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人物
一生修农 百岁龄童——追忆温籍农史学家游修龄
来源:来源:2022-09-16 10:45:00

  9月11日,著名农史学者游修龄先生去世,享年103岁。在温州市泰顺县司前镇国立英士大学陈列馆,校友展厅里的游修龄简介上,还是游修龄(1920-?)。跨越一个世纪,百岁仙逝,悲欣交集,这个问号从此有了具体年份。

  游修龄是我国著名农史学家、农业科技情报专家、中国稻作史研究的奠基人,历任国立英士大学农学院及原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教授、图书馆馆长等职。

  9月14日,记者联系到游老孙女游知涯。被告知,明天,游老将在杭州出殡。

  从温州出发,在杭州走完百年传奇人生,这位温籍农史学家一生与“农”字结缘。

  最忆家乡月

  浪漫赏月只花5毛钱

  1920年5月9日,游修龄出生在温州城区一个手工业家庭,小学就读于温州师范附小,初中、高中就读于温州中学,后考取国立英士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1939年,英士大学开学(民国时期的著名国立大学),当时只设了工农商三学院,没有文科。游修龄不喜欢数理化,与工科无缘。而学医是六年制,家中交不起学费,最后只能选农学。

  当时社会上对农学不太了解,亲戚同他开玩笑说,你好不容易进大学,学的还是农,以后是不是要到田里去挑粪啊?

  阴差阳错的选择,让他和农业结下不解之缘。1943年,游修龄于英士大学农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49年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

  但家乡一直是他的牵挂。

  90多岁时,游老撰文《沧桑话中秋》,犹忆青少年时代在老家五马街过的中秋节。

  “回想80多年前儿时赏月的情景,那时早在中秋节到来前10天左右,大人就带我到商店里选购一个大月饼和12个小月饼,附带还选择一张自己喜爱的彩色故事画。其实,儿童最期盼的是等到月上中天,大人允许小孩们开始分吃小月饼的那份口福!至于大月饼要到第二、第三天烤熟了再分吃。”

  世事沉浮,游老写道,一生中唯一一次富有浪漫情调的中秋赏月,也在温州,而且只用了五毛钱。

  大学毕业那年中秋,大学文凭拿到手,但工作还未落实,当时口袋里只有五毛钱,但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未婚妻来家中做客,饭后,他思索着该怎么过好这个中秋节?他用两毛钱买了两个月饼,一人一个。

  最痴稻作史

  “冷门不代表不重要”

  游老是当代中国稻作史研究的奠定者与带头人。

  1972年,余姚河姆渡遗址,在发掘出土的诸多文物中,一堆沉睡了7000多年的稻谷,虽已氧化为乌黑的炭,但是依旧颗粒饱满,令考古队员惊愕不已。

  “河姆渡遗址出土这么多的炭化稻谷和稻米,考古界完全陌生,我们浙农大也没有这方面的专家,唯一讲授水稻栽培课的教授又出差在外,有人就推荐我这个研究农史的去鉴定。”在当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游修龄证明了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水稻发源地,引起中外农业界和考古界的重视。

  中国稻作史,亦从此翻开全新的一页。

  它也就此从一项形同虚设的冷门学科,迅猛发展为一门“显学”,更把这热度传递到海外。

  他说:“关于稻作的起源地,有华南、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等很多种说法,这些观点虽然言之有物、言之成理,但总有说服力不足之嫌。我觉得像河姆渡遗址那样,出土的稻谷与相应的生产、生活工具等并存,才比较有说服力。”

  和别人研究单一学科不一样,他是学科交叉研究的专家。

  1993年,游老的第一本研究成果《稻作史论集》出版,该书被列入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的著作之一,获得浙江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农业史学较为冷门,但游老坚持“要甘于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他对稻作史研究笔耕不辍,围绕中国稻作起源、传播与分化问题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稻作史论集》《中国稻作史》《农史研究文集》《中国稻作文化史》等。

  最是天真顽童

  86岁开博客,95岁出专著

  于农史,择一事,终一生。

  游老退休后,仍继续从事农史研究,致力于农业科普推广。78岁时创作的散文《人口优生与稻米》获得国家计生委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95岁高龄时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专著《中华农耕文化漫谈》。

  游老“好玩”,众所周知。人间百年,他天真如初。

  游老一生涉猎甚广,对农学、史学、食学、考古学、社会学、语言文字学、音乐等相关领域均有所涉猎。

  “小时候,夏先生和我大哥一起,指导过我学古文、作古体诗。可惜,当时我的心思在拉琴、唱戏、演话剧上面。没想到到了晚年,我突然来兴趣了,偶尔也会写几首玩玩。”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是游老的二姐夫。

  百岁寿辰,游老出版《默言集》,更是被翻译为中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等七国文字。他晚年作品都是自学电脑,一字一句用键盘打出来的。

  1991年,游老到京都大学当访问学者,在日本研究所里,看到人手一台电脑,大受刺激。那时他已70多岁,他就从286、386学起,一个多月就掌握了表形码输入法。活到老“潮”到老,他86岁高龄开博客,上网写博文,甚至当上了BBS的版主。

  游老待人真诚,人品、治学两楷模,是大家对他的共同评价。

  早在1982年,浙江省科学大会酝酿科技成果奖时,准备给他的论文《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稻谷试论我国栽培稻的起源、分化和传播》授予一等奖。他得知后,一再谢绝。

  晚年游老自费出了一本《鸡肋集》,无论亲朋好友、同事学生,他都会送上一本。《鸡肋集》里他什么都能谈——谈《礼记》说《红楼》,谈白居易说余秋雨,谈科教兴国说学术腐败,谈健身说养猫,谈钓鱼说“云计算”……他甚至还给学生们做过关于足球的讲座——讲中国球王李惠堂。

  他是“老顽童”,亦是真君子,痴迷农史,览尽人间烟火,先生千古,赤忱依旧。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