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看点
“南戏故里”赞颂著名戏剧家 ——纪念董辛名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侧记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3-04-01 09:41:49

  董辛名(左)夫妇

  座谈会现场

  “今天,人们在‘南戏故里’兴起研究‘温州学’时,不要忘了戏曲名人‘二董文化’研究,其中极富爱国爱乡激情与艺术才华的编剧与导演董辛名非常值得我们尊崇与学习。”3月25日,温州一批文化专家学者与董氏族人一起聚集在瓯海区董每戡纪念馆纪念著名戏剧家董辛名诞辰110周年。

  在上世纪初期,出生于永嘉县三溪横屿头村(今瓯海区潘桥街道)董家三兄弟中,长子董每戡自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后积极投入进步的电影、戏剧事业,后在沪加入“左联”和“剧联”,半个多世纪里从事话剧创作及研究,为中国戏曲研究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成为著名戏剧家、戏曲史研究专家和剧作家。

  “在南戏故里还有一个与董每戡齐名的胞弟叫董辛名,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活跃在温州话剧舞台上,仅话剧就编导了85部。”今年95岁的我市文化学者、《董辛名集》主编陈寿楠说起董辛名滔滔不绝。据他介绍,1928年7月,董辛名考进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1年毕业后在沪自学习画,1933年随同胞兄董每戡参加上海左翼戏剧家联盟领导下的剧社进行演剧活动,1934年9月借用同学蒋新珉的名字自费到日本留学,1935年3月进入东京日本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攻读电影、戏剧编导。留日期间,参加了中华留日戏剧协会。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毅然归国回到温州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担任永嘉县(温州)抗敌后援会组织救国御侮团宣传队戏剧组组长,先后为温州中学附小童军服务团、剧人协会战斗剧团等救亡社团导演了《雪中的行商》《死亡线上》《别的苦女人》《土龙山》《一颗炸弹》《东北之家》《菱姑》《最后胜利》(哑剧)《再上前线》《血洒卢沟桥》等剧目。尤其是由董每戡编剧、董辛名导演的三幕话剧《敌》在五马街首演后,于1938年4月至6月应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抗敌演剧队第四队队长侯枫之邀,赴武汉演出,并参加三厅直辖的十个抗敌演剧队在武昌昙华林三厅所在地举行的会演,轰动了武汉。同时,他曾导演了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曹禺《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家》等五部代表名剧,成为中国剧运发展中罕见的著名导演。

  “他既是一位杰出爱国民主人士,又是温州民盟的先贤。”瓯海区政协副主席、民盟瓯海基层委员会主委戴刚介绍。年轻时,董辛名远渡重洋,赴日求学。抗战爆发后,就回国抗日,从事抗日戏剧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1946年初,任永嘉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时,经仇岳希、辛志超介绍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由他与周渭夫、叶显文、游止水、刘焯等人组成温州民盟地方组织的前身——民盟永嘉“五人小组”,因此温州成为浙江民盟的发源地。1949年5月温州和平解放后,他任民盟温州市分部临时工作员会主任委员。同年9月,民盟中央组织部介绍他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9月结业后,分配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从事戏曲改革的各项工作,后又调到了河南洛阳从事教育工作。

  “他的一生是爱国爱乡的一生,是我们家族学习的榜样。”董氏族人代表董定珍说。董辛名作为一代进步戏剧家,在漂泊求学的青年时代,在动荡谋生的岁月,尤其在国难当头的抗战时期,激情地投入历史时代的洪流中,特别是运用戏剧的武器——话剧去呐喊、搏击、奋斗。特别他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拿起笔,做刀枪,创作、上演的一批进步戏剧,激发了民众的抗日斗志。他回温州曾担任老竹乡乡长,其间创办了一所小学,开办了温州工业学校、永嘉工业学校,并担任温州工业学校总务主任、永嘉工业学校校长等,受到乡亲夸赞。2013年,瓯海区首次推选26位历史名人,董每戡、董辛名双双上榜。

  “我的爷爷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一生献身戏曲事业,成为我们后辈的偶像与楷模。”董辛名的嫡孙董丹自豪地说。1938年,董辛名自武汉返回温州后,为永嘉县民众教育馆流动施教团导演了《死里求生》《张家店》《电线杆子》,将田汉《阿比西尼亚的母亲》改编成独幕话剧《呼声》等,并在就近县份的救亡演剧团体进行导演工作。抗战期间,董辛名先后担任过永嘉县抗敌后援会宣传队戏剧组组长、前哨剧团副团长兼编导、永嘉县民众教育馆国防剧团与海鸥剧团理事长兼团长、永嘉县剧人协会战斗剧团理事长兼团长、浙江省教文会中心剧团团长和永嘉县戏剧、音乐协会戏剧组组长等职务。

  “他是温州剧运的开拓者之一,是温州地方文化的带头人。”我市文化专家冯强生回忆。其实,早在1941年耶诃(谢德辉)即在《温州剧运》中评价过他:“(在温州)大小数以百计的演出中,十分之八九系出自董辛名先生导演。抗战发生,董辛名先生自东京回国,即返家乡,埋头于戏剧运动,不求名不求利,认真与负责的态度,值得称道。温州剧运能有这一点点成绩,几乎全赖他的努力,大家认为他对剧运的功劳,是不可也不能磨灭的。”1939年6月,温州公署办公处成立前哨剧团,董辛名任副团长兼导演,负责剧团的具体事务。此时剧团集中了许多温州的优秀演员,如莫洛(马骅)、徐鎏、李碧兰、谢德辉、鲁林杰(林斤澜)、谢文秋(董辛名妻子)、谷玉叶、张古怀、赵珏身、张明等。前哨剧团成为当时温州唯一较健全的戏剧团体。同时,董辛名还为瑞安县中心剧团、温中剧团、艺文小学、永中剧团、瓯中剧团等戏剧团体导演了《布袋队》《茶花女》《死亡线上》《放下你的鞭子》《天长地久》《女店主》《夜光杯》《北京人》《蜕变》《家》《雷雨》等名剧。1943年5月,永中剧团在他指导下公演曹禺名剧《雷雨》时,自告奋勇饰演女主角繁漪的是日后成为台湾著名散文家的潘希真即琦君。整个抗战时期,董辛名从独幕剧到多幕剧,由一般剧目到经典作品,为推动温州戏剧事业的发展竭心尽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两个小时的纪念座谈会上,60余位嘉宾畅所欲言,纷纷赞颂董辛名那种为地方文化发展带头披荆斩棘、坚毅不拔的精神,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国“南戏故里”的温州,更要擦亮金名片,争取将“国家戏曲博物馆”落地温州。(作者:黄松光)

编辑:赵乐韵|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