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名山曾过目,就中此景难图录。山前向见白头翁,自道一生看不足。”这是宋朝诗人释惟一题为《雁荡山》的诗里的诗句。
吴林防在雁荡山中隐居了5年后,得出了与此相类似的结论:“目浴雁荡山的一草一木,未探雁荡山之全境。”
吴林防在画室中介绍他的创作。
吴林防在山中的居所,挨着雁荡山十八古刹之一的罗汉寺,由原来的一层旧屋装修而成,屋后便是崖壁。门前对着一条流经罗汉寺的清澈溪流,不少游鱼在水中悠游。清净,是这一带最大的特色。
溪上横着一条建于宋淳祐八年的石桥,通往小溪对面的大片田园。吴林防有时就坐在石桥下的溪水旁,就着阴凉,欣赏这件古老的艺术品。
吴林防生于1963年,天津人,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版画专业。曾任高校教师,也曾经商。2019年,他来到雁荡山,静心专研山水画。
吴林防在雁荡山中的速写。
沉寂于山林,了悟画境
初来山中时,吴林防是“一人一车一狗”,那是一条重达150斤的大型宠物犬,名“小黑”。怎奈有一天小黑故去了,于是,他就常常穿上迷彩服,手持一根竹杖,独自穿梭来往于山中。
观者若仔细欣赏他近年以雁荡山为题材的画作,会发现不少画中的某个角落都隐藏着“一人一犬”的形象,画中人被称为“山峰道人”,其实就是吴林防自己的形象,而“犬”,即小黑的形象。
他与雁荡山结缘,源自一个理由:中国历代知名画家都曾画雁荡山,而学习古人画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到他们曾经画画的地方去看一看。
吴林防介绍他在雁荡山居所一带的山崖。
黄宾虹曾在雁荡山方洞一带的一处居所里暂住,潜心作画。在山中时,吴林防也曾得到机会,数日住在黄宾虹住过的地方,日听山风夜观月。“黄宾虹打开了宋元山水画的一个缺口,他画中墨的积染层次,就像在黑暗中透出光明,又黑又亮又透,这正是雁荡山的观感带给他的。”吴林防说,通过雁荡山的山中小住,黄宾虹的画中既透出了寂静感,也透出了生机感。
用他的话来说,雁荡山就是“上天造物最后的一个泥巴”,其中沟壑纵横、千变万化,可谓汇集了前贤的各种笔法。在他看来,不论是王羲之的鹅头笔法,还是周沧米的蝌蚪文,均师法自然。而在“三山五岳”之中,犹如无字之书的雁荡山,给他带来了最多的可能性,在山中每走一步便换了一个景。
所以,在山中的他,随身带着素描本,常常循着不同的山道去描摹雁荡山。
《雁荡胜境图》吴林防 作
因为山居而精进
五年时间,吴林防几乎走遍了雁荡山的各个角落。
就在罗汉寺附近他采风时的必经小道上,他还有一个“朋友”,那是一条大型五步蛇。为了不让这条蛇妨碍他的行走与创作,他常常拿一些自己不舍得吃的好肉去喂它,彼此越来越熟稔。
渐渐地,他也有了自己心中的“雁荡山十景”:百岗尖的云海、西门岛的落日……而他最钟爱的风景,是位于雁湖岗的西麓长徼村附近的黑龙瀑,这处隐秘的风景,他百去不厌。
吴林防的山水画。
“我是职业画家,后来又有了很多社会的磨砺,如今,我想,我终于可以放一放对物质的追求,隐居于山中。这些年来,雁荡山夯实了我的基础,也令我觉得自己功力精进。”吴林防说,真实的山水不仅是绘画笔法上的老师,也是构建自己哲学体系的源泉。
当然,在山中住久了,他也结识了不少当地朋友。有时看到他在家,路过的朋友便会进来一起喝个茶聊个天。然而有时他需要潜心作画,就只能无奈地“闭关”谢客了。每每此时,他便将前门锁上,自己爬后窗进屋,给人制造出一个人不在家的假象。这些时候,他会提前在屋内的两台冰箱里储满食物,关门一画就是十来天。
接下来,吴林防希望利用两年时间完成自己这数年行走雁荡山所得的创作,之后举办大型展览,让外界了解一个静心山中岁月的画家眼中的山水,也了解他的山水画和山中哲学感悟。
《千佛岩》 吴林防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