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人物
篾匠李道永:将竹丝编成“非遗”
来源:温州晚报来源:2021-08-30 09:07:00

  今年71岁的李道永出身瑞安市莘塍街道一个做篾世家,祖上三四代人都靠这门手艺养家糊口。他10岁就跟着父亲学做竹编,后来机缘巧合转型做工艺竹编。经过近50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李道永将竹编产品做成了艺术精品,自己也先后被评为浙江省首批优秀民间文艺人才、“十大瑞安工匠”、温州市非遗“瑞安竹编”代表性传承人。

  从农具到工艺品 做篾师傅转型

  李道永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做篾师傅,虽然他们当时做的都是农具、生活用具这样的粗篾,但是他们把活做得好,在瑞安当地都很有名气。李道永从父亲手上传承这门手艺后,年轻力壮的他不满足现状,开始自学做细篾和工艺竹编。

  1973年,瑞安莘塍镇上有了一家工艺竹编厂,李道永作为做篾师傅被招聘入厂。由于他做的活很细致、产品质量好,厂里将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先后安排他到东阳、嵊州等地学习工艺竹编并指派他专门做样品。“出去学习主要是看产品,至于工艺,一般看一下就知道要怎么编。”李道永清楚地记得,当自己看到竹编工艺还能编出“武松打虎”“寿星”这样的人物时,顿时茅塞顿开。

  很快,李道永就能为厂里编出动物、首饰盒、水果盘、花盆等各种新的竹编工艺品,并受到订货商的青睐。他的产品被上海一家出口公司选中,送到广州交易会展览,收到很多订单,产品开始大量出口海外,销往日本、美国等国家。

  从生活日用到文化符号

  创意引领市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1990年,镇里的工艺竹编厂解散了。李道永开始在家里做竹编茶盘,茶盘卖到了温州市区、乐清一带,生意红火。随着日本树脂、塑料茶盘进入国内,竹编茶盘的生意受到冲击,为了维持生计,李道永另谋出路办起了服装加工厂,可惜办了10年也没有什么发展,最终放弃。这时,村里很多人鼓励他重操旧业,认为他编得一手好篾不做太可惜。大家都相信工艺竹编会有好前景。2002年,李道永又拿起做篾刀,重新做起工艺竹编。

  为了让竹编工艺品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李道永挖空心思在产品图案、形状的设计上下功夫。壁挂篮、首饰盒、花瓶、垃圾桶、动物果盘……如今李道永竹编工作室摆满了各种精致漂亮的竹编工艺品。婚庆类、日用类、道具类产品更是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当地很多人家子女嫁娶都要到他这里订制一套结婚用的竹编器具,如锦格儿、六合、花瓶、茶盆、子孙桶、脚盆等,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欣赏、收藏。很多婚庆店也会跟他们大量订购产品。当地很多舞蹈团队还会找他定做“瑞安盾牌舞”的竹编道具,李道永的竹编工艺品成了当地一枚文化符号。 

  老篾匠有个小心愿

  将技艺传给更多人

  瑞安曾从事做篾的师傅不少,但坚持下来的少之又少。李道永对工艺竹编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从心底不希望这门手艺失传,希望孩子们能有人将手艺传承下去。孩子们理解老父亲的心思,去年,大儿子和二儿子放下手头的服装生意,开始跟着老父亲学手艺。“我父亲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而且我们希望至少我们这一代人还能把它传承下来,同时也希望能帮助父亲开发更多现代化、年轻化的竹编产品和销售模式。”李道永的大儿子李忠说。

  “学竹编虽然辛苦,想要做得好又要不断创新和突破,但它不用耗费很大的体力,而且充满趣味性,做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李道永说。作为瑞安市和温州市的竹编非遗传承人,十几年来,李道永还到很多学校、图书馆、乡村文化礼堂宣传竹编工艺。有了两位儿子的支持后,他也有了足够的产品带向瓯海瞿溪、瑞安马屿、乐清白石等大集市展示。

  李道永最大的愿望是想把工艺竹编传承、发展下去。现在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他两个孩子教会。若有他人愿意学,他表示都愿意教,并会毫无保留地教。(□晚报记者 陈琼 通讯员 林良爽/文 陈琼/摄)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