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请你来读史
【请你来读史】温州人的山水诗:永嘉四灵诗派
来源:温州政协来源:2021-07-19 06:42:00

请你来读史

  钩沉瓯越千年文化,阐发温州时代新声。

  为充分挖掘、展现温州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温州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与温州市文史研究馆联合策划推出“请你来读史”专栏,带您穿越时光、回望来路,为您定格历史上的精彩瞬间,共同寻找悠久、深远的温州文化力量。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瓯江山水之路第四篇——“温州人的山水诗:永嘉四灵诗派”。

温州人的山水诗:永嘉四灵诗派

  宋元和明初,是温州诗歌发展最繁盛的时期,当时名家名作迭出,被评价为“永嘉多诗人”,是“风雅之国”。特别是崛起于南宋诗坛的永嘉四灵诗派,名手众多,阵营强大,影响广远,与永嘉学派、南戏并称为宋代温州文化三大创造。他们倡率的晚唐体,在诗界得到广泛呼应,流行全国。

  永嘉四灵

  均出叶适门下

  四灵诗派的灵魂人物即“永嘉四灵”。他们是活跃于南宋诗坛的四位温籍诗人,也就是徐照(约1160-1211,字灵晖)、徐玑(1162-1214,字灵渊)、翁卷(约1164-约1225,字灵舒)、赵师秀(1170-1220,字灵秀,也称灵芝)。徐照、徐玑、赵师秀均为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翁卷为温州属县乐清人。由于他们都是温州(古称永嘉郡)人,字号中皆带“灵”字,彼此又旨趣相投,创作主张一致,诗风同体,频相唱酬,故世称“永嘉四灵”。四人都出于南宋温州大儒、永嘉事功学派集大成者叶适门下。

戴宏海“永嘉四灵”工笔人物画

  四灵诗派

  登上历史舞台

  四灵诗派的兴起,有其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四灵诗书影

  宋室南渡后建都临安,地处东南海隅的温州迎来了发展良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一时人才济济,名家辈出。

  四灵诗派在此时出现,有两个直接成因:一是不满于当时理学家的诗论,二是“以矫江西之失”。

  四灵及其先声潘柽,力主恢复讲求声律辞采的晚唐诗风,叶适也是积极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这种“五色彰施,律昌相应”的唐体,在当时却受到一些人的反对摒弃,认为其“纤碎而害道,淫肆而乱雅”。

  当时理学家普遍重道轻文,认为只要理义好便是好诗,轻视文辞的修饰作用。时值理学盛行,“为文作诗要专意于道”的理念被大多数人接受,甚至将“文以载道”极端化,若反之则为“玩物丧志”。因而导致文学作品如诗歌的内容、题材单一,其中蕴含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等功能渐渐散失。

  而四灵作诗则恰恰相反,他们自吐性情、直抒胸臆,或田园山水、或生活琐事,甚至闲情别绪。这类题材恰为当时的理学家所嫌弃。

  理学家也不赞成诗歌创作的艰辛过程,认为“诗固不学而能之”,他们鄙视晚唐体字斟句酌的苦吟作风,这与四灵倡导的“刻意求工”的、以晚唐贾岛等为代表的诗歌理想截然不同。

  四灵努力扭转这种“贵理学贱诗”的社会风气。叶适赞“四灵”让唐诗复兴,他和他所代表的永嘉事功学派,在学术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对四灵诗风起到了理论上提升和倡扬推动的作用。

  当时的南宋诗坛,还有另一诗歌流派即“江西诗派”,因过于注重典故、掉书袋的诗风,为世人诟病已久,渐趋末流。因此,四灵诗派应运而生,以清淡简易的白描式诗风走上诗坛。

  对此,现代著名学者钱钟书曾有过评价。他以杜甫的诗句“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来形容四灵,意为四灵每人都只是一个“才力有限而又欲有所建树”的中小诗家,因为抱团使得共同诗风风行一时,并大大削弱了江西诗派及其他派家的势力,几乎夺取他们的地位。所谓“白小”,就是温州人熟悉的一种小鱼,行动迅捷灵敏,俗称“白魈鬼”,常成群浮出水面。

  四灵诗派

  与江西诗派异同

  江西诗派是宋代一个诗歌流派,得名于著名诗人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以杜甫为“祖师爷”,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被誉为该派“三宗”。江西诗派诗风艰涩、用典繁复难懂。

  四灵诗派与江西诗派风格不同,很少使事用典,多采取白描手法,诗风平易秀润,简淡清逸。“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是他们的创作准则和目标。

  如徐玑《凭高》:

  凭高散幽策,绿草满春坡。

  楚野无林木,湘山似水波。

  客怀随地改,诗思出门多。

  尚有溪西寺,斜阳未得过。

  徐照《舟上》:

  小船停桨逐潮还,四五人家住一湾。

  贪看晓光侵月色,不知云气失前山。

  翁卷《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些诗歌无一不平淡简逸,是田园、山水诗的佳作。

  徐玑有言“诗句多于马上成”,四灵要的就是这种以诗歌抒发性情的创作方式。因此,四灵的视野比那些一味模仿、从书卷讨生活的诗家要来得开阔。当然,四灵同江西诗派只是宗奉和风格情趣不同,作诗方法倒并无多大差异。江西诗派视作金科玉律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法,四灵也用得很熟。如赵师秀《寄赵昌父》中“忆就江楼别,雪晴江月圆”等比较有名的句子,就是从唐人成句中点化出来的。

  四灵诗派诗人辈出

  本籍外籍四十六家

  四灵诗派在诗界得到广泛呼应,出现了一大批相倡和追随者。四灵派的成员,既有本土诗人,也有外籍诗人,共约四十六家。

  

  1、本土诗人三十四家

  据四灵同时代郡人王绰《薛瓜庐墓志铭》记述:除叶适、潘柽和四灵之外,有刘咏道、戴文子、张直翁、潘幼明、赵几道、刘成道、卢次夔、赵叔鲁、赵端行、陈叔方、薛景石、徐太古、陈居端、胡象德、高竹友15家;

  

  此外,《薛瓜庐墓志铭》中未记述的,尚有翁诚之、翁常之、陈西老、蒋肖韩、曹东畎、薛仁静、薛子舒、贾仲颖、刘明远9家;

  后来又有薛云泉、宋饮冰、潘渔庄、薛独庵4家,传承不衰,称之为后四灵派诗人。

  2、外籍诗人可考者十二家

  四灵诗风远播各地。外地从四灵学诗或模仿四灵诗风的,籍贯大致分布省内绍兴、台州等地,省外则有江西、福建、河南等地。也有的长居温州,如福建的葛绍体。

  

葛绍体东山诗选

  外籍十二诗家依次为: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葛天民、潼川(今四川三台)释居简、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苏泂、建安(今福建建瓯)葛绍体、饶州安仁(今江西余江)汤千、袁州(今江西宜春)赵汝鐩、寓居兴化军(今福建莆田)赵庚夫、祖籍河阳(今河南孟县)张弋、旴江(今江西南城)杜耒、台州(今属浙江)薛泳、方岳,里贯事迹未详的是潜仲刚。

  如此众多的诗家,可以看出,四灵诗派在诗界得到广泛呼应,流行全国,而他们清淡简易的白描式诗风,也使田园、山水诗飞入寻常百姓家。

编辑:孙荷静|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