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艺生活
【重走楠溪江】豆瓣7.7分《走读·楠溪江》作者16年后再度归来!
来源:楠溪江来源:2021-09-18 10:38:06

  楠溪江因山水闻名,大名鼎鼎的谢灵运为它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使之成为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坐落于楠溪江中游的芙蓉、岩头、苍坡三个古村,则讲究风水,注重环境与建筑的和谐,并经历了悠远时光的洗涤,至今保存尚好,成为旅者喜欢的探访之地。

  “那些留存着古老建筑和习俗的村落,那些没落于山间的清流和树木,那么多日子的贴近所带来的安宁,至今还清晰印在心中。我知道我还会再去。”在我与先生合著的《走读楠溪江》一书后记中,我写下这样一段话。彼时2005年。16年之后,我们再次踏上了楠溪江之旅。空间和时间是一对奇妙的组合。时间一往直前,不可往返;空间却永恒存在。时间的流逝对空间起着作用,空间因此发生了变化;空间却经由人类的记忆、文字与照片,将瞬间定格。如此,当我们站在曾走访过的村落,将书中照片与眼前景物对照时,产生了颇为奇妙的感觉,一些熟悉的气息在遥远的记忆深处升起,伴随着隐隐陌生之感。这种感觉在芙蓉村那被烧毁了大半的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建筑司马第大屋前,尤为强烈。司马第为奉直大夫兼司马陈有佐与三子陈士鸾所建,共有40个整间,占地24亩。2005年我们探访芙蓉村时,司马第完好,散居着陈家后裔,其中一对正在打麦子的老夫妻还停下了手中活计,讲起他们家口耳相传的祖宗趣事。如今,老夫妻不见,只留下被烧得干焦乌黑的梁柱。梁柱干焦乌黑,梁柱间的野草野花却长得旺盛。芙蓉村其余建筑都还保存完好。东门是芙蓉村正门,为三开间歇山式二层楼阁建筑,是楠溪江200多个村落中最繁丽的楼门。进东门而入,长长的街是芙蓉村的主街如意街,如意街比门面平地高,五级台阶意喻“五子登科”;街道中间铺以青砖,意喻“金砖铺地”。——南宋时,芙蓉村有18人在临安当京官,被称为“十八金带”。如意街两侧分别坐落着陈氏宗祠、芙蓉池、芙蓉亭、芙蓉书院……被大火烧毁大半的司马第大屋在如意街尽头往右。这个始建于晚唐的村落,于元顺帝年间重建时,采取了“七星八斗”的格局:村中三个池塘分别为“天泉”、“地泉”、“人泉”,与村中“金、木、水、火、土”五井构成“八斗”,又有方形的高出地面的七块石头分布在村中各处,名为七星。是楠溪江村落中典型的讲究风水的村落之一。遗憾的是,如今东门外便是密密紧挨着的现代水泥房,火柴盒式的房子将村子团团包围,造成视觉上的憋闷与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同样存在于距芙蓉村不远的岩头村。比芙蓉村好的是,岩头村的老村落当年也按“七星八斗”布局,却又取“金生丽水,玉出昆冈”之意,在村外挖出长达2000多米的长河,取名丽水河。丽水河如今有效地将现代水泥房阻挡在外,保证了古村落相对完整的空间。一座横跨于丽水河之上,建于明嘉靖三十七年的石桥将古村落与外界连接起来。16年前,一个头戴斗笠、肩扛犁耙的老农正走在这座石桥上,被我们摄入镜头,成了《走读楠溪江》的封面。如今石桥仍在,走在桥上的,却是生生“老”了16岁的人。——当年那个老农也一样老了16岁吧。在村口那片草地兴致勃勃玩沙子的小孩子,却都不到10岁。他们蹲在草地上,小脑袋挨着小脑袋,哪里知道时光就像他们手中洒落的流沙,片刻都停不住。

