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传承
这是正月里最浪漫的灯火!这些了不得的温州非遗名片安利给你
来源:温州文旅资讯来源:2022-02-23 10:33:45

  日前,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结果揭晓,20部(件、套)作品获奖,其中乐清首饰龙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顺奎的灯彩“乐清首饰龙灯”入选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类

图片

  不仅如此,就在上周,“乐清首饰龙灯”还在2022年央视元宵晚会中惊艳亮相

图片

  看到这,小编就知道温州非遗灯彩就要藏不住了!绚丽的色彩、栩栩如生的人物,背后是悠久的文化历史……

  这张了不得的温州名片,现在就安利给你~

图片

   温州·非遗灯彩 

图片
图片

  

  

  温州作为“百工之乡”,手工艺历来十分发达。温州许多灯彩被列为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平原、山区、海岛各有不同的活动内容。在种类上,也有珠灯、彩灯、挑灯、鱼灯、百鸟灯、走马灯、布龙、首饰龙、纱龙灯、档龙、拼字龙、大龙等多样灯彩之分。

图片

  灯彩(乐清首饰龙)

图片
图片

  乐清首饰龙俗称“首饰龙灯”“龙船”,起源于明朝末年,是乐清传统工艺美术灯彩品种之一。2007年6月,“首饰龙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11月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乐清首饰龙制作技艺集百工之长,制作工艺繁琐复杂,工程庞大,包含木工、钳工、油彩、竹编、纸扎、灯彩、刻纸、服装设计、人物雕塑以及仿古建筑等。

图片

  首饰龙一般长5米,高3米,宽2米,龙身分四层,有80多个楼阁、亭台,浓缩了《封神榜》《西游记》等80多出戏,有近300个形态各异、从事各行各业的古今人物在手舞足蹈。

图片

  首饰龙内部细致的造型包括磨粉、打铁、算命等36个行当的生动场景,妙趣横生,逗人喜爱,仿佛一幅幅活生生的民俗风土画卷。首饰龙是流动的雕塑,是活动的美术展览会,是民族艺术创造力的体现。

图片

  平阳头发吊灯

图片

图片

  平阳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建县于公元283年,境内众乡村建有殿宇庙堂,放花灯、求子求财等民俗活动演绎其中。头发吊灯是民俗活动中的亮点。2007年,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片

  平阳头发吊灯制作技艺有较高艺术价值和人文历史价值,在马必重(腾蛟镇马车村人,1930年生)一家已传承5代。灯高1.6米,直径1.2米,为八角亭台结构,分上、中、下三层,用竹篾、络麻杆、芦苇和彩纸扎制而成。

图片

  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穿头发丝上:选用百余根头发丝(长度在60 厘米以上,2至3根连成一根)贯穿整盏灯,牵引人物、动物造型(用纸、络麻杆制成,反映典故、传说,有知识性和观赏性)的头、手、脚等部位,在灯座下木炭火(或用电风扇)产生的气流带动下有条不紊地旋转。

图片

  人文内涵体现在两方面:一指材料和外型,它的关键材料是头发,外形上则是一种彩灯。二是兆吉祥喜庆,“发”是发财的发、“灯”在闽南话中与“丁”谐音,合起来有财源广进、人丁兴旺的意思,所以又称“福头灯”或“子嗣灯”,寄托了人们的祝愿。

图片

  龙湾拼字龙灯

图片

图片

  龙湾拼字龙灯源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汤和信俗,距今已有400多年的传承历史,是独特的群众体育活动形式,2007年6月,龙湾拼字龙灯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拼字龙其以竹木为骨、裹布为皮,由龙头、龙身、龙尾和龙珠等组成,龙头、龙尾与龙身分开,由“打盘丝”“上游龙、下游龙”“龙出洞、龙归洞”三大部分组成,外形上威风凛凛,舞蹈时奋发刚健。

图片

  龙灯可巧妙拼出吉祥字形,别开生面突出了龙文化“驱灾赐福”的永恒主题。现可四龙、五龙同舞,四字同拼,丰富了内容和形式。

图片

  茶山百鸟灯

图片

图片

  在温州造型各异的花灯中,鸟造型的花灯却比较罕见,尤其是专门的鸟灯制作则属稀有。茶山“百鸟灯”制作技艺,历史较悠久,约始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12年瓯海百鸟灯工艺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茶山背依大罗山,自古生态环境优美,是鸟类的天堂,有很多的珍禽飞鸟,当地人对鸟非常爱护。鸟是自然界的精灵,茶山的布衣老百姓借鸟的灵性,举办鸟灯民俗活动来祈福,祈盼这自然的精灵给自己带来平安和福气。这或许就是茶山“百鸟灯”传统民俗的由来。

