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艺生活
观历史,品人文,一起行走历经繁华沧桑后蜕变的乐清磐石卫城~
来源:温州文旅资讯来源:2021-11-01 10:34:00

  位于乐清西南端的磐石镇,又名盘屿,其南濒瓯江,西枕横春山,早在6000年前,就有先民定居于此。从瓯江口往西看,磐石形似半岛,雄踞温州之门户,为军事战略险要。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在磐石设卫,派重兵驻守,取“固若金汤,坚如磐石”之意,称“磐石卫”。因城内有珍珠山,故又称“珠城”。在经历了金戈铁马、烽火四起的年代,曾经繁华卫城在时光的冲刷下,如今蜕变出全新的模样。

  沧桑历史,看城镇变迁

  1600年前谢灵运在磐石写下《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羁苦孰云慰,观海藉朝风。莫辨洪波极,谁知大壑东。依稀采菱歌,仿佛含嚬容。遨游碧沙渚,游衍丹山峰。”此诗成了目前已知关于磐石最早的文献记载。千余年过去,磐石人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作,随着之后的筑堤、开垦等,磐石的地形已与当年谢灵运走访时截然不同,登高山,既可远眺茫茫瓯江与相邻城镇,亦可望见此间的千亩良田。

磐石。顾婷婷 摄

  磐石。顾婷婷 摄

  清道光《乐清县志》卷之首中存留了在清道光年间(1821-1850)磐石城的全貌图,从图中不难看出磐石古城有城门城楼各四,可如今的磐石已不复见城墙与城楼。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奉旨巡视沿海,修筑磐石卫城,城墙均用钉头石,石块外大里小,如钉子一般钉进去,让磐石城墙固若金汤,后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大规模修缮,增高增厚城墙,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城墙被拆充作筑路石料,之后又被日军拆毁东北角用于修筑军用机场,剩余城墙后也在文革中被完全拆毁,夷为平地,如今尚存的仅有西门、北门等城址。

清道光年间(1821-1850)磐石城的全貌图

  清道光年间(1821-1850)磐石城的全貌图

  2009年1月,当地老文史工作者何存济等复原磐石城旧貌,在镇政府和当地企业家支持下,以200:1的比例,用黄杨木雕制成磐石卫城模型,现摆放在珠城电气公司展厅。在这磐石卫城的模型中,可一览曾经繁华的磐石卫城,护城河绕城流淌,城内街巷阡陌、桥梁众多、屋房林立。

黄杨木雕制成磐石卫城模型

  黄杨木雕制成磐石卫城模型

  听磐石的老人讲述,在设卫建城后,磐石的执政者官至武三品,磐石城内猛增了5600多名官兵,驻守在此,让这原来寂静的小渔村转身成了繁华城镇。只是看模型或许无法体会,当我们走进磐石老城之中,站在曾经繁华的城中央,这个古城的十字路口,如今虽已变得狭窄,但此间留存的繁华记忆在文字和口口流传中,依旧是磐石人心中的骄傲,听老人说,古城以前是砖铺就的街道,两旁还有水渠流过,作为当时的重镇,周边许多城镇的人来磐石赶集游玩,车水马龙、热闹不已,站在这个十字路口向四方望去,人潮涌动,比肩继踵,文化活动如唱词、做戏经常上演,商贸也异常繁荣,海货从南门港口上岸,北门陆路车马进城,东门水路船只载客,当时交通便利程度也侧面反映了卫城曾经的繁荣。

磐石老城的中心街道

  磐石老城的中心街道

  虽然遗憾见不到曾经宽阔的砖路,老人们口中城里遍布医药房、布店、海货店、酒坊、肉铺等繁盛也都成了过去,但城市终究还是留下了岁月的痕迹,如今的老城,尚保留了民国磐石医院旧址,城内部分的城隍庙,那些老房子、旧商铺便是生活的印记,走在老城街上,突然遇见儿时见过的杂货铺,时光似乎“咻”的一声回到了过去。

墨斗池

  墨斗池

  在老城中,还留存的一处墨斗池,池内锦鲤来回游动,据专家介绍,这里就是曾经卫城的正中心,上方还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点的牌子。

磐石渡口

  磐石渡口

  朝城东去,那里有着老码头,码头的过道上两侧分别写着“磐石渡口”与“镇瓯亭”,斑驳的痕迹布满渡口的古道,在江边还立有1984年建造船埠的石碑。站在被岁月刻上沧桑的渡口,听着磐石镇历史文化专家倪进讲述这渡口的繁华岁月,现在码头早已迁址,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码头依旧是重要的交通地段,周边城市的人和货物往来都要从这个渡口上岸,望着眼前茫茫江水,想象曾经的船只往来,渡口的热闹景象……远处的巨大轮船,将你拉回现在,如今的磐石有着服装、化工、电子、煤机、船舶制造等多行业齐头并进的工业经济,新的码头发挥着它的新作用。

磐石灰鹅

  磐石灰鹅

  在磐石,美食也极具历史渊源,除去磐石著名水产芝湾蝤蛑,磐石的灰鹅也不得不提,灰鹅曾为朝廷贡品,明永乐年间磐石每年向朝廷贡赋鹅翎25000只,当时在磐石以养鹅为生的有百余户人家,熏灰鹅技艺经数百年的传承,有其独有的味道,其香味与一般烤制的不同,入口美味,后有余香,值得一尝。灰鹅此次在乐清十碗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小碗”之一,是到磐石不可错过的美食。

  ?

  战火历史,读人文磐石

  ?

