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这场央视戏曲春晚,让温州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让温州九山书会成为打卡点,让南戏成为看点,也让瓯剧再次成为热点。
瓯剧,原名“温州乱弹”,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1959年正式定名为瓯剧,是浙江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6月7日,瓯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温州的一张金名片。其所承载的“宋韵瓯风”更是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这些年,瓯剧强劲复兴,一个地方小剧种走上了一个个更大的舞台,成绩斐然。近日,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公布2023-2024年度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录制演员(剧目)入选名单,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方汝将入选。由方汝将、蔡晓秋、胡涛共同主演的瓯剧《杀狗记》将于2023年10月前完成录制并公演。
“梅花”香,“白玉兰”秀,那瓯剧新生代的长势又如何呢?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龙湾区滨海的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瓯剧班,零距离感受他们的“成长进行时”。
在宽敞明亮的训练大厅,“瓯四班”的学员们正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腿功训练。一名稚气未脱的男生一边咬紧牙关强忍疼痛,一边给自己数数打气:“7、8、9……加油!” 每一次压腿,都不亚于坐“老虎凳”。一些学员干脆捏着纸巾上场,因为不断加码的拉筋训练经常会让他们“泪奔”。
王子晔同学出身梨园世家,他爷爷就是已故著名瓯剧丑角演员王成虎先生。他的父亲王小豹曾告诉记者,可能是从小受爷爷的熏陶,这孩子是自己选择了戏曲道路的。相比之下,小朋似乎比其他学员更多一分成熟,他对着镜头平静地说:“虽然累,但慢慢就会习惯的,现在一切都还好吧!”另一位女学员李文月则腼腆又坚定地说道:“累肯定是累的,但看到自己每天都有进步时,就特别开心!练功不怕苦,怕苦不练功!”说完,小女生还不忘对着镜头来了个“耶”。
在教师办公室里,“瓯四班”班主任侯哲老师正在往一位男学员的膝盖上涂抹红花油。“训练难免会受点小伤,所以我们平时既要求高强度训练,也非常重视科学训练,循序渐进。”平日里在训练场地凶巴巴的他,聊起这些孩子的日常训练,言语之间充满着怜爱。
“瓯四班”这批学员平均年龄只有13岁,都是经过严格挑选后进来的。他们中既有来自温州各县(市、区)的,也有来自湖北、绍兴等地的。
班里有位叫金喜的小女生,天性活泼聪明伶俐。看似娇小,内心却有着一股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狠劲。好几次感冒发烧或者闹肚子,她都瞒着老师,高质量地完成课堂上的各个动作。有一次实在瞒不过去了,教练让她裹着大衣在旁边休息看课。看着同学们在踢腿,她闲不住了,坐在那里也要让两脚尖跟着同步练习。
还有一位名叫柴周墨的男生,属于班级里岁数大一些的学员。五官端正相貌俊朗的他,从入学的时候就给了自己目标——要成为像方汝将那样的演员。训练大厅的墙上有一排导师的个人照。每天早上吊嗓子,柴周墨都会固定地站在自己偶像导师的头像前面去练。由于他的腿筋比较僵硬,每到老师给他扳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痛苦的眼泪就会在他眼眶里打转。每当他实在忍不住疼痛时,就对自己大喊:“我要做方汝将,我要拿梅花奖!老师别松手,再帮我压点下来!”有时候,那股子劲反而让教练有点于心不忍了。
瓯剧艺术研究院承担着各种演出、创作、文化交流和课题研究等许多工作。院长蔡晓秋、副院长方汝将、胡涛以及薛青、毛显造等导师除了要完成院里很多繁杂的工作之外,每周还要轮流来“瓯四班”指导学员学习身段把式、唱腔念白等。滨海校区离位于市区的研究院近90公里,光坐车来回就近三个小时。他们每周两次,甚至很多时候连周末都是跟这些孩子们一起在练功场上度过。
近年来,瓯剧院不仅组织了温州本土精干师资,也经常邀请国内戏曲名家来作指导。昆曲名家汪世瑜、张洵澎、谷好好、罗艳,还有京剧名家奚中路、晋剧名家苗洁、中国戏曲学院孟蕊老师等都先后来温州一起探讨戏曲人才的培养。
蔡晓秋说:“瓯剧作为一个地方小剧种,如何发展壮大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培养瓯剧新生代,做好青蓝接力是瓯剧发展的根本。2008年所设的‘瓯三班’,共招收了28名学员,现在他们都已经成长为瓯剧中坚力量。2022年又开设了‘瓯四班’,招收了30名瓯剧雏燕,开启培养新一代瓯剧传承人的征程。这也是温职专和瓯剧院时隔十几年后再度携手合作,致力于打响‘南戏故里’品牌。”
除了专业课的学习,学员的文化课也是同样的重要。方汝将对记者说:“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除了勤学苦练没有捷径可走!我们要培养的是德艺双馨的演员。除了文化课和日常的训练,我经常告诉他们,学戏,还要学做人。‘瓯四班’的孩子,是将来要接过瓯剧大旗的人,我们现在一定要把好关。”
一声哨响,学员们又整队开练踢腿。午后的一束阳光正好斜照到训练场上,映照在一张张稚气却又刚毅的脸上。望着这些“瓯小子”们矫健的身姿,感觉他们恰似一只只在春光里振翅欲飞的雏燕。“瓯燕”们,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