图片

  如今茶山“百鸟灯”在旧时民间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竹篾为模型用纱布代替薄纸,不怕雨打风吹,方便使用与保存。百鸟灯形态各异,大胆运用了五色油彩,色彩搭配艳丽和谐,散发出浓郁的民俗气息。

图片

  鱼灯舞(洞头鱼灯)

图片
图片

  洞头鱼灯是根据海里鱼的形象做成的灯彩,往往在节日里挂家中或参加灯会,起源于清雍正年间,随后逐渐形成表演形式——鱼灯舞。2012年,鱼灯舞(洞头鱼灯)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图片

  鱼灯的制作有两种特色:一是 “神鱼灯”,其形象为兽面、兽头和鱼身鱼尾相组合。二是样本鱼灯,鱼灯绘以鲜艳彩色,形似逼真。

图片

  鱼灯舞表演一般都在正月十五至十八,整个舞蹈结构是按“官牌九”之名设计走阵方式。随着鱼灯表演的发展,“鱼灯舞”由原来的简单游艺活动逐步演变成具有浓郁渔家风情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数量也由原来的10盏增加到26盏灯或更多。

图片

  鱼灯与“余”同音,寄托人们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洞头鱼灯舞是广大民众长期以来集体智慧的结晶,融入了海岛人们真实的思想、观念和情感,凝聚着海岛人们爱岛爱家乡的浓浓之情。

图片

  周岙挑灯

图片

图片

  周岙位于瓯海区泽雅镇东部。周岙挑灯习俗见载于《周氏宗谱》,时间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系劳动人民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2016年被列入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周岙挑灯与传统的正月十五闹花灯有所不同的是,周岙挑灯的时间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三举行民俗活动,并全村挑灯巡游。村民们杀猪、宰羊、做食物、摆路祭,祭天拜地,祈求五谷丰登,保佑国泰民安,宴请亲朋好友。

图片

图片

  每年十月十三,村民们摆路祭,赏灯、猜灯谜、花灯评选。晚上挑灯巡游,几千盏五颜六色的花灯在夜幕下的乡间小道上绵延几公里,像一条光灿灿的巨大火龙在游动,挑灯色彩缤纷,形态各异,基本形状有三角、五角、六棱、四方、八面等,种类有走马灯、橄榄灯、船灯、莲花灯等,场面十分壮观。

图片

  周岙挑灯使古老的花灯制作技艺得到了传承,一些相关的民俗活动得到了延续。周岙挑灯体现了民间精美纸扎的手工技艺,在题材上大部表现地方风情,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色。

图片

  曹村无骨花灯制作技艺

图片
图片

  无骨花灯在曹村制作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无骨花灯没有骨架,只用纸裁剪、折叠成型,却能制作出形状古朴典雅、玲珑剔透的花灯来。

图片

  无骨花灯的制作全凭手工,需经绘图、烫纸、剪样、装订、凿花、拷贝、刺绣、粘贴、竖灯、装饰等十余道工序,每道工序细致讲究。2009年6月列入第三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图片
图片

  曹村元宵灯会,是历史悠久的一种群众性民俗节庆活动,始于南宋绍兴廿七年(1157年),曹村人民为庆祝曹逢时首登进士第,家家户户举岁星灯,从此相沿成习,历数百年而不衰,而今已成为融庙会、物资交流、文化活动等内容于一体的民俗活动。花灯齐出游行,高跷旱船上阵,场面热闹非凡。2007年1月被列入第一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图片

  瓯海竹丝灯

图片
图片

  温州竹丝灯笼已有千余年历史。唐宋时,已极为鼎盛。唐朝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中就有“永嘉(现温州)土贡竹丝灯”,作为朝廷贡品的记载。竹丝灯以细篾为架,用棉纸或轻绸制作灯笼,纸面上贴有太平花、迎春花等图案。

图片

  上世纪四十年代以前,瓯海区梧田、茶山一带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以编扎竹丝灯为副业,有些人家也以此为生。“百里坊,大灯光”温州人的口头语,正反映了旧时竹丝灯在温州民间的广泛应用。2011年,瓯海竹丝灯被列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竹丝灯,作为出行的照明工具。乡间道路旁,竖一竹竿,挂一盏竹丝灯,亦作为路灯。正月闹元宵,更是不可缺少的灯彩。以前每户人家的屋檐下都常年挂一盏“三官灯”,一年换一次,以祈求年年平安吉祥,“七星灯”“龙船灯”更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灯饰。

