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以苍南夹缬为主线,大学生主演,反映年轻人爱情的电影《夹缬之恋》(2013年拍摄上映)近日又在微信朋友圈里流传,引起了人们对中国古老印染技术的兴趣,从而引申出一段逐渐被人遗忘的故事。
“种蓝得靛,衣被乃染;雕花夹布浸,蓝白相与间。”来自苍南纺织之乡的宜山薛勋郎“误打误撞”,成为中国夹缬印染工艺的继承人,开启了一段夹缬传承的传奇故事。
电影《夹缬之恋》海报
1985年,宜山八岱退役军人薛勋郎想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闯出一片新天地。他远赴贵州一战友家中,在那里认识了施子昂老先生。施先生曾任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纺织研究所所长,这一时期,施先生与薛勋郎至交友好,建议他搞蜡染生意,并赠送一些有关蜡染的工艺资料。
而后,施先生又向薛勋郎介绍了一位在贵州酒厂工作的日本友人。这位日本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在上海创建“中国蓝印花布社”的久保麻纱女士。薛勋郎回家后到乡下亲戚处收购了一些旧样品带给久保。久保拿着其中一条印有“百子图”的蓝夹被(敲花被)惊喜不已,激动地说,这就是史籍记载的“夹缬”,她已经苦苦寻找了十八年!
薛勋郎父子在印染夹缬(萧云集摄)
得知夹缬在苍南一带已经停止生产,久保老太太希望薛勋郎能召集当地工匠重印夹缬,当场付给三千元启动资金,之后又陆续给了三万元。在她资助下,薛勋郎回家迅速建起染坊,到乐清购买原料靛青,到瑞安订制雕版,又到湖广店村聘请印染师傅,戴家三房戴志学向他推荐陈康算老人。几经奔忙,染坊总算开业,第一批夹缬产品很快运到上海久保老太开的“蓝印社”出售。陈康算老人临终前,又把印染技术全部传给了薛勋郎。
夹缬,是我国古代在织物上印花染色的一种传统手工技艺,主要采用一组纹样对称的花版,紧夹丝织物,浸于蓝靛青染液,取得染织物,故在浙南一带俗称为“蓝夹缬”或“蓝印花布”,这项被誉为“活化石”民间传统印染工艺,发轫于秦汉,繁荣于唐代,夹缬是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堪称我国印染技术之母,古代曾作国礼。乃至宋代,朝廷指定复色夹缬为宫室专用,后二度禁令民间流通,夹缬被迫趋向单色。进入元明后,工艺相对简单的油纸镂花印染风行中原,夹缬终于湮灭于典籍,并慢慢绝迹。明清以来,夹缬在以温州为中心的浙南地区,以单色——蓝夹缬的形式流传至元、明,夹缬向蓝色转化,最后仅在浙南地区保存下来,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老外参观苍南夹缬(萧云集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夹缬还是当时浙南一带的婚嫁必备之物,在民间生活有着重要角色,被冠以“方夹被”“双纱被”“敲花被”“大花被”“蓝夹被”等美称;或凭图案呼为“百子被”“龙凤被”“状元被”“八仙被”等。20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苍南境内乡村,夹缬印染作坊比比皆是,夹缬产品的“大花被”依然是本地民众婚嫁的必备之物。
苍南夹缬以蓝、白两色构图,将温州地区的南戏故事、民间传说作为夹缬制品的主要图案。有取材于戏曲故事、民间传说的“百子图”,有取材于民间绘画的凤凰图、灯笼双喜图等,明显有别于唐宋明时期的夹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其中以“百子图”最为著名,自古以来,浙南一带结婚之时新娘的嫁妆中,有百子图的锦缎被面的被褥,用来蕴涵喜庆和祝福,同时祝愿新娘早得贵子、子孙满堂、阖家和美,在亲友的贺礼中更有送上百子锦缎被面。这种“百子图敲花被”,每条被由16个图面构成,每个图面有6个孩童,一条被共有96个孩童,统称为百子。
蓝夹缬的制作主要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打制”以及“夹缬印染”三道工序。雕花版的制作主要有选材、画稿、裱版、雕刻、打孔等步骤,技艺,技术性很强,非一般工匠所能完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里的“青”就是“靛青”,“蓝”就是“蓝草”(南板蓝根),蓝草发酵炼制靛青,作为织物的纯天然染料。靛青打制流程包括浸泡、加灰、打花、沉淀等几个步骤,打靛过程要求高,讲究技巧。位于马站镇西门外村水路山自然村的制靛池群遗址,则印证了苍南也很早就有夹缬制靛的历史。
