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文化资讯
历时三年发掘9000多平方米,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收官”
来源:来源:2025-03-07 04:18:21

  温州网讯 还原依港而建的温州古城,七座城门直通瓯江,随着最后一道“江山门”方位疑团被解开,温州南宋时期古城图千年后重现,十座城门方位清晰可寻!昨天,省政协委员、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接受记者专访,讲述了遗址发掘最后的“收官”工作。

  古城门最后的方位之谜被解开

  “2021年10月进场,温州考古人历时三年多时间,对朔门古港遗址9000多平方米范围展开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已取得标志性成果。”梁岩华说,今年市两会,他的提案与基层考古工作者有关。

  从朔门古港遗址问世以来,温州考古人从解锁沉船、码头、岸线等谜团,再到后来发掘的人骨遗存之谜,以及最后的“古城门之谜”,一个个标志性的发现,令每一位参与古港发掘工作的考古人都多了份荣誉感与成就感。市两会期间,梁岩华将古港发掘成果作了相关汇报。

  根据史料,温州古城门的演变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经历过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重修。古港遗址的问世,也开启了考古人对于“南宋十城门”的探寻。岁月更迭,十座古城门仅七座大致方位确定,另外三座犹如蒙上历史的尘埃,直到古港遗址问世才被一一破解。古港遗址问世后,第八座城门定安门明确了位置。

  去年10月份,考古人员在朔门古港遗址发掘中,确定了宋代城门“奉恩门”的方位,南宋时期温州古城的第九座城门被考古专家锁定。随之而来的便是最后一座城门——江山门的方位谜团。江山门的方位之所以难寻,是因为史料有记载,但未发现遗迹,在第九座城门方位被确定的情况下,江山门的方位目前也只能锁定大致位置。考古人员后续将根据现存史料进一步寻找。

  昨天,记者从温州文物考古所提供的南宋十城门的方位图上看到,迎恩门、定安门、永清门、江山门、拱辰门、奉恩门、镇海门这七座古城门直通瓯江,来福门、永宁门、瑞安门这三座城门位于城内其他方位。

  “拱辰门就是现在朔门,唐代时期这里有两座城门,民间称‘双门’,由于温州话与‘朔门’相近,后面逐渐演变成了‘朔门’。”梁岩华说,经过考古发掘,温州古城已大体摸清,城内格局及历史演变基本探明。这一发现,填补了温州城市考古的一块空白,为研究宋代温州港城格局、街巷肌理变化及海丝港口城市的港城联动模式提供了新材料。

  6个人骨遗存仍在解密中

  目前,朔门古港遗址现场的考古发掘工作进入了尾声,但解密“沉船之谜”“人骨遗存之谜”等研究工作仍在继续。记者了解到,此前出土的沉船、人骨遗存等文物均存放在位于市区江心西园的温州朔门遗址公园沉船修复工作室。

  记者此前曾对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首具人骨遗存进行报道,此后几个月间考古人员又在沉船遗迹附近又发现5个个体人骨架遗存,初步可推测出有成年男子、妇女以及儿童的人骨,且沉船船舱内散乱分布着少量人类与动物骨骼,以及一些果核、木头和植物漂浮物。有专家推测,这些人骨遗存可能与当时船难的发生抑或战争等突发事件有关。

  梁岩华透露,目前对于沉船的研究仍在继续,6具人骨遗存标本已被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团队采样,进行体质人类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相信不久之后就有新发现。

  来源:温州都市报

  原标题:历时三年发掘9000多平方米,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发掘“收官”

  “南宋十城门”方位清晰可寻 沉船人骨之谜仍在破解中

  记者 金晖

  新闻+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经过持续3年多的发掘,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总的来说,取得了以下成果:

  基本探明了朔门古港遗址范围、港区布局及其演变过程。揭露了朔门(望江门)、奉恩门及其东侧水门基址,城内外道路、10多段江岸、12座码头遗址,渡亭、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及房屋(含元代浴所)基址等,宋元时期的港区格局及其演变过程大体探明,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

  通过与史料相印证,初步摸清了温州古城兴废沿革。由于在五代城墙基址底部发现了唐代江岸和码头遗迹,不难判断早期的城址在五代城址内侧,规模略小。后又经过宋、元、明、清几个时期的不断演变。民国时期,城墙防御功能弱化,陆续被拆除,至1939年,古城城墙基本被拆除。

  海丝港口样本更加具象。遗址朔门和奉恩门在五代北宋时期都直连斜坡式码头,成为港城一体的标本范式;到南宋嘉定年间,留元刚重修古城时建有10座城门,其中7座直通港口,南边3座城门则通过护城河及塘河与港口相通。这成为港城一体的鲜明特色;奉恩门规模较朔门略小,印证了朔门是北大门的判断。史载朔门唐代设置双门,五代重修时始废为单门。而根据唐代规制,只有正门才可设双门。由此可看出港口对于温州古城的主导地位。这些发现使得海丝港口的经典样本有了更加具象化的表达。

编辑:许淑瑞|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