  慰人心的是那座水亭祠。水亭祠是岩头村八世祖金永朴所建,作书房之用,倾塌之后,由在西班牙经商的金家后代出资重建,屋檐还是老屋檐,其余遵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留了原建筑的格局和样式。入门是一片平阔空地,一堵照壁挡住了一汪清澈水池,水池上却又伸出一块平台,令整个方形空间交错有致。穿过水池后方门楼,又是一方水池,这水池被石条砌成的通道分割成两半,小道上建有一座木亭,这座小亭将人的视线阻挡,令它后面的正堂不至于一览无遗。正合了我国传统建筑美学上 “ 曲则有情” 的思想。我们在水亭祠观赏,拍下空地上不知何人所晾衣服,不知何人所晒药草,一个爸爸跟一个三四岁左右的小女孩坐在正堂,为父的口中念着a-o-e,小女孩却害羞不愿跟着张口,我拍下了父女的背影。是日光强烈的正午时分,水亭祠清幽静寂,16年的时光似乎没有在这儿留下什么痕迹。岩头古村落内“有名堂”的建筑不多,这个创建于南宋的村落在清朝曾被官府以“勾结‘长毛’”之名烧了十几座三进大宅,从此元气大伤。如今村落最受游客青睐的便是清末建于丽水河侧蓄水坝上的商业街——丽水街。丽水街全长300多米,有90多间店铺,卖些家常用品。——可谓以耕读传家,学而优则仕的楠溪江一带最早开始商业经营活动的村落。丽水街一侧,老石桥附近,是乘风亭,当年建村时,跟着桥、河一起诞生,后来成了挑担的脚夫们的歇脚之地。亭内常备有泡着解暑药的凉茶,免费的还有草鞋。如今草鞋没有,凉茶分装在四个巨大容器中,想喝多少喝多少。当然喝茶者不是脚夫们,是我们这些游客。喝过凉茶,告别刚结识的一家三口,我们往北而去。不远处便是另一个古村落——苍坡村。

  是最得我们欢心的古村落。首先,村落外是大片田园,视野开阔,没有杂乱的现代建筑;其次,村口的水池、植物疏朗有致,一个门亭与两侧溪石所砌之围墙,绕住了村子。门亭古朴、简洁,却端然大气。是独特的半拱式飞檐木结构,被古建筑专家视为国内独一的宋代建筑珍品,堪比被誉为日本国宝级建筑的奈良东大寺南大门。苍坡村初建于五代后周显德二年(955年),村落格局成形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为九世祖李嵩请国师李时白设计,村内开东、西两池为砚池;砚池边用条石砌筑砚槽,附近各放置一大石条,意为墨;村中一条主街西东走向,称为笔街,笔街之笔尖直指西面笔架山;整个村落方正,如同一张白纸。如此纸、墨、砚、笔组成的“文房四宝”,与村口的三级进士坦(宋进士要经过县府试、公试、会试)、七级台阶(意为由七品晋升为一品)、四块条石构成的太师纱帽一起,意喻着苍坡村人才辈出,流芳百世。所有这些,经历了时光的变迁,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门楼因为是木质结构,历年曾遭部分损坏,修修补补,无损旧时模样。(据我们在岩头村结识的那位游人信息,门楼在近年维修中曾人为抬高了一些,我们仔细观察,看不出明显痕迹,无法确定信息真伪。)

  保存完好的还有村内各处建筑如仁济庙、望兄亭、水月堂、李氏宗祠……村内古民居或一进二轩,或二进三进四合院;立面有单层式、二层楼阁式,各具特色。巷道与院墙均以鹅卵石砌成。所谓保存完好,并非指这些始建于宋代的建筑一砖一瓦都是老物,这在物理上是不太可能做到的事。保存完好的意思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尊重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尽可能保持这些遗产的原样,在原样遭到毁坏无法修复的情况下,替换的新材质也尽可能做到与旧材质和谐,互不冲突。

  芙蓉村、岩头村、苍坡村在这方面的工作相对到位,这与这三个村落建村时所处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有关。宋代是最讲究风水的朝代,所谓风水,不仅讲究地理位置,还讲究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布局的合理。——芙蓉村与岩头村的七星八斗,苍坡村的文房四宝,虽然最后的着眼点都在“人”,希望自己的宗族出人才,但无论选址还是造房,都尊重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山与水:村中的人造水池,倒映着村落附近的青山;村中绕巷的水渠,至今仍然活跃流动,水草摇曳;疏密有致的房屋,青瓦飞檐,却简洁素朴。更令人惊叹的,是建村时代的古人的大局观,这种大局观不仅体现在空间上,也体现在时间上,更体现在他们的胸襟上:他们不仅为自己的家人建立家园,他们也是为自己的族人,乃至自己宗族的后代建立家园。所以他们的着眼点不是一家一室,而是整个村落;他们讲究建筑材质的坚固,因为他们希望这些房子能传诸久远;他们在村落建凉亭,种植草木,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族人能有公共空间休闲,也能相互交往,增进感情。凡此种种,都是现代农村所欠缺和忽视的。话说回来,2005年,当我们游走于楠溪江各村落时,也只着迷于那些村落古建筑的故事与传说,而没有深究这些古村落的更深远的存在意义,以及对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启迪。是在这次重游中,才有了这么深沉的体会。令人开心的是,我们游苍坡村的时候,村头村尾出现了很多年轻的学生,他们都是温州某大学学设计的学子,学校组织他们来古村落采风,为的是让他们能更多了解古人的审美。不管这些学子们有多少收获,我想,多多少少总有些收获。

编辑:孙荷静|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