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 文化频道   ->   瓯越文化
《之官纪行》:南宋官员差旅文化实录
来源:温州日报来源:2023-04-01 09:45:01

  吴氏族谱中的《库村居址形胜之图》,库村是吴驲赴任昭州的出发地。

  《之官纪行》是泰顺先贤吴驲(1167—1247)在南宋嘉定九年(1216)赴任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知州途中的行记,它在地方志书《分疆录》《泰顺县志》中被称为《宦游日记》,在泰顺吴氏家谱中被称为《之官纪行》。《之官纪行》记录了吴驲赴任期间的旅途交通、自然环境、地理物产、人文历史、社会风貌等诸多情况,这种直观的记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之官纪行》与陆游《入蜀记》、欧阳修《于役志》等作品相比,对于研究古代官员差旅活动来说,尤其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之官纪行》按照行程分章,按日分段记载,正文收录诗40首、词1首,附录收诗3首,外附录收诗1首。当时吴驲五十岁,携子吴彪、吴虒同行,从安固库村(今泰顺库村)启程,往西过江西,再经湖南,南下进入广西,进抵静江府,最后到达广南西路的昭州。除去从静江府至昭州最后几天的旅途没留下文字记录外,自八月初五从库村启程至十一月廿二日抵达静江府,累计三个月十七天(一百零七日),都有文字记录,字数达6788字。相较于欧阳修《于役志》五个月零二天、1744字,吴驲《之官纪行》记述内容更加细致详实,比如对途中经过具体地点与路径的记述就明显详细得多,作诗的“频率”也更高,且诗的质量也很好,势必能让《之官纪行》成为研究南宋官员差旅文化的首选史料依据。

  水陆交替

  库村与昭州直线距离约1000公里,吴驲选择的路线是先东北至瑞安县城,而后西北至衢州,自衢州入江西,一路向西,自醴陵入湖南,再南下,由全州入广西,达静州府后再转至昭州,交通方式以陆路为主,在浙江境内有两次乘舟记录,在赣江走过一次水路。

  浙江境内的两次乘舟,分别是从江口村至瑞安县城、从温州城到处州城这两段。宋代飞云江流域航运相对发达,吴驲从江口村启程走飞云江水路,在当时是不二之选。至于温州城到括州城这段,即便行程方向与瓯江水流相逆,吴驲仍选择溯游而上,走瓯江水路。这种选择除了得益于宋代相对发达的内河水路交通外,另一个原因便是当地山路非常崎岖,车马劳顿,疲累又费时。吴驲在括州至衢州途中言:“才踰善岭又摩诃,借问化城路几何?”“自上三衢路不平,冈峦竟作太行行。”宋代即便有驿站为官员出行提供服务,但是与中原平坦地形相比较,江南地区起伏的山势使得远途出行颇为不易。另外,吴驲在莒江江口村启程前提到“至江口村,备舟十二只”“彪、虒二儿随任”,虽然文中所述的随行人员只有两个儿子,但是从十二只舟的规模来看,行李不少,且还有其他家眷,所经过的浙江西南山区地势崎岖,驿道简陋,没有大规模、长距离的石砌道路,较多的是狭窄的“草路”,走陆路就显得困难重重。出浙江后,吴驲有一次乘舟记录:“(十月)初六日早,发江上。”此时,他正在从洪州丰城县往临江军前行,选择乘舟,最后在灵塔埠上岸。丰城县与临江军两地海拔相差不高,赣江此段水势较为平稳,吴驲因此写道“风细波平,舟中欢饮”。另外,他在此前初五日的日记中也提到:“指挥为差大船二只”,洪州州军指挥使为他准备了两艘大船,这也符合当时公务迎送中知州允许配船二只的规定,有配船的便利,加上水流平稳,致使吴驲选择水路前行。除此之外的行程,吴驲都选择了陆路,原因除去路上涉及的信江和赣江的多段水路较为曲折、效率远不及陆路的外,大概还有其子吴彪不善坐船的缘故。

  至于陆路,两宋官府对官员公务出行的规定较为严格,一般由沿途的驿站提供驿马,如果驿站无马或马匹不够,则允许官员雇佣私人马匹或驴作为代步工具。出浙江后,吴驲旅途的大部分路程都是陆路,诗中偶尔提到骑马的经历,如“马嘶杨柳双旌下,人入烟云九陌中。”“回首黄花送客程,寒梅又衬马蹄轻。”吴驲此行沿途一共投宿了24个驿站,其他时间则投宿民宅、店铺等。

