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千年,声动瓯越!在经典中品读瓯越千年,在历史中寻觅温州诗情。
“请你来读史”专栏,用最真挚的声音,带你看白鹿衔花,探楠溪涓涓,观瓯江翻涌......
本期栏目,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鹿城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合作,为您呈现《江心屿诗词选》中的精彩篇章。敬请关注!
孤屿
碧水逶迤浮翠巘,
绿萝蒙密媚晴江。
不知谁与名孤屿,
其实中川是一双。
诗人简介
张又新,字孔昭,唐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元和九年(814)进士第一,十二年复登博学宏辞科。历官左右补阙、刑部郎中。约开成初年任温州刺史。终官左司郎中。又新在温州时,著有《永嘉百咏》。今其诗大部分已散佚,仅存十余首。这首《孤屿》诗,当为《百咏》之一。
赏析
孤屿之名是谁取的?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孤屿之名最早见于谢灵运的《登江中孤屿》诗。如果认为谢灵运就是孤屿的命名者,也没什么不妥。张又新看到孤屿并不孤,而是东西相对的两座小岛。所以,他质疑孤屿的命名是否正确。其实,张又新看到的孤屿,并非谢灵运所登临的孤屿;而今天的江心屿,又不同于张又新看到的孤屿。
图片源自网络
江心屿的东、西两屿原来是分离的,两屿之间的水道被称为中川。所谓孤屿,指的是位于中川之中的一座小屿。所以,并不是孤屿的命名不妥,而是张又新理解有误。他大概是将中川理解为瓯江之中,而将东、西屿理解为孤屿。我们猜想,在谢灵运的时代,中川的水面可能比较开阔,孤屿也比较高大,可以供人登临游赏;到了张又新之时,因潮水长期冲积,中川水面变窄,夹在东、西两屿之间的孤屿也日益坍缩,越来越不显眼。
东、西屿最初各有一座塔院,即龙翔院与兴庆院。南宋绍兴年间,青了禅师将日趋淤塞的中川填平,龙翔、兴庆两院联成一体,奠定了今天江心寺的格局。谢灵运当年所登览的孤屿,其主体已被埋藏在江心寺的大殿之下,只有山尖一片岩石还保留在大殿后面。
你如果到江心屿游览,一定不要忘记去江心寺大殿后面看一看“孤屿”哦!
作者:陈瑞赞,市政协委员、文史工作特邀研究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民进会员。
朗读者:孙杨,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广播中心交通频率节目部副主任、主持人,民进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