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瓯越地理
瑞安溪坦村:翠屏环合作深邨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2-10-12 10:30:00

  溪坦石马山岩刻

  林新荣/文 陈国浩/图

  瑞安市溪坦村是远近闻名的出口工艺品加工村,曾获得“中国工艺礼品生产基地”称号。但我感兴趣的却是该村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王氏大宗祠。初秋的一天, 天气还是炎热,我开车奔赴溪坦。据民国《瑞安县志稿》载:“景和乡溪坦有197户,先世王益字虞臣,宋初历任两广节度使,剿虏大将军,赠光禄大夫。避王审知之乱,由闽(福建霞浦赤岸)迁瑞芳山乡,转迁梅源溪坦,即古之有大宗祠。”门前的三十一溪清澈见底,两岸青山葱郁,万古长青,确实是个好地方。

  王氏大宗祠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占地面积300平方米,由门厅、戏台、主殿、东西厢楼等组成。外墙用鹅卵石砌成,这也体现了山乡特色。更奇的是,宗祠里存放的一本《王氏宗谱》艺文集,内有贺词、序、跋,铭,诗等120余篇(首),这在山村是极少见的。

  我和凌峰找到了宗祠的负责人,拿出族谱后我逐一翻看,问他,这些诗文都为何朝人所写,可惜他们也不知作者来历了。内里的名人也有,如宋皇祐五年进士王开祖、北宋殿元王汝嘉、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一甲探花的孙希旦等。据说,前两人皆王氏族人,族谱里有他们的文章,一点都不奇怪。清朝探花孙希旦,写有《梅源十景》,却令我诧异。诗人到某地,写下一二首,是不奇怪的,写下十首肯定就有原因了。《东山旭日》曰:“翠屏环合作深邨,谷底阴阴见晓暾。山径雾消亭午近,人家开栅放鸡豚。”邨,为村。朝暾,即朝阳。这诗写得活跃,竟然在太阳东升的场景里,展现村民开笼饲养的场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风趣的是山村背阴,直到午时才开笼喂食,读了令人莞尔。《梅岭积雪》诗:“素质清香两绝尘,岭头遥望玉嶙峋。美人夜半来林下,无限瑶台月色新。”全诗采用了拟人化手法,把梅岭的雪比作美人,这个月下“美人”颇清新而脱俗。后来有人告诉我,孙希旦的母亲为溪坦人。小时的孙希旦经常到外婆家做客,怪不得写得如此和婉,如此深情。

  民间还有传说,孙希旦幼时曾在溪坦私塾开蒙。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查不出,他的外祖父、舅父的名讳,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无情,把本应该保存的都无情抹去了,只剩下一些蛛丝马迹,让人无奈。

  在艺文集里,我还惊讶地发现,这个小小的山村,竟然有一个诗社:梅源社。他们不仅集会,还同题作诗。王奇佐,字东国,梅源人,族谱里存诗九首。有诗《梅源社春兴》:“丝丝杨柳锁轻烟,翠接桃花媚远天。豁目绮园春有色,平铺锦绣满窗前。”豁目,指的是开阔视野。绮园,即美丽的花园。此诗把溪坦春天的山水写得美轮美奂。

  王就,乾隆年间人,有诗《梅源社冬吟》:“一枝梅放小窗前,猎猎尖风冷砚田。日莫诗成书欲就,暗香痕沁布头笺。”布头笺,指的是一种华贵纸张,它是用织布所剩的经线制成,古人专用以题咏或写书信的。宋苏轼的《东坡志林》里载:“取布头机,经不受纬者,治之作衣,故名布头笺,此纸名冠天下。”虽然有些夸张,却从侧面反映了乡人对文化的重视。出宗祠,我们迎着三十一溪走,竹林苍苍,苇草荡荡,波光粼粼间一片葱绿。展读王氏祠堂里存留的百多首诗,虽有名字,却已不知他们的身份了。据说,前几年,还有一个族人发心在族谱里找寻,却连生卒年月也未找到,太可惜了。

  出宗祠,凌峰带我参观了溪坦文创中心。该村之所以被称为“中国工艺礼品生产基地”,是因为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一位叫王友生的农民创办了湖岭画帘厂,一时声誉鹊起。这种画帘,是用光滑纤细的篾丝作纬,蚕丝作经编织而成,画师在竹丝上作画:花鸟、山水、仕女应有尽有,极富东方神韵和民族风格,是很正统的中国画风,所以特别受到海外华侨的喜爱。

  我记得那时我家里就有二幅,所以看到展品,我感觉特别亲切。只见竹丝光滑透亮,篾色呈金黄,非常精细,画上的山水,颇具名家气韵。看了介绍才知道,原来当年村里聚集了很多民间画师,可以说是高手如云。已经去世的瑞安著名画家施美生,就是当年的领军人物,他带出了不少学生。

  走出文创中心,在工艺路,我们看到了石马山岩刻指示牌。因为天气炎热,稍迟疑了一下,我们还是拐进去了。石马山岩画,位于山的西坡。主体岩刻约有十余个平方,可惜损蚀有些严重,依稀认出有佛塔一座,高七层,每层刻有佛像,中间还有文字:“永定元年七月二十七日”,清晰可见。这样明确纪年的早期岩刻,就是在浙江也较为罕见。回来翻资料,永定元年,即公元557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

  孙希旦写有一首《石马衔烟》诗,这是梅源十景之一。另有王鹏翮写的:“苔作皮毛草作鬃,脱衔兀立晚烟中。蓦来新雨空山过,抵着当年汗马雄。”“石马”应该指的是石马山,这应该是一座形似骏马的山头,具体指的是哪一部分,现已无法确定,但我还是祝愿溪坦如一匹俊逸的白马,能奔出大山,到达时光的深处与广阔处。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