  磐石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应当是明初建“卫”以及后来的抗倭。磐石卫是明初浙江十六卫之一,更是其中沿海“备倭”十卫中扼守瓯江门户的重要军事指挥机构,下辖前、后、左、中、右(均在卫城内;后千户所于成化五年移驻县城东南,就是现在的后所村)和蒲岐、宁村(在今温州市龙湾区)等千户所。

戴福墓武官俑细节。

  戴福墓武官俑细节。

  磐石卫城在明朝经历了多次的倭寇骚扰和侵袭,官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抗倭的历史中,也涌现了一些受人民爱戴的官员,其中比较著名的当数戴福。戴福,字天锡,永乐初,扈从成祖北伐阵亡,戴福继承父志,初迁怀远将军指挥同知,战功卓著、授轻车都尉指挥使,镇守磐石卫与倭寇多次奋战克敌。戴福在位积极备战,策略得当,多次与倭寇奋战,均能克敌致胜。又申明号令、抚绥军民,使得磐石卫控制的军事区域有三十多年海晏民安,百姓深感其德。戴福至68岁卒,葬乐清磐石重石,追封镇国将军、都指挥使司(正二品官)。其墓葬现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其墓依山势而筑,规模较大,墓丘呈扶椅式,上下有四坛。墓道石刻存神道碑一通,武官俑一尊。墓前武官佣石像生服饰纹理精美清晰,神情肃穆。巨大的墓碑下驼背的赑屃首已不在,据《光绪乐清县志》记载,《墓志铭》作于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如今碑上青苔斑驳,碑文随着岁月因风化已经无法分辨。

  磐石卫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历来为江防门户、军事要地。20世纪40年代,日军多次入侵温州并在重石村内民房设置了司令部、邮局、慰安所、野战仓库等机构,重石作为日军第三次侵占温州的大本营被洗劫一空,灾难深重。

  如今重石村内的日军入侵温州(乐清)展示馆内,真实展现了当时日军入侵重石,并以重石为司令部在温州所犯下的暴行。日军的暴行激起乐清军民的奋起反抗。据《日军入侵乐清暴行纪实》记载,抗战期间,由中共乐清县委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和国民党驻乐地方部队、特务队、警备大队、自卫大队等先后与日军进行大小作战12次,共阵亡官兵55人、受伤6人、失踪35人。

  重石村内现还留存日军第三次侵占温州时修筑的日军防空洞遗址。1944年9月日军进驻重石村后,强征民夫修筑道路与5处防空洞,在其撤退时炸毁了2处,倒塌2处,仅存此处。

南巘墓现状(郭欣提供)

  南巘墓现状(郭欣提供)

  唐德宗贞元年间,温州刺史路应(745—811)发动乡民加筑堤塘,开垦良田,乐清西乡也随之逐渐繁荣,从而吸引了许多士大夫来磐石定居,同时也带来了读书的风气。最著名的有两位,一位是南巘,另一位是吴杜。

  南巘字文陟,号静斋,原籍河南洛阳。宋宣和进士,授徐州签判。建炎四年(1130)南巘携家眷追随高宗南下躲避金兵,到乐清馆头(今名琯头)时,因官微职小,无力报援,遂上表乞休,隐居重石。南巘63岁去世,葬于重石村的横春北原(四房山下)。其墓葬为乐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戴福墓(来自“行者云龙”博客)市档案局供图

  戴福墓(来自“行者云龙”博客)市档案局供图

  吴杜,字月连,号珠松。吴氏先世是江阴人,唐末弃官避居安固(瑞安)县库村(今泰顺县境内)。吴杜生于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登开禧元年(1205)进士。嘉定十六年(1223)前后任嘉兴府教授,后担任礼部官,卒赠礼部尚书。因爱乐清山水,于宝庆间(1225—1227)迁居重石。淳祐八年(1248)卒,建陵园于重石庵山。至今墓前石将军、石兽皆存,共有武官俑两尊、文官俑一尊、石马一只、石羊一对,这批石像是不可多得的宋代石雕精品。其墓为乐清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在磐石镇重石村,还有一处一定要去看看的是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真如寺石塔。石塔建于五代至北宋年间(907-979),是真如寺的重要建筑之一,1994年修复四座。1999年利用原残部件修复第一、二、六三座。至此,石塔全部复原,七塔再现。

真如寺石塔细节。

  真如寺石塔细节。

  石塔有七座,象征包括释迦牟尼佛在内的过去七佛。七塔除雕饰略有不同外,形制几乎完全相同。七塔仿照印度窣堵波式,平面呈六边形,通高为5米余,由塔基、塔身、塔顶、塔刹四部分组成。石塔上的石刻花纹细致,因修缮,不同的石塔上花纹有些细微差距,但依旧细腻华美,经过历史的沉淀,诠释着岁月的从容和精致。

“莲心台”。李炯 摄

  “莲心台”。李炯 摄

  去年,磐石镇以“全域美”建设为契机,谋划“千年重石 文禅胜地”人文景观提升项目。项目实施方案以重石古村深厚文化和优美山水为基底,以本土禅宗修心特质、红色文化爱国育人特质、山水文化静心特质为基调,分两期进行打造。

  如今,走进重石古村,在“两园一道”中的“莲花公园”,石径和苗木拼构出一朵巨大的莲花,蔚为壮观。拾级而上“莲心台”,倚栏而望,“九龙池”尽收眼底。在公园一侧,“樱林健步道”顺着山脚向前蜿蜒,串联起四房山遗址、日军入侵温州(乐清)展示馆、吴杜陵园等节点。

来源:温州文旅资讯

原标题:观历史,品人文,一起行走历经繁华沧桑后蜕变的乐清磐石卫城~

编辑:孙荷静|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