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原创文化
瓯江、飞云江、鳌江缘何得名,你知道温州三条大河的前世今生吗?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2-09-23 09:25:14

  温州好,别是一乾坤。

  若说“温”是对这座温润、宜居之城气候的特点总结,那么“州”或许是对这座城市地理的形象描述:瓯江、飞云江、鳌江三条主要江河自北向南,犹如一个川字,与水中的一块块陆地,一起组成这座“水土甲东南”的千年名城——温州。

  世界上每一个文明的发源地,都是依傍江河湖泊发展的,许多民族和国家都把河流比做母亲。

  江流千古。瓯江、飞云江、鳌江,与钱塘江、灵江、甬江、苕溪、运河同列浙江八大水系。回望这三条江河的前世今生,会发现我们对身边的母亲河既熟悉又陌生。

图片

  01

  瓯江

  瓯江,属山溪型河流,为浙江省第二大河、温州市第一大河。

图片

  △瓯江帆影 1973 叶金甫 摄

  广义的瓯江,上、中、下游河段当地各有不同的称谓。瓯江发源于庆元、龙泉交界的百山祖锅帽尖,上游称龙泉溪,中游称大溪,下游称瓯江。

  狭义的瓯江便是指下游河段,它流经永嘉、乐清、鹿城、瓯海,至龙湾与乐清交界处流入东海。

  江流的得名往往与所在地紧密关联。温州古为瓯地,汉时称东瓯;上、中游地区也是横跨秦汉之时的瓯越故地,因此人们习惯将整条干流统称为“瓯江”。

图片

  △瓯江水涨鱼儿跃 1968年 邵度 摄

  古时,瓯江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名字,大多伴随温州城市的名字而变化。

  东汉

  永宁江

  得名原因:东汉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伴随温州开始单独建县,永宁江也以县为名。晋郭璞注《山海经·海内南经》“瓯居海中”云:“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

  晋代

  永嘉江

  得名原因: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立永嘉郡,永嘉江的名字由此而来。

  唐代

  温江

  得名原因:唐高宗上元二年(675),析括州之永嘉、安固二县置温州,治设永嘉,这是“温州”得名的开始,永嘉江也一度被改称温江。

  明代

  瓯江

  得名原因:因温州“三代时盖瓯国”,故称其江为瓯江(据清光绪《永嘉县志》)。

  别名

  蜃江、慎江、芙蓉江

  得名原因:唐元和七年(812),因刺史韦庸“于江浒沙上得筝弦,投之江,忽化为白龙而去”之说(见《集异志》),得名蜃江,谐音为慎江。又因瓯江两岸自古盛产木芙蓉,繁花若霞,故别称“芙蓉江”。

  02

  飞云江

  飞云江,属山溪型河流,为浙江省第四大河、温州市第二大河。

图片

  飞云江夕照

  飞云江发源于景宁和泰顺交界的洞宫山白云尖北麓,上游称三插溪,中游、下游横贯瑞安市境,称飞云江。

图片

  △飞云江发源地白云尖

  古时,江名一度伴随瑞安县名变化而更迭,最终因千年古渡飞云渡而留下飞云江之名。 

  三国

  罗阳江、安阳江

  得名原因:三国吴赤乌二年(239),析永宁县大罗山(泉山)南境置罗阳县,为瑞安建县之始;吴宝鼎三年(268)更名安阳县,江随县得名。

  晋代

  安固江

  得名原因:晋太康元年(280)改安阳县称安固县。

  唐代

  瑞安江

  得名原因:唐天复二年(902),安固县改瑞安县,江亦称瑞安江。宋代大诗人陆游经过瑞安时,留下著名的《泛瑞安江风涛贴然》诗: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

  宋代

  飞云江

  得名原因:因千年古渡飞云渡而得名。宋末诗人林景熙《飞云渡》诗名闻遐迩后,始有“飞云江”之名。一说唐天复三年(903),以飞云渡而易名飞云江。林景熙诗云:“人烟荒县少,澹澹隔秋阴。帆影分南北,潮声变古今。断峰僧塔远,初日海门深。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清飞云江一带已成繁华之地,学者俞樾在《自福州还杭过瑞安》诗中赞叹:“飞云渡口水茫茫,历历风帆海外樯。江面乱流行十里,依稀风景似钱塘。”待渡亭中有副对联颇有趣味:“少住为佳,看南浦云西山雨巷;请君快渡,趁一帆风正两岸潮平。

  03

  鳌江

  鳌江,全国著名三大涌潮江之一(另两条为钱塘江和闽江),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中最南端的一条河流。

图片

  △鳌江老渡口

  鳌江主流发源于南雁荡山脉的吴地山麓,源头在文成县桂山乡桂库村,分南港、北港。

  鳌江与飞云江相似,一度随县名变化,至清代因江口波涛汹涌而得名鳌江。近代,平阳人将鳌江之水与南雁荡的风光连在一起,冠以“雁山鳌水”之美称。如数学家苏步青有诗称故乡:“地灵人杰我平阳,鳌水雁山鱼米香。”苏渊雷则赞叹:“凤翅蛾眉饮艳名,雁门鳌水壮山城。”

  西晋

  始阳江、横阳江

  得名原因:因县得名。西晋武帝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县境南以横屿船屯及其南境为始阳县(今平阳、苍南、龙港、泰顺部分地区),不久改名横阳县(取横屿和横阳江之义)。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横阳江在(横阳)县南一百里。

  五代

  平阳江,钱仓江(前仓江)

  得名原因:后梁乾化四年(914),吴越王钱镠改横阳县名为平阳。宋《元丰九域志》载,平阳“有横阳山、平阳江”。清乾隆《平阳县志》记载:钱仓“以石罅中有钱流出,故名;一云吴越钱王游此。北宋时,钱仓即为温州四大镇之一,宋及清初曾名前仓。钱仓地处鳌江北岸,有千年古渡“平栏义渡”,相传钱俶曾在这里停舟,留下“官船浦”地名。《明史》称鳌江为前仓江:西有前仓江,亦曰横阳江。

  清代

  鳌江

  得名原因:据民国《平阳县志》称,因海水涨潮时,江口波涛汹涌,状如巨鳌负山,故名“鳌江”,隐含着巨鳌镇浪、保境安民之意。《清史稿》中载平阳县:“西南:鳌江,古曰始阳江。”清代诗人张綦毋诗云:“流来三十六高源,汇作狂涛入海翻。无数青山遮不住,休教汲水怨龙孙。”形象写出鳌江贯穿平阳县境后东流入海的气势。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