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瓯越地理
走访李山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2-09-12 12:39:00

  高振千

  关于文成李山,那是在雁荡听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王丽女士《追寻失落的中国教育传统》的讲座之后,她在讲座中提到了文成县玉壶镇李山村1949年前后的教育以及极为推崇的乡村教材《李山书》,为此她不远万里从北京风尘仆仆赶到李山采访写下《乡土中国远去的背影》,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这就使文成李山披上了几分神秘的面纱,也给人增添了几分好奇,总觉得是个值得拜访的小山村。

  一日清晨,搭好友学品的车出发,车上还有他朋友,以及朋友八岁的儿子。据说,这孩子在意大利出生,不会普通话、瑞安话,还是第一次回国。车子在瑞安飞云出口下高速,经过马屿、高楼直奔枫岭。在枫岭用过午餐,车子一路向文成李山行驶。扑车窗而来的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连绵不绝的高耸的峰峦、茂密的浓绿的松树毛竹、新垫铺的黑黑的柏油路……这一切令人心旷神怡。曲曲折折的公路上车辆稀少,多了几分宁静,盘山而上,学品开得稳稳当当。

  终于来到了三县交界的三岔路口,左方为文成玉壶,右方为丽水青田,李山就在青田方向的路旁。转入岔路没多久,就见到了上书“李山”两字的门洞,迎面是几幢并立的楼房。难道这就是李山村?我不禁有些疑惑起来。

  学品朋友的亲戚家房子就在路边,他带我们去村里看看。原来村子就在脚下,在郁郁葱葱的树木、竹子掩映下的山坳里。大大小小的屋顶横七竖八,挤挤挨挨,高的新房和矮的老屋错落相处。一行人沿着山腰间环绕的羊肠小道,先下去看看承载着李山村百年教育的祠堂。

  李山村地处瑞安、文成和丽水市青田三县交界的深山之中,据族谱记载,建村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因最初在此落脚的村民姓李而得名。有意思的是,村里人现在都不姓李,全部姓胡,所建的自然是胡氏祠堂。

  两层的祠堂不高,约呈四方形,前面有七间,地脚上面一米高是红块石垒的,其余都贴着马赛克,漂亮的绿色方格图案。一层窗户顶上都有半圆形的窗檐装饰,内部有褐色、黑色、白色线条,这就使整幢建筑有点西洋的味道。锁着的大门与门前的石狮子一样静默着,透过门缝依稀可见里面的格局。

  据介绍,李山小学就办在这个祠堂里,鼎盛时期曾经吸引了邻近村庄的孩子来读书,1949年后还办过初中,祠堂不够用时,右前方的一幢二层楼也被用作教室。

  紧靠祠堂后面的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华侨出资兴建的比较气派的三层教学楼,柱子上“李山华侨小学”的铜字还在,只是不知那个“小”字哪里去了,不锈钢校门同样紧锁着里面空空如也的教室。曾经引以为豪、历史悠久的李山小学消失也有十来年了。

  山村的路,一般不管大小、平直、材质,大多四通八达。村前的水泥公路平坦、宽敞,转过去就来到了村口。四棵挺拔的大柳杉,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树龄,粗壮、笔直的树干,显得特别伟岸;旁边的一株红豆杉更加苍老,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庞大的树冠遮天蔽日,带来了一片阴凉。

  站在村口望过去,李山村坐北朝南,犹如拥在青山的怀抱中。从村口缓缓走下去,这里应该是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有一幢村里最早的砖木结构三层楼,屋前由高高的石头围墙包裹着,同行的村里人称之为“地主屋”,估计是以前大户人家的;有一座胡仲森影剧院,门面贴着白色瓷砖,仿佛让人见到昔日的热闹;有一间村委办公楼,挂着党支部、村委会、村委监督委员会、老人协会四块斑斑驳驳的牌子,前面写的却是“玉壶镇光明村”。这三幢房子一字排开,比邻相连,都大门紧闭。

  再拾级而上,有一幢毛竹林下修旧如旧的老房子,两位老人正坐在走廊上一角悠闲地乘凉,这里不用电风扇、空调也清凉,几乎可以从侧面眺望整个村落。两位老人很健谈,也很好客,穿红背心的胡大妈连忙去屋里端凳子让我们坐。问起百科全书式的《李山书》,他们都侃侃而谈,胡大妈还上楼给我们找了一本。胡大爷还特地邀请我们到他家去看看,原来他家还在上面,大约原先是村里最高处的,可以俯视全村景况,一幢砖混结构的五间两层楼,屋旁有一株抽出新叶的老枫树。

  再上去,就是我们开始下山的地方了。整个村子里不论新房、老屋,大部分都空着,一路上能见到也就一些老人。这些老人的孩子们都出国了不在身边,他们守着空房、守候着寂静的李山村。

  李山小学从繁荣逐渐走向消亡,李山村从人丁兴旺走向几乎“空心”,文化和人口的日益式微,大概是中国很多山村在急剧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一边是山村的不断解散,一边是城镇大张旗鼓地扩张,这样博弈的结果是否现代化社会的必然选择?

  告别李山,我们选择从桂峰回瑞安。作为侨乡的桂峰,空心化的情形跟李山差不多。如此下去,车后座上已经颇不耐烦的八岁孩子会不会找不着归国、回家的路?他能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吗?

编辑:陈亚彰|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