宜山八岱村的薛勋郎的夹缬作坊,是中国当时仅存的一家蓝夹缬手工染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当薛勋郎带着久保麻沙老太太提供的资金,解决了坯布、花版和靛青问题后,经由方圆四十公里的不断了解和寻访,终于在龙港江山社区月星村找到陈康算老师傅。陈师傅17岁时离开家乡到湖广店村戴家戴乃玉师傅学夹缬手艺,三年下来,学会了用眼睛看染液,用手捞起染液看颜色,用鼻子嗅染液气味等种种方法,练就了一身夹缬好技艺。出师后,他受聘于龙港象岗村“王振荣染布店”,去做夹缬师傅。当薛勋郎的夹缬小作坊找到他时,本身对夹缬怀有情感的他满口就答应下来,尽管当时工资只有600元,而且自己年纪已大,又患有心脏病。就这样,他跟薛勋郎一干就是十来年,一直到了1997年,台湾的《汉声》杂志社邀请张道一等夹缬专家和一些外国友人到这里考察记录,陈师傅完成了最后一次夹缬工艺制作演示,才退休回家安享晚年。
夹缬产品
印染是蓝夹缬生产的最后一道也是最为关键的一道程序,将整理好的白色棉布,对折放在花版中间夹好,再连版带布泡在发好靛的靛青液浸泡,经过多次入染、多次氧化,直至染成稳固花纹的过程。1997年10月,台湾的《汉声》杂志社作了详实的夹缬工艺记录,其具体制作流程有土布的准备、染料准备、装土布于花板、吊起布版组、入缸染色、卸布洗晾六个严苛的环节。
制作采访记录结束时,《汉声》杂志自告奋勇订货,自1997年10月始,作坊的蓝靛大锅没有作废,一直保持温热状态,一摞又一摞的夹缬由锅中抬起,在野外摊开,在阳光下展示其丰足饱满的蓝。2003年,“中国蓝印花布社”也完全终止了对他的夹缬进货。至此,薛勋郎这个小小的夹缬作坊也熄灭了最后一缕温热的火,浙南最后一抹中国蓝也只能存于记忆之中了。
2006年“苍南夹缬”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薛勋郎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2011年6月“蓝夹缬”由市本级联合乐清、瑞安、苍南申报成功,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蓝夹缬被列入第一批浙江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2022年6月24日,非遗夹缬文化创新艺术展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传统手工艺教学实训基地举行。本次非遗夹缬文化创新艺术展通过传统夹缬技艺与新时代的巧妙融合展现非遗文化新魅力,展示了方寸蓝白间里的人文印记,通过产教融合,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更好地助力“夹缬”技艺的匠心传承,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更多优秀技能人才。相关政府部门、院校师生以及众多手工艺爱好者齐聚一堂,探讨夹缬技艺的未来发展。
依托古“缬”新“韵”之意,秉承“致意传统,创意再生,享匠品生活”之理念,让大家感受古韵与今韵的碰撞,传承与创新的并行,让身处现代展览中感受创新带来的时尚,也不忘追忆历史长河中非遗夹缬留下的古韵。
“缬韵”文创产品
创立非遗文创品牌“缬韵”的匠人、苍南新锐创意设计师叶其丹近年来依托古“缬”新“韵”之意,秉承“致意传统,创意再生,享匠品生活”之理念,打造了非遗夹缬衍生文创“缬韵”品牌,已成为非遗夹缬经典IP。“缬韵”现已推出日常生活系列、茶道文化系列、文书用品系列、生肖礼系列、生肖夹缬互动礼盒、服饰首饰系列、生活家居系列及其他旅游纪念品等200多种产品。
创意让夹缬重生。“传统夹缬展区”“夹缬文化传承与创新区”“夹缬文化之礼区”“夹缬互动研学区”将夹缬、地域、民俗文化巧妙融合,衍生传承新模式,感悟古缬新韵。
(本文参考《中国土布系列:夹缬》,部分图片由苍南县非遗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