图片

  九龙灯

图片
图片

  郭溪街道岭头村位于瓯海区西部的天长岭背,自明嘉靖年间起,当地百姓每年都举办灯会来祭拜祈福,从正月初开始,庙内红烛辉煌、香烟缭绕、迎神游灯、摆祭滚龙、非常热闹。

图片

  因当地山路崎岖坎坷,不适宜长龙灯出游表演,于是有了分体的“九龙灯”。九盏龙灯既是一个组合,又可以单盏进行表演,活泼灵动,特别适宜山区山路崎岖的地域特点。2012年,九龙灯被列入温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九龙灯的九条龙形态各异,或曲、或直、或盘,各具神韵。其中的一条是鱼身龙头的鱼龙,更是取“鱼跃龙门”变成龙的典故。“九龙灯”舞蹈时配锣鼓伴奏,套路由九龙出山、九龙盘翻、九龙抢珠、九龙护珠等组成。舞动时,在“紧锣密鼓”声中,九龙时而组合,时而分开,这九条龙翻腾嬉戏抢珠的场面,活泼热闹,又不失龙的威力。

图片

  马灯舞

图片

  马灯舞,俗称“跑马灯”或“竹马灯”,是温州苍南、泰顺、瓯海等地人们欢庆太平盛世、增强重大节日和重要庆典热闹气氛的一种传统舞蹈。

  苍南马灯舞

图片

  过去,从苍南的平原到山区、海岛,几乎各乡镇都有跑马灯活动的足迹。马灯,是仿照马的形状用篾扎纸糊而成,分马头与马身两段,捆缚在舞者腹前和背后,这样人走起来像骑马一样,俗称“马头军”。晚上,马头、马尾中部都点上蜡烛。表演时,由一个或两个孩子扮演马童,呼叫“马队”,开始整场表演。2008年,苍南马灯舞被列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泰顺马灯舞

图片

  马灯舞在明清时代的泰顺就已开始流行。泰顺的马灯舞主要分布在雅阳镇、三魁镇、洋溪乡一带。泰顺马灯舞有“马”也有“狮”。骑着马的是生,骑着狮的是旦,男童扮演旦,女童扮演生。音乐为古老的高腔。以彩灯为主,竹马为副。舞蹈服饰、音乐唱腔、歌词都有着明朝时期的特点。2008年,泰顺马灯舞被列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瓯海马灯舞

图片

  瓯海丽岙叶宅村的跑马灯据记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当地的跑马灯阵势庞大,有二十多人参加,马头马尾点上灯,边跑边唱,走成“8”字或“剪刀”等队形,乐队伴奏,曲调婉转动听,而且化妆成戏剧人物,戏剧人物没有特定要求,根据自己爱好的人物造型化妆。2012年,马灯舞(瓯海跑马灯)被列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乐清翁垟鱼灯

图片
图片

  叶旭艳/摄

  舞鱼灯是乐清市翁垟街道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一般在正月里举行,2009年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鱼灯一队有12盏至16盏,现在也有18盏、32盏,分龙头龙尾、龙珠,中间是各色各类鱼形的鱼灯,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图片

  吴辉明/摄

  其阵形项目有“橄榄阵”“元宝阵”“棋盘阵”“鲤鱼翻水阵”等;拆阵有“稻桶阵”“梅花阵”“双龙十字阵”“双龙抢珠阵”等。

图片

  前陈龙灯

图片
图片

  前陈龙灯是双屿的岩门、屿头、前陈一带的村民,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为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而举行的划龙灯风俗。前陈村的划龙灯必须三种龙灯同时出游,分别为:纸花龙、板凳龙、闹龙。划龙灯当天,各家各户须摆酒、放鞭炮和烟花进行迎送。2014年,前陈龙灯被列入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前林鱼灯

图片
图片

  鱼灯舞一直是鹿城区前林百姓在逢年过节时的娱乐活动。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七期间,当地人们热闹舞鱼灯,再配上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的伴奏,体现了人们祈求上苍,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美好祝愿。2014年,前林鱼灯被列入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片

  你还知道温州哪些有趣的非遗灯彩?

  欢迎在下方留言说一说~

编辑:孙荷静|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