!演员好!”瞬间我都有些惭愧,个性原因,我从来不敢这么喊,只是热烈鼓掌。

  身为瑞安人,对《琵琶记》当然情有独钟。蔡伯喈应该是中国戏曲史上性格最复杂、最立体的人物形象,跟《铡美案》里性格简陋、丑恶的陈世美形成有趣的对比。编剧站在女权主义的立场,对原作有些颠覆性的改编,比如结尾的各种谴责蔡伯喈,虽然有些生硬,但还能够接受。

  原作中一些曲子,非常精彩,编剧也作了改造甚至删除,有些遗憾,我把张庚先生(废名)在《中国文学简史》里欣赏的一段,抄录如下:

  糠和米,本是两倚依,谁人簸扬你作两处飞?一贱与一贵,好似奴家共夫婿,终无见期。丈夫,你便是米么,米在他方没寻处。奴便是糠么,怎的把糠救得人饥馁?好似儿夫出去,怎的教奴,供给得公婆甘旨?

  上周在电影频道审片,看了一部反映陕西一县剧团(秦腔)窘迫生存状态的电影,现在又看到家乡越剧团晋京演出的盛况,真是感慨万千。祝贺瑞安市越剧团的成功演出,也希望瑞安市越剧团将来大放异彩。

  王强/文 吴小淮/摄

编辑:赵乐韵|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