  由此可见,有宋一代,中国南方地区的交通设施已经比较完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驿站,开辟了许多的航道、渡口,官员外出时的交通方式也有多样化的选择,即便一些偏僻的地方交通条件有些落后,官员们也能够进行灵活的变通,来保证自己公务旅行的时效性。

  迎送宴请

  有别于监察官的公差,宋王朝对于一般类型官员的赴任、离职的管理并不严格,行程时间限制较为宽泛,这为官员之间的交游提供了许多时间与机会。这也是他们积累人脉、增广见闻的良机。吴驲《之官纪行》就形象地反映到这一点。

  吴驲在处州与知州饮酒时曾作诗道:“江湖远宦嗟行路,山水新诗解宿酲。”受人款待、宴饮赋诗是旅途中的乐事。吴驲赴任途中一共受到过九次宴请,其中多数为各州知州,此外还有提刑、县令、亲戚、当地大户等。如他在处州曾两次接受吴知州的宴请:“(九月)初四日,括守(处州知州)即莲城堂中设宴相款,并以诗赠。”“(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括)守复设宴是堂。”又如在江西新喻县,受到县令以及新喻人李提刑的迎接与款待。吴驲在受到宴请招待时往往会在该地停留数日,如在处州曾停留九日,在衡州拜访赵提刑、徐提举等人后遭遇大雪,停留三日,饮酒作诗,吴驲自己也觉得“馆中拨闷”,赋诗道:“卧雪袁安不出庐,我行欲进亦趦趄。”在湖南永州,也寓居永州衙内两日,与时任永州知州的温州同乡人徐某某饮酒赋诗。

  “迎新送故”是宋代官员赴任、更替、离任途中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完善的迎送制度在《之官纪行》中也多有体现,吴驲任昭州知州,沿途为其迎送的也多为同级别的各州知州、知军等官员。在洪州丰城县,州军指挥使为其差遣两只大船,以供其至临江军所用,对此吴驲十分欣慰,面对士兵“推车运米,其声可听”的场景,他感慨作诗道:“全凭机轴自流行,可悟优游德化成。”此外,他还忆起处州知州所赠诗句“牛斗射丰城”。这些都足以看出途中官员迎送之频繁,也给吴驲奔波劳累的赴任之旅带来了精神慰藉,留下了美好回忆。

  游览名胜

  吴驲赴任途中多次观光览胜,《之官纪行》中的大部分诗词都是记录这些内容。他在旅途中不放过任何一处自然壮景,将自我最真实的感受融入诗歌中。如八月廿四“访容城太玉洞”。“廿五日……是日,宿江浒望孤屿”,留下了“蜃水茫茫寄短桡,夜看孤屿耸云霄”的诗句;在温州江心寺与住持探讨佛法时不得真谛,夜里明月升起,大潮奔涌,吟出了“明月一轮出自静,长风万里浪非遥”的诗句,充满禅意;八月廿八日乘舟至青田县石门洞,发出了“千寻飞瀑悬银汉,万古名山此石门”的感慨。

  此外,旅途所经的浙贛湘桂各地的许多人文景观,也留下了他的痕迹。在温州,他游飞霞观、江心寺;经信州,游治平洞张真人修炼处、祥符寺;经弋阳县,拜访应相国墓;到清江桥驿,游道观;过宜春,游灵济、孚惠二王庙;在祈阳县路上,游语溪、问津亭等。其中,不乏对妙景的称赞,如在信州时描写治平洞气势的诗句:“地合仙凡弥扰混,峰分龙虎侄跻攀。”以及写出许多有深度的凭吊古人的诗句,如祥符寺中观赵中定碑亭时作的诗句:“名与此碑具不朽,凌烟何必画衣冠?”

  总之,《之官纪行》揭示出了文人交游和访景览胜是宋代官员公差旅途重要活动内容,二者除了可以为旅途增添情趣,也能为官员增广人脉,增广见闻。它也真实地反映出宋代官员差旅途中自然真实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士大夫闲适与从容的精神状态。(作者:陶洪宇)

编辑:赵乐韵|责任编辑:徐琼峰|监制